暖暖内含光

剧情片美国2004

主演:金·凯瑞,凯特·温丝莱特,伊利亚·伍德,克斯汀·邓斯特

导演:米歇尔·贡德里

 剧照

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2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3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4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5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6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3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4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5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6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7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8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19暖暖内含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8 12:18

详细剧情

内向沉稳的约尔•巴瑞斯(金•凯瑞 饰)在一次聚会中认识了率真随性的克莱门汀•克罗斯基(凯特•温丝莱特 饰),二人成为情侣。和普通的情侣一样,他们的日子也在甜蜜和争吵中度过。 2004年情人节前夕,当约尔精心准备好礼物,为不久前一次争吵找到克莱门汀道歉时,他惊讶地发现,克莱门汀根本都不记得他了。原来冲动的克莱门汀受不了二人交往中争吵的痛苦,到“忘情诊所”,把关于约尔的记忆删除得一干二净。 约尔无法原谅克莱门汀的任性,也无法忍受失去她的痛苦,所以他也到了“忘情诊所”,请求医生霍华德博士(汤姆•维尔金森 饰)消除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 记忆清除程序开始启动,约尔在自己的记忆中游走,他发现和克莱斯汀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无论是痛苦还是甜蜜,都弥足珍贵,他并不想忘记这个自己深爱的女人。但是,程序一旦启动就无法逆转,约尔只能想尽办法把克莱斯汀藏到记忆最深的地方,那些现实中克莱斯汀本来没有出现过的时间角落,以保存这份爱情……

 长篇影评

 1 ) Eternal Sunshine

我再次把这电影看一遍并非仅仅因为上次看的是SCR实在不清楚,更是因为昨天看到了ilyagram的《大象从不遗忘》以后深感当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实在是过多地看了字幕而遗忘了剧情。

每部电影对不同的观众都有不同的启示,对我而言,ETERNAL SUNSHINE讲述的是人们对于遗忘以及面对的故事。当你想要借助技术的力量来抹除生活的片段,会成功吗?即使成功,就一了百了了吗?我以前并没有看过CHARLIE KAUFMAN的电影,但是在电影中,我相信他并非认为我们可以靠自己所发明的仪器来删除我们自己的记忆。这个比喻就好象大力士无法把自己举起来。更为可笑的是,在删除之前还要靠回忆往昔的物品来给记忆“定位”,这难道又不是另一种的记忆了吗?

即使把那种种的不快、尴尬、愤怒、不甘都删除了,世界就重新明亮了起来么?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重新开始罢了。而且,很抱歉的是,遗忘女神在这里提醒你们,你们所面对的仍然是以前所逃避的种种。甚至,要在更直接的场合下。也就是说这世界上并不存在解千愁的灵丹妙药,只有面对问题的症结,才是通往快乐的唯一途径。

电影中引用 Alexander Pope 的 Eloisa to Abelard ,描述十二世纪法国神学家阿伯拉和他的学生相思而不得相恋的哀怨故事,其中一句就是本片的片名,根据黄香瑶的说法,意指“ 只有擺脫記憶、不再牽掛,這個斑駁的心靈才能得到救贖 ”。在电影中,当MARY说出这句诗句的时候,HORWARD医生却痛苦地不愿意回想起以前的种种,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所以电影的最后JOEL终于能够摆脱了过去,但这一切并没有完,生活还要继续,他不是神学家,也不用献身于上帝,更没有为爱所舍弃。所以他可以继续下去。

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它把生活中那些琐碎的,你不堪让人看到的片段拿出来放在你面前,而非单纯讲述一个关于失忆的科幻故事。特别是当你想把某人从心中抹去的那个过程,那痛苦与矛盾,恰恰和先前对因为爱情的鄙陋而形成的苦涩交织在一起,让人欲说还休。就好象在现实的生活一样,你怨恨他,想忘记他,却又欲罢不能,这难道不就是爱情的魔力吗?

所以我们能够从这里看到太多。

下面是引用诗句的翻译,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那酸楚和无望。

 聖潔女神的命運是何等幸福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遺忘世界,被世界遺忘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無瑕的心靈散發永恆的陽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接納每一個祈禱,捨棄每一個願望
Each pray’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d;

原文地址:http://makzhou.blogbus.com/logs/2005/02/1013502.html

部分格式无法复制,请见谅

 2 ) 要么忘记,要么绝不

要怎么去说记忆这种神奇的东西。
有时候,怎么逃也逃不掉。有时候,怎么找也找不到。
擅长忘记的,可以轻易一爱再爱。非黑即白,越陷越深,连自己都不想再记得。

这个故事,关于记忆,关于爱与恨,关于本能。

她洗清了关于他的一切记忆。
捧着情人节礼物,面对不记得自己的女友。他失望彷徨甚至愤怒。
既然你可以忘记,为什么我不能呢?
当他拎着两大袋子的关于她的物品坐在医院的椅子上,脸上写满了害怕和不安的成年男子,那刻看起来像一个被迫要去打防疫针的孩童。

医生说,别怕,不过会像宿醉一样,梦醒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他躺在那里,开始做一个长长的梦,从争吵分开,一幕幕,到你侬我侬,到甜如蜜。他开始不舍,他用尽一切力量,拉着她奔跑,试图逃离回忆清洗。逃不掉,就只好用力醒来。醒不过来就只好隐匿。他带她回到儿时,回到那些他从不肯说出口的尴尬回忆中。她大笑,她得到前所未有的安慰。她一直要的不过是这些,只有她知道的糗事坏事不开心的事。
那一刻,他变成穿着超人衣服的小少年,而她是戴着粉红帽子小公主一般的小人儿。她牵着他的手,将这个懦弱善良的小孩带离那些叛逆小孩的身边。
他躲在桌子下边,说为什么妈妈还不来找我。她喊着他的名字,叫醒他,别哭别哭,我们成功了,我们逃离了程序。

我无法不动容。
曾经看《旋转木马哗啦啦》——他站在那里,望着那群堵住她的机车男孩,然后走过去牵着她的手,如一个王子。
看到这里,一个人躲在跺的高高的书架后面,哭的稀里哗啦。
每个人都有软肋。
小雅说,她的软肋是:他突然出现说,我只是想你了。
而我的软肋是:他伸出手说,跟我走。

可惜,他们没有逃过。
一幕幕都被清洗掉,终到了他们见面的那一天。在阴天的海边,她绿色的头发,橙色的外套,坐在他的身边,不经同意拿起他的鸡块就吃。
她问:就快到时间了,我们怎么办。
他说:那就好好享受吧。

如果我终于要忘记你,那么在忘记的前一刻,让我们道声珍重,好好再见。
不过,她不甘心,最后说一句:要找我。

他们就这样消失在人海中,不复再见了吗?
故事回到开头。
每天上班,每天下班,生活无趣的中年男子。突然有一天,挤上火车,去了一个他觉得似乎必须要去的地方。
那个阴天的海边,有一个蓝灰色头发的女子。

一切都是注定。
你会爱谁,不是老天决定的,是你自己决定的。那个谁,会是你当时当刻的镜子。
电影里,邓斯特演的女秘书,在记忆被清洗之后,再次爱上了已婚的老板。
她泪流满面。他说,我们已经爱过一次了,然后我帮你洗去了记忆。
从此之后,她成了坚定的反记忆清洗者。她把每个客户的资料寄回给他们,让他们知道,那是多么蠢的事。听听那些咒骂对方的话吧。谁都会惊诧,我怎么会说过这样的蠢话。

凯特演的克莱门汀。
她说:我不过是一个追求简单内心混乱的女子。
这世界有很多这样非黑即白的女子。
她们很容易爱上约耳那样的男子。
他说:我的人生很平淡,我的人生全是空白。blank,blank。
于是,她用所有的生命热量,所有爱的情趣来点燃这个男人。
他们注定会相爱。
可是也注定会争吵。

因为,她以为“除了爱情,我什么都不要,为什么你还要这样吝啬分享。”那种无法参与他的人生的无力感,令她们暴躁,令她们不安。
不安的吼:我什么都告诉你,为什么你不让我了解你?
可是,谁又能真正了解谁,谁又能真正拯救谁呢?
我们需要的只是爱,只是爱而已。
我是为了爱你而出现,不是为了了解你而出现的。
简单的爱,本能的爱,让彼此一起活出光与热的爱。

 3 ) 诗情记忆和格式化生存

很长时间之内,我都没有发觉这是一部Jim Carrey的电影。因为我所知道的关于Jim Carrey的非纯搞笑片仅限于《True man Show(楚门的世界)》,并且那部广受好评的电影事实上并没有引起我足够的关注,对我来说,其间包含的哲学视域尚不及《Matrix(骇客帝国)》,虽然两者都制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虚拟世界。
其实原本我是失望的,在看到一个非常唯美的开头之后,居然出现了“记忆格式化”这样的情节之时,心底不禁开始叹息……我常说我不喜欢非现实主义的电影,无论是科幻片还是神鬼片,但问题并不在于其“非现实”。正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命题意味着: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如何客观(这里判断是否客观的标准是“距离当下的现实有多远”)地表达一段历史,事实上任何一种特定的历史表达都毫无例外地存在于当下的理论眼界(观点)中。任何完全脱离当下的表达不仅是没有意义的,更是无从想象的。因此,虽然鬼或者外星人是世界上最容易画的东西,但每一个被画出来的鬼或外星人身上我们毫无例外都能看到地球生命体的影子。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幻题材的电影并非是出自子虚乌有,相反,它一样来自于最真的现实。
然而,恰恰因为这样,非现实主义作品的共同困境在于:一方面借以表达故事的素材脱离现实世界,另一方面又必须表达出虚幻的素材同现实世界的关联,并且,素材越是奇诡,其象征意味就越是浓厚,而对应现实世界的符号化倾向就越严重。相反,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好作品反倒不容易让人分辨出其现实性落实于何处,因为现实生活总是相我们呈现出未伏先起的延续性和枝繁叶茂的关联性。

“记忆格式化”,毫无疑问,正是这样一个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非常诡异的素材。影片并未就这项技术的内在原理或者说“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进行讨论,这并非某种疏忽,试想当一颗名叫“维生素”的药片被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像《Matrix》中的主人公面对红蓝小药丸时一样,毫不犹豫地吃了下去,却并不追问其背后的生理学或营养学的原理——这正是技术原则的力量体现,它让有待证明的事物成为我们无须考察便接受下来的前提。在影片中,记忆格式化的程序是这样的:被记忆格式化者(情感疾病的患者)带来所有能够唤起他相关记忆的物品,然后坐在仪器上(不用说脑袋上满是不知所谓的电线),随着这些物品逐一被展示,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相应的大脑兴奋点,然后电脑操作员(消除记忆之患的医生)分析所有的兴奋点并制作出一张“记忆地图”,制作完成之后,医生就可以将关于某个特定对象的记忆全部抹去。其实不必我提示,你一定看到了上文所述的象征关系——所谓“记忆格式化”,无非就是将人的记忆还原为大脑的物理因素(比如电波或信号),然后运用某种“先进的科技”来对这些物理因素进行消除或重组。
如果上述的内容就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全部,那么它就不会令我如此欲罢不能了。很明显,在这部作品看来,作为技术的“记忆格式化”根本就是一个幌子。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影片本身吧!

Jim Carrey有一天突然发现他的女友变成了一个陌生人,尽管事实上之前他同那个女孩的感情已经几乎破裂,也就是说两人间看上去已经互相厌憎,但是Jim Carrey还是对女友抹去了同自己相关的记忆这个举动感到愤怒。于是,他一气之下也去做“记忆格式化”。
起先Jim Carrey一心一意地坐在仪器中,听任那些记忆一一被抹去,慢慢地,他进入了昏迷状态,电影画面随即开始变得混乱和破碎……由于记忆格式化的过程是由近即远的,于是,Jim Carrey依次出现在记忆的那些相关的角落,画面中他和那个女孩做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先是各种情形下的争吵、埋怨……Jim Carrey很快地走过场,画面倒退,真实与幻想不时重叠又不时分离……应该说,影片的这个部分是最为沉闷和莫名其妙的,那些没有情节的情节,那些所谓镜头的镜头,好象都没有什么关系,观众只是机械地坐在屏幕前,等待到底会是怎么回事。
导演没有让这种等待成空,并且,更重要的是:导演更没有让这种等待最终指向一个符号般明确对应的结果。我发现自己上当了——从一开始我们便进入了Jim Carrey的意识,事实上整个影片的主体正是在Jim Carrey的意识中发生的。然而这与《Matrix》中主人公意识虚构的世界又有所不同,因为,作为“记忆”的“意识”并非“纯粹意识”,它总是指向“纯粹意识”之外的“感性生活”。因此,亦幻亦真正是我们记忆的本质特征。
于是我开始渐渐领会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

或许,对更多的人们而言,并非如克罗齐所说的那样“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是更接近于从前历史学的铁律“凡发生的必真实,凡真实的必唯一”,而那个“唯一”的历史已然过去,我们对之已无能为力。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却又确乎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争论的双方对共同经历的过去各执一词,谁都认定自己的话更符合那个“唯一的历史”。于是,正如笛卡尔开始怀疑感觉一样,我们开始怀疑“记忆”。然而进一步的考证却往往无法还我们以“真相”,若涉及的是“物理事实”(比如“你昨天上午在办公室”)还好办些,一旦涉及的是“情感”,呃,“情感”真的存在那样一个“真相”吗?我究竟有没有爱过你——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他又能毫不困难地肯定下来吗?
显然我们的主人公Jim Carrey一开始并不清楚地明白这一点,直到有一幕:Jim Carrey和女孩在街头行走,其间又发生争执了。女孩掉头就走,Jim Carrey起初站在原地,可是望着女孩越来越远的背影,他紧追上几步,然后大喊:“我明天就会忘了你的!”背影无动于衷,那条街口在渐渐消失,Jim Carrey于是又再追上去几步(他已经换了好几个方向去追那个背影),继续大喊:“是你先删除我的!是你先不要我!”转过N次之后,Jim Carrey发现在哪个街口都再也追赶不上女孩的背影了,他便忽然陷入了某种恐慌之中……
直到这一幕,电影开始变得有些不一样了。其实并没有什么真的不一样,画面依然零乱,情节依然不知所云,但是,的确有什么开始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原先的那份记忆,Jim Carrey越来越象是个局外人,他越是想看清楚,画面就消逝得越快,并且,令人惊奇的是,有些根本就是原先出现过的镜头(那曾经令人想掉头不顾的厌恶的记忆),但此时却笼罩上了一层伤感的底色。而伤感,我们知道,通常意味着某种怀旧和留恋。

终于,Jim Carrey意识到:明天醒来,这一切就不复存在了,无论他将此定义为悲伤还是幸福,都将不存在了。于是他睁大了惊恐无助的眼睛,失声喊道:“他们要把你从我记忆里删去!”一旦意识到这一点,Jim Carrey立即开始了他的挽救行动,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令自己苏醒,可是他正陷入药物作用下的深度昏迷,因此在“物理上”无能为力。于是他只能在“意识”中拉着女孩四处躲藏,企图能够幸免,可是他的藏身之处一一被发现,然后删去。“至少让我保留这一段吧……”Jim Carrey哀求。无济于事。他依然看到记忆背景中火车站的人群一个接一个地消失,道路两旁的栅栏一根接一根地抹去……
Jim Carrey身边的女孩先是迷惑不解地问:“你这究竟是要把我拖到哪里去?”Jim Carrey来不及解释,只是四处狂奔。后来,女孩总算大致弄明白了,于是嗔怪了一句,Jim Carrey转身指着女孩道:“You did it first!”“Oh……”女孩似乎认命了,但是当Jim Carrey疲于奔命的时候,女孩更象是在开玩笑,开那些我们在炽热的恋情中常开的玩笑……她甚至出主意说,你把我藏到其他地方去吧!于是Jim Carrey奔回到他的童年的记忆,将女孩藏起来,这让那些医生颇为忙乱了一阵子:“他竟然跑出了地图!”程序员瞪大了眼睛。可是高手出马还是将Jim Carrey抓了回来。女孩又出主意说:“藏在那些你终身难忘的记忆中!”“终身难忘?”Jim Carrey迷惑道。“是的,”女孩更像是在恶作剧而不像在生死逃亡,“比如受辱的记忆中!”于是,Jim Carrey又带女孩回到那些人生中极度难堪的场景之中,比如在自慰的时候被母亲撞见……看到这里我很想笑,Jim Carrey从没有放弃过他的幽默感,可是,我却无论如何笑不出来。我们都知道,那只是Jim Carrey一种近乎绝望的自我想象,一种对不可幸免的结局的最后的挣扎。
如果这种不可幸免不是出现在Jim Carrey的想象中,或者,不是出现在电影的虚构中,那么,它就会拥有另一个名字:命运。在现实世界里,让我们极尽所能却无法挽回的,并非某种“物理原因”,而恰恰是感情的性质本身。

很明显,Jim Carrey的所有努力还是失败了。记忆按照既定的进程无可挽回地回到了他与女孩相识的那一幕——那一幕的场景正是开头出现的画面。看到这里,观众仿佛突然明白到什么了。
女孩怯生生地问:“接下来怎么办?(Now what?)”
Jim Carrey耸了耸肩,“顺其自然吧。”那一抹笑容无限凄凉。那是Jim Carrey么?
他们后来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清了,不过那是因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让我们将自己沉浸到最后的那一幕中去吧!那是这部凌乱动荡的电影中最静止的画面——
静静的大海,静静的白色沙滩,静静的两个人,女孩和Jim Carrey。而当Jim Carrey对他的女孩说着什么的时候,背后的海边别墅就如同布景一般无声地坍塌下来,其情形宛如世界末日。
是的,末日,纵然波涛汹涌,纵然世界沦陷,可那一刻,Jim Carrey和他的女孩是完全静止的——他们已站在“物理的”时间之外。在这样的时刻,与其说发生于“物理时间”中的是“唯一的历史”,不如说这幅从未存在过的画面才是“最终的真相”。
也正由此看来,将片名中的“Spotless Mind”翻译为“无瑕心灵”是有迷惑性的,Spotless在这里原本对应的是记忆地图的“去点”技术,而使用“Mind”而非“Brain”则恰恰透露了影片的用意——记忆非关大脑的“物理因素”,而是“心灵”的作用。然而更进一步的问题在于,在西文中,“Mind”所代表的是“主观的心灵”,因此这就带给人一种同Jim Carrey一样的幻想,好像留住这份记忆是主观的自由意志可以操作的事情,但事实上我们看到,Jim Carrey失败了,个人自由意志并非是我们所期望的“Eternal Sunshine”。

Love才是Eternal Sunshine。令Jim Carrey找回记忆的并不是他自己或者那个心存报复的操作员,而是他与女孩的最后约定。这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约定,仿佛Jim Carrey的意识流超越了其“载体”而改变了现实一般,不,不是那样。真正发生的是,通过对“记忆地图”的消除,Jim Carrey恰恰看到了此前被遮蔽的“真相”:他和女孩一直深爱着彼此!那才是他们虽然彼此争吵和厌恶却仍旧不愿意放弃关于彼此的记忆的根本原因。
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半部影片就会发现,虽然整个剧情都处于一种迷幻一般的氛围之中,镜头零乱、抖动,画面琐碎、片断……几乎没有什么场面是有头有尾的,但坐在屏幕前的我却丝毫没有觉得支离破碎,相反,全剧可谓是一气呵成。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电影,不是么?以往意识流的叙事至少其“意识”本身是明晰的,但是这部电影中的“意识”却是肢解和混乱的,不仅不能由此建构情节,而且反过来在颠覆任何情节的完整性,你甚至分辨不出哪一段是真实的回忆,而哪一段则是出自想象或者迷幻。然而,只要仔细考察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真实的记忆正是如此,难道我们不正是在不断的成长中收获了不同的领悟,从而过去在我们眼中才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来的吗?这样说来,我们的记忆不但不是建构性的,而更像是解构性的,因而追求那个已经过去的“唯一的历史”根本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可能实现,只有处于当下领会中的过去(也即克罗齐所说的“当代史”)才是我们所可能拥有的“真相”。那种明晰的可以被制作成“记忆地图”的,因而也可以被格式化的所谓“记忆”,只是我们在某一特定阶段赋予“过去”的某一种特定的领会,这种领会原本是我们情感的创造物,但却反过来通过固化我们的记忆而抹杀了鲜活的情感。在Jim Carrey这份记忆中固化的点被一一擦除后,生存情感的源始的真相却恰恰呈现了出来。

现在我们看到了,“记忆格式化”不过是一个幌子,“是否真的能实现这样一种技术”是个不智的问题。因为在事实上进行着“记忆重组”的并非程序员而是主人公自己,通过这种固化的点的“再现”和“消解”,他完成了对自我的一次又一次的“再认识”,也即从这个固化的自我身上撕下一层又一层的遮蔽,从而越来越真实地窥见了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影片不算是如何非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真正的现实主义并不因其形式而得名,也不因其即便是幻想也必然具有的现实性的内容而得名,作为现实主义的判决标志的是作品是否消解了作为“记忆地图”的意识同生存情感之间的简单的符号对应关系,从而我们没有了将其作为知识或规律来对待的可能性。毫无疑问,相对于程序员的“格式化”来说,主人公的“记忆重组”与其说是前者的对应项,不如说是对前者的解构。
我们所身处的时代不仅仅是符号化的,甚至是数字化的,有许多人在争论着诸如“当今的技术是否能够将一场交响乐的演奏数字化为一盘CD而没有损失”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根本不是技术的问题,我们只需问问自己:若是我们听CD真的可以代替听现场,那么我们制作CD的目的到底是保存过去还是丢掉过去?进而追问:当我们回想起亲身经历的那些爱情,在多年以后,它究竟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刺痛或者纠结着我们?究竟是因为它已然过去,还是它事实上从未过去?
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大师的诠释吧。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米兰•昆德拉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男主人公托马斯同许多女人有过数不清的风流事,事后他保留下那些女人在性爱过程中的标志性特点,然后随即放在了一边,开始他新的性冒险。然而有一天他遭遇从前有过一夜情的那个娇小的女人,听到对方对当初那一夜的描述,这个描述却令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个女人说到了那一晚的风暴、窗帘的飘起和地毯的颜色等等,这些托马斯却早已忘记,于是他感到,面对这个脸上带着迷醉般神情的小女人,他自己好像是当初并不在场的无关者。他说:那些描述中的美好对他而言,仿佛从未发生。
我们说,这里并没有他们二人所谓“共同经历的过去”,当托马斯保存好那个性爱的特点时,他已将那个娇小的女人贴上了标签(符号)放进了抽屉里,因而他不该对自己的遗忘感到任何惊奇。相反,女人倒是动了真情,正是在这种情感中,她记得那一夜的许多看似无关的事情,然而海子告诉我们:“你在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你在中午饮马/在一枝青桠下稍立片刻/也和她有关/你在暮色中/坐在屋子里不动/也是与她有关/你不要不承认(《房屋》)。”其中的关联,并非记忆的规律性关联,而是是情感性的关联,因而在这种关联中呈现的人和事物方才不能替代。例如商店里出售的耳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一旦你的恋人买下来送给了你,这一个虽然依旧是商店里的那一个,但它却是无法替代的,让它无法取代的不是它自身的属性,而是情感性的关联。
可见,对托马斯而言,那个女人不过是一类人的标本,是可以取代的,但反过来,对那个女人来说,托马斯乃至那一夜,是无法取代的。他们从未共同在场,因为在场非关物理的同时性,而在于是否建立起情感的关联。显然托马斯并没有经过什么“记忆格式化”就免于痛苦,而对于那个女人来说,若是她哪天觉得有了“记忆格式化”的必要,那她从这一行动中证实的恰恰是她对托马斯的情感关联本身。

米兰•昆德拉为那个女人的描述起了一个名字,叫做“诗情记忆”。这种记忆本身就是选择性的,就像我们习惯于从千万张脸孔中选择出特别的一张来纪念一样。但这种选择并非托马斯的遗忘,并非“缺少了什么的过去”,因而根本不需要外在的事物去唤起或者证实。也正是因此,我们懂得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记忆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件美好的礼物,那么遗忘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件更好的礼物。也正是因此,我们明白了世界上本不存在我们记忆之外的过去,正如也不存在没有了那些过去的我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情记忆是我们真实的历史,而“记忆格式化”并非技术,按照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它同“灵肉分离”一样,不过是技术时代的一种“诗意错觉”罢了。

 4 ) 在世界坍塌前,和你一起逃亡

                 “纯洁的维斯塔处女是多么快乐!
           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
           美丽的心灵闪烁永恒阳光!
           每次祈祷都被接受,每个愿望都可以放弃。”

                  ——亚历山大·蒲柏

    电影的名字来自英国18世纪诗人Alexander Pope的诗"Eloisa to Abelard",这首诗来自法国12世纪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

    哲学大师Pierre Abelard爱上了小他22岁的学生Heloise。由于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亚伯拉德只是在乡下和埃洛伊斯结婚,并未公开这段婚姻。埃洛伊斯的叔叔闻讯大怒,雇用了两个人趁夜深人静把亚伯拉德阉割了。身心受到重创的亚伯拉德出家当了僧侣,埃洛伊斯也进了修道院。在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两人没有一点联系。在第十一个年头的某一天里,亚伯拉德得知朋友生活遭遇不顺。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安慰他,其中回忆了与埃洛伊斯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共同讨论哲学、诗歌,永不烦腻的亲吻、拥抱,甜蜜的争吵,去发掘爱情的未知。当埃洛伊斯看到这封信的抄本后,心潮澎湃,因为就算光阴飞逝,她对亚伯拉德的爱情从未消失一丝一毫。他们之间一共写了七封信,讨论爱情、婚姻还有哲学。虽然之后他们再未谋面或是有交集,但是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包括亚历山大.蒲柏,写出了这首充满质询和忧伤的诗歌。

    电影跟诗歌看似并无关联,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每对恋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上面的故事。相爱的时候纵然美好,但总有些现实的阴霾遮住了恋人的眼睛。于是他们争吵、疏离直到最终分开。但当记忆回溯,却都是难以忘怀的美好碎片,在某时谋刻。将人击垮。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讲的是一个关于记忆删除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忘情水”、“孟婆汤”,导演用一种戏谑怪诞但又极其迷人的手法描绘一个拼图般的世界。那些拼图都是每个人丢弃的关于恋人的画面。他用独特的方式重新将他们组合。时而飞奔时而低沉的节奏,最后让主角和观众一同寻觅最后那块拼图,连接起整个电影,击中心灵。

    电影从乔伊突发奇想的早晨开始。他厌倦了每天按时上班,坐同一班列车。今天他想要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这根本就不像他。

    在此之前,乔伊和女友克莱梅特删除了彼此的记忆,想以此解决相处时带来的痛苦回忆。删除记忆的医院里坐着的人都面容憔悴、神情悲伤,怀抱着关于记忆的物品。情人节的礼物、共同购买的商品、一起画的图画……每个记忆都从这里累积,也从这里被抹去。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一段感情带来了多大的痛苦也必定带来过多大的快乐。乔伊在删除记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生活中已经全是克莱梅特的影子。除了那些不欢而散的交谈,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竟然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图书馆的对话、吃饭时的打闹、拥抱时的温暖……

    第一次见她,是在沙滩上的那次聚会。她一身醒目的橙黄。天啊,他在心中暗想,有谁会这样打扮?她跑过来,笑说感谢上帝她不是唯一一个不善交际的人,然后不经他同意抓起他盘子里的鸡腿就吃。那一刻,空气中充满了奇妙的亲密。就这样,她像一阵旋风似的刮进他循规蹈矩的生活。她总是让他有着坐过山车般的刺激,像个小魔女般玩弄着自己的诡计,为着每次都能把他耍的团团转而开心不已。后来,这些让他宠爱的原因都变成了让他难以忍受的缺点。争吵、醉酒、赌气、伤人的话语。一切都发生的自然而然又无法挽回。其实,她只是需要有个人真正理解她,给她关怀,不只是把她当作人生的附属品。她是那么的没有安全感。

    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得很用心也很耀眼,绝对让人挑不出毛病。克莱梅特是美丽的。美丽的东西其实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关爱。她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渴求着被人真正的发现她的美丽,而不只是被她的容貌迷住。

    金.凯瑞再次证明了自己收放自如的演技。乔伊的内敛和羞涩还有一些踌躇,被他诠释得很是生动。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导演选择他而不是尼古拉斯.凯奇是对的。他那有些神经质的小动作让人感到他强烈的不安与不知所措。这回他扭曲的面容不再是嘻哈搞怪,而是深深的伤痛。

    当乔伊在回忆中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美好时,他可怜兮兮的对着那些删除他记忆的人说,能不能让我保留就这一点点呢。

    可惜没人听得到他。

    周围的世界在崩溃,明天早上他就会完全忘记克莱梅特。他开始带着记忆中的女友逃亡,逃亡到他小时候——那些让他羞耻的时光,那些每个男孩长大时候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也是两人的表演最出彩的一段。

    童年的厨房。

    乔伊钻到桌子底下。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孤独的,没有人会理睬他们的意见。桌子底下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避开整个世界,翘起双脚晃来晃去,看着妈妈的一双脚走来走去而不被发现。金.凯瑞的表演充满了矛盾却又那么合情理。他演小孩子时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稚气未脱,可身上却有种难以抹去的悲伤与恐惧。那应该是经历了成长磨砺的人才会有的感情。而当他以成人身份表现出孩子气的时候,却又真的让人觉得他总有一种感情,是停留在了童年——那种不被认同感。那个穿着袍子用锤头砸小鸟的镜头,让我想到了有关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歌谣。知更鸟是无害的鸟类,他们却杀死了它。孩子们总以那种残酷的游戏来证明自己的勇敢。那是一种天性中的残忍,让人不禁背脊阵阵发冷。

    场景不停地切换。从一个回忆走向另一个。周围的景物从隆冬走向盛夏,再走向另一个隆冬。没有任何慌乱的感觉。他们渐渐发现,相爱多年,原来心一直遥远。他们只是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并没真的走进对方的内心。在他们相识的那个海滩,乔伊终于和克莱梅特说了再见。他明白了一次又一次抱紧她并不能挽回什么。下次,一定要住进她的心里才行。

    那栋别墅开始坍塌。他的女孩就这样消失在了他的记忆中。就像电视被关上了一样。

    黑色的屏幕。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在消除乔伊记忆的同时,还有另一段感情在同时发生。记忆删除医院的护士玛莉爱上了年长她很多且有家室的医生霍华德。蒲柏的诗句也是出自她的口中。她念时,像在唱一首歌谣。她每次鼓起勇气向他告白,都会发现他们早已相爱过很多次。每一次她删除了记忆,还是会像向日葵望向太阳一般爱上他。

    是的。在那些纯洁的人心中有一种永恒的光芒。不会同记忆的泯灭一起消失——那是爱的光芒。所以,就算是忘记了那个人的一切又能怎样。遇见他的时候,还是会再次爱上他,为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心动不已。因为,他们抹去的只是记忆,不是她的心。那一刻,她就站在他的面前,却不知道彼此深深相爱过。

    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始的地方。乔伊无缘无故的翘了班,想要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这样疯狂的举动根本不像他。其实,如果曾经有个人来过你的世界,那么总会有某些东西渗入到你的身体,成为你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就像两张原本独立的纸片粘在了一起,一旦被撕开后,没有一张会是完整的。总会有一部分要永远的留在另一半上。那是两个相爱的人互相影响融合的结果。经过这么多,每个人都会懂得一些事情。若一味地逃避那些事情所带来的疼痛,那么那些疼痛将永无止境的纠缠你,就像一个不得解脱的梦魇。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道很深的伤痕。没有关系,那会教你怎样更好的去爱。

 5 ) 谨此献给我那一去不复返的加冠之年

这部电影我很想很想很想和她一起看,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两个月前。那是我回国前的倒数第二天,我们吵架,我没有陪她去逛商场。我远远地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些悸动,想道歉,但却一走了之。。。百无聊赖我无意在一堆DVD中翻到了这部电影,放进DVD,然后边看边哭。我知道我当时很过分,我知道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这么践踏我们的感情了,我知道应该改变自己了,我想道歉,我想学会如何去爱。但结果晚上回来,我们又吵架,我当时只觉得心里委屈,什么都不顾一走了之,结果什么都没改变,第二天道了别,我回了国,她留了下来。。。

我知道她会看到我写的东西的,我还是希望她能考完试后去看看这部电影,虽然我很想陪她一起看,但我知道那实现不了。

今天又看了一遍,没别的意思,只是希望把眼泪快点流干。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她做错了什么,我们两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交往中我们的矛盾在不知不觉中越积越多,终会达到饱和的那一天。这一切我都意识到了,我知道那些矛盾,我只是从来没有说出口,可能是不敢把。在我们结束我们的关系之前,我很想让她给我一次机会,我很想让她把她的豆瓣日志再重新都看一遍,我很想。。。但有些话说了就改变不了什么了,我知道,但只是心不甘。记得有一次和她听阿桑的叶子,她对我说你不再是一个人了。现如今我又是一个人了。

说到电影,我最喜欢的演员金凯利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跟我十分相似的角色,羞涩的,不善言谈的感情脆弱的男人。讲爱情的电影逃不出几个固定的套路,这部片子是其中的一个。当两个人相爱时,每天在一起吃饭睡觉吵架,当分别时,为什么会那么痛苦不舍,为什么想弥补为什么想重新开始。在幕后采访时,金凯利表示他塑造了一个和他平时出演的角色性格完全相反的角色是为了表现这个普通平常但是现象极其普遍的主题,人在相爱时忘乎所以,失去时才倍感珍惜。影片想传达的意思很简单,就像结尾唱的那样Everybody's gotta learn sometime. 每个人在感情中都要学会一些东西,否则结局不会很美满。回忆是那么宝贵,没有过去的人也不会有将来。这是一部很经典的催泪片,至少我这样认为。

爱情像做围城,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当我没谈恋爱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些恋人总吵架,为什么总吵架还谈恋爱;当我谈恋爱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谈恋爱如此甜蜜会吵架;当我谈恋爱时间长了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开始吵架;当我不谈恋爱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难道我们谈恋爱是为了吵架么。。。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其实还是个孩子,对感情还是什么都不懂,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哪里不对时,当我发现多少次我自私地为了一时的冲动有多么狠心时,当我记得多少次我因为各种理由不管不顾的伤害她的心时,一切都晚了,后悔多少次也晚了。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当现实跟过去大相径庭,没有人不会后悔,没有人不会回忆。”这话我很赞同。

于是乎很多人还是过上了很厌恶的好几年不找对象直到了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害怕光棍或守寡随便找了一个谈了几个月甚至几周闪电结婚然后挣钱做饭洗衣粉生孩子的单调乏味生活。

我没什么资格谈这些东西,我感情上懂的不是那么多,只是有一些感悟罢了。在我加冠的年龄我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老男孩了,失败过两次,每次散场的时候都互相说将来做好朋友。我和第一个女朋友分开了一年,最近同学聚过几次会,我们到现在还是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我很想改变这一切,只是我还有些尴尬和懦弱。至于第二个我更是希望能做很好的朋友,直到我们很老很老。我自己的问题其实很多,我比较了解自己,但也有些地方不了解。跟我关系很好的几个朋友都用一个字形容我,艮。我从来笑笑,从来不在意,直到我最近才慢慢懂得这个字对于我的意义,那就是不妥协,不用心。受到电影的启示,我决定改变自己,但我没有。因为懒惰么,或是因为自己的本性难改么,想说借口的话其实可以说很多。。。我是个不善于表达,或者是不屑于表达又羞于表达的人。在相处时我们俩究竟有什么问题我其实都知道,但我没有说,更没有改,直到我因此而自作自受。有些时候明知道做的不对不好却总是用“我将来会为此收到报应的”“这都是我自找的”来麻痹自己去从不去改变,直到对自己的诅咒实现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吞不下这恶果。对自己曾经的高估自大如今却是无比痛恨。我一直以为自己坚强,却不能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挫折。我没跟我的朋友说这件事,但是她对我说了一些她想说的话,“什么样的人能犯什么样的错误,我可是用了一年的代价才深刻认识到这个事,你最让我欣赏的就是你的低调,我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因为我发现里面所有的主角都跟你特别像。不过还是回到生活吧,好好对你身边的人,别伤到他们。”现在对我说这些话,我很感动又无奈造化弄人。我伤害过特别多的人,经历过这段感情我才意识到,我真的无比内疚,却也于事无补。我还依稀记得在从前无论我碰到生活中的任何苦辣酸甜我都轻轻对自己说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但我已经记不得最后一次这样做是什么时候了,反正已经是很久之前了。人总是在变的。

相爱的人总会受对方的感染而有一些变化,有些时候会让人感到惊喜,有些时候会让人感到甜蜜,有些时候会让人感到盲从,有些时候会让人感到陌生。。。而我呢。我说不清。但我喜欢这种受她的影响的改变,尽管不是很多,但是我很开心,我还是希望我以这样的方式活下去,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我会每天祈祷,我知道我很痴心。

这段感情我们都投入很多,得到很多失去很多。现在我一点也不后悔,我重新学会感恩,我很开心能碰到和我志同道合的人演绎了一段故事,虽然我不确定她是否也这样想。

在影片的结尾,被洗过脑的男女主角重新来过。但电影毕竟不是生活,爱过的人覆水难收。但不论怎样,生活还得继续。每天依然还得跑步打球,惦记晚饭是吃饭还是吃面,思考将来要干什么,纠结还学不学日语,想办法怎么弄走家里满地乱趴的蟑螂。。。分手后,我还得对自己的未来重新打算。

大三出国的事也不用想了,对我已经无所谓了。
三年后毕业也不能陪她读研找房子办身份了,还是按我最初的打算回国把。
既然回国了,二外又得很有用,又得按照最初的打算数学法语双专业了。
既然要继续学法语了,下学期的经济课还得换成法语写作。
。。。。。。。。

曾经想在异国他乡实现的梦想那个只对她一个人说过的梦想现在对我已经没有意义了。对我来说,现在只剩下最重要的个人的生活原则要捡起来不能丢:随遇而安;做自己该做的事;交朋友交配交的人。我要珍惜这一切,至少我还拥有现在。

既然爱了就不要怕受伤。也许曾经拥有总是要比未曾拥有好。我不要再悲伤。

不论过了多少年,我会一直记得那个秋日校园的落叶,downtown和双城里两个孩子手牵手四处驻足留下的脚印,佛罗里达宜人的沙滩和清爽的海风,还有最重要的那个陪我看书写字吃饭说话大笑流泪的女孩,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想对深爱的热恋的闹僵的吵架的情侣们说,好好珍惜你眼前的人,不要让TA成为你的习惯,用心去爱,勇于承担责任不要计较谁对谁错,尝试改变自己。有些事情很微妙,两个甜言蜜语的人会立刻分道扬镳只因为哪一句错话或哪一件错事,失去时定会追悔莫及。。。

这不是一篇影评,很散也很乱。我感谢那些认真读完这些文字的人,真的谢谢你们听完我这无力的诉说。

最后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8/4/09

 6 )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在世界崩塌前和你一起逃亡

  “纯洁的维斯塔处女是多么快乐!
  遗忘了世人,也被世人遗忘,
  美丽的心灵闪烁永恒阳光!
  每次祈祷都被接受,每个愿望都可以放弃。”
  ——亚历山大·蒲柏

  电影的名字来自英国18世纪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的诗《埃洛伊斯致亚伯拉德》(Eloisa to Abelard),这首诗来自法国12世纪的一个真实的爱情悲剧。
  哲学大师皮埃尔•亚伯拉德(Pierre Abelard)爱上了小他22岁的学生埃洛伊斯(Heloise),由于怕影响自己的地位,亚伯拉德只是在乡下和埃洛伊斯结婚,并未公开这段婚姻。埃洛伊斯的叔叔闻讯大怒,雇用了两个人趁夜深人静把亚伯拉德阉割了。身心受到重创的亚伯拉德出家当了僧侣,埃洛伊斯也进了修道院。在之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两人没有一点联系。在第十一个年头的某一天里,亚伯拉德得知朋友生活遭遇不顺,于是,他就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安慰他,其中回忆了与埃洛伊斯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共同讨论哲学、诗歌,永不烦腻的亲吻、拥抱,甜蜜的争吵,去发掘爱情的未知。当埃洛伊斯看到这封信的抄本后,心潮澎湃,因为就算光阴飞逝,她对亚伯拉德的爱情从未消失一丝一毫。他们之间一共写了七封信,讨论爱情、婚姻还有哲学。虽然之后他们再未谋面或是有交集,但是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包括亚历山大•蒲柏,写出了这首充满质询和忧伤的诗歌。


  电影跟诗歌看似并无干系,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每对恋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像上述的故事一样,相爱的时候纵然美好,但是总有些现实的阴霾遮住了恋人的眼睛,于是他们争吵、疏离直到最终分开。但是当记忆回溯,却都是难以忘怀的美好碎片,在某个时刻将人击垮。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讲的是一个关于记忆删除的故事。不同于以往的“忘情水”、“孟婆汤”,导演用一种戏谑怪诞但又极其迷人的手法描绘一个拼图般的世界,那些拼图都是每个人丢弃的关于恋人的画面,他用独特的方式重新将他们组合,加上时而飞奔时而低沉的节奏,最后让主角和观众去找那最后一块拼图,连接起整个电影,击中心灵。
  电影从乔伊突发奇想的早晨开始,他厌倦了每天按时上班,做同一班列车。今天他想要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这根本就不像他。
  在此之前,乔伊和女友克莱梅特删除了彼此的记忆,想以此解决相处时带来的痛苦回忆。删除记忆的医院里坐着人都面容憔悴、神情悲伤,怀抱着关于记忆的物品。情人节的礼物、共同购买的商品、一起画的图画……每个记忆都从这里累积,也从这里被抹去。可是他们没有想到,一段感情带来了多大的痛苦也必定带来过多大的快乐。乔伊在删除记忆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生活中已经全是克莱梅特的影子。除了那些不欢而散的交谈,让人无法忍受的缺点,竟然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 图书馆的对话、吃饭时的打闹、拥抱时的温暖……
  第一次见她,是在沙滩上的那次聚会,她一身醒目的橙黄。天啊,他在心中暗想,有谁会这样打扮?她跑过来,笑说感谢上帝她不是唯一一个不善交际的人,然后不经他同意抓起他盘子里的鸡腿就吃,那一刻空气中充满了奇妙的亲密。就这样,她像一阵旋风似的刮进他循规蹈矩的生活。她总是让他有着坐过山车般的刺激,像个小魔女般玩弄着自己的诡计,为着每次都能把他耍的团团转而开心不已。后来,这些让他宠爱的原因都变成了让他难以忍受的缺点。争吵、醉酒、赌气、伤人的话语。一切都发生的自然而然又无法挽回。其实,她只是需要有个人真正理解她,给她关怀,不只是把她当作人生的附属品,她是那么的没有安全感。


  凯特•温斯莱特的表演得很用心也很耀眼,绝对让人挑不出毛病。克莱梅特是美丽的,美丽的东西其实都是脆弱的,需要用心去体会去关爱。她有着强烈的自卑感,渴求着被人真正的发现她的美丽,而不只是被她的容貌迷住。
  金•凯瑞再次证明了自己收放自如的演技,乔伊的内敛和羞涩还有一些踌躇,被他诠释得很是生动,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导演选择他而不是尼古拉斯•凯奇是对的。他那有些神经质的小动作让人感到他强烈的不安与不知所措,这回他扭曲的面容不再是嘻哈搞怪,而是深深的伤痛。

  当乔伊在回忆中第一次看到了他们之间的美好时,他可怜兮兮的对着那些删除他记忆的人说,能不能让我保留就这一点点呢?
  可惜没人听得到他。
  周围的世界在崩溃,明天早上他就会完全忘记克莱梅特。他开始带着记忆中的女友逃亡,逃亡到他小时候——那些让他羞耻的时光,那些每个男孩长大时候都要面临的问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也是两人的表演最出彩的一段。
  童年的厨房。
  乔伊钻到桌子底下。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孤独的,没有人会理睬他们的意见。桌子底下才是最安全的地方,可以避开整个世界,翘起双脚晃来晃去,看着妈妈的一双脚走来走去而不被发现。金•凯瑞的表演充满了矛盾却又那么合情理。他演小孩子时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时代,稚气未脱,可是身上却有种难以抹去的悲伤与恐惧,那应该是经历了成长磨砺的人才会有的感情。而当他以成人身份表现出孩子气的时候,却又真的让人觉得他总有一种感情是停留在了童年——那种不被认同感。那个穿着袍子用锤头砸小鸟的镜头,让我想到了有关于“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歌谣。知更鸟是无害的鸟类,他们却杀死了它。孩子们总以那种残酷的游戏来证明自己的勇敢,那是一种天性中的残忍,让人不禁背脊阵阵发冷。
  场景不停地切换,从一个回忆走向另一个,周围的景物从寒冬走向盛夏再走向另一个隆冬。没有任何慌乱的感觉。他们渐渐发现,相处了这么久,原来根本就不了解对方,他们只是描绘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并没真的走进对方的内心。在他们相识的那个海滩,乔伊终于和克莱梅特说了再见,他明白了一次又一次抱紧她并不能挽回什么,下次一定要住进她的心里才行。
  那栋别墅开始坍塌,他的女孩就这样消失在了他的记忆中。就像电视被关上了一样。
  黑色的屏幕。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在消除乔伊记忆的同时,还有另一段感情在同时发生。记忆删除医院的护士玛莉爱上了年长她很多且有家室的医生霍华德,蒲柏的诗句也是出自她的口中,她念时,像在唱一首歌谣。她每次鼓起勇气向他告白,都会发现他们早已相爱过很多次,每一次她删除了记忆还是会像向日葵望向太阳一般爱上他。
  是的。在那些纯洁的人心中有一种永恒的光芒,不会同记忆的泯灭一起消失——那是爱的光芒。所以,就算是忘记了那个人的一切又能怎样?遇见他的时候,还是会再次爱上他,为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心动不已。因为,他们抹去的是记忆,不是她的心。那一刻,她就站在他的面前,却不知道彼此深深相爱过。
  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啊。


  影片的最后,又回到了开始。乔伊无缘无故的翘了班,想要爱上一个陌生的女人,这样疯狂的举动根本不像他。其实,如果曾经有个人来过你的世界,那么总会有某些东西渗入到你的身体,成为你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那是两个相爱的人互相影响融合的结果。经过这么多,每个人都会学到一些事情,如果一味地逃避那些事情所带来的痛苦,那么那些痛苦将永无止境的缠住你,就像一个没有尽头的恶梦。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道很深的伤痕。没有关系,那会教你怎样更好的去爱。

电影的扫把^^
  本片的编剧查理•考夫曼是好莱坞不多的优秀原创作者之一,曾经编写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和“改编剧本”,对这种时空交错的故事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改编剧本”是一次多条故事不断交叉的尝试,虽然有尼古拉斯•凯奇的精湛表现,却难以掩盖整个故事的空洞,如果没有那些安排巧妙的场景交错就只剩下了一个空壳了。而这一次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则饱满的阐述了作者对男女感情的看法,感伤却又充满着幽默。那些奇妙的梦境,像是女巫的魔法扫把,带观众游荡了整个异想世界。当然了,来自法国的导演米歇尔•甘德瑞也绝对功不可没。和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相似,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浓烈的音乐录影带风格,碎片的拼接,恰到好处的节奏,但是米歇尔和提克威不同,他喜欢把一个故事敲碎,看似无意的把它们重新组合,但是看起来却毫不费力,导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感情走向。现在有很多拍音乐录影带出身的导演都跻身大银幕了,但是很多人不会利用所学反而被之所累。
  电影每个演员表现都很出色。让我惊讶的是看到了扮演医生的马克,不管是在“四月的碎片”、“XX/XY”还是“无我生活”中他总是有一种独特的羞涩气质,永远停留在自己的世界,永远会犯错误,永远长不大。也许这是作为一个偶像的特质,但是他在好莱坞要想打出一片天地还是应该有些突破。
  最后,再温习一遍那句话吧。在这个被遗忘的世界,在那些纯洁人的心中总有永恒的阳光在照耀。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423334/

 短评

You can erase someone from your mind. Getting them out of your heart is another story

6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太墨迹了

8分钟前
  • 熊阿姨
  • 较差

时隔多年再看,却不再认同里面的爱情观点。两个人在一起纵使拥有再多再多的甜蜜回忆,也抵不过理性分开时发现的那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许你又一次会爱上这个人,但是这个人依然是不对的人,就算躺着一起看星星,也只是无意义的重复。

11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他乏味、无聊、内敛、行为老派、做事谨慎;她冲动、敏感、肤浅、生活刺激、缺乏安全感。他们之间有争吵,有磨合,有甜蜜,有苦涩,因为相爱而互相折磨,因为分开而苦苦思念。但只要还在一起,还记得对方,看得到你眼中的自己,就一切都好。

15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爱可以触摸物化,记忆可以抹去重置,唯有对你爱的感觉,经年难忘。当日复一日的庸常、性格相异的琐碎击败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美好,来一粒遗忘做解药。却为何眼含热泪,恍如隔世。我记不得没有你的其他回忆,因为遇到你之前我的生命都毫无意义。房间坍塌海水倒灌雨倾盆而下,爱你,却如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有多少人知道这片儿其实叫“暧暧内含光”,暧昧的暧,语出东汉崔瑗诗《座右铭》在涅贵不缁,暧暧内含光。意谓“表面暗淡不明,而内在蕴含光芒”,切合电影主题,一直觉得大陆的电影译名实在比港台好——太——多!

21分钟前
  • 渡边
  • 还行

让今敏去拍,肯定又是另一种味道,更加动感一点的,更加活泼一点的.

2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与其说是爱情电影,不如说是哲学。

2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获得200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借用科幻外壳来探讨爱情本质的哲学电影。全片叙事近似意识流,而这种支离破碎的结构将人心深处的各个角落都呈现给观众,恰似我们对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忆的重现,真正是形散而神不散~片名来自蒲柏长诗,隐喻性很强。永恒的主题——爱情的矛盾与困境 ...... | 【20200119重温】将梦境的流动性、跳跃性与反逻辑性悉数还原,既与《盗梦空间》构成对位关系(梦与记忆的操控,无尽的逃亡与梦中的诀别),又是对“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别样诠释。一会儿笼罩于绝望时如影随形的黑暗之中,一会儿又置身冰雪海岸,暖融融的床兀立其间。逃入humiliation之中,遁入童年里,躲到饭桌下,在水槽中沐浴后淹水——重回母腹后的重生与死亡相交织。(9.5/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旧blog的模版底部一直写着一句话,只是我用白色字体把它隐在白色背景里,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搜我的那个blog。那句话就清楚显示在blog名的旁边:「没有选择刻意忘记你,是我认为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

33分钟前
  • A-sun*
  • 推荐

第二次看,妙,一些有趣的段落当时没察觉。首先剧作厉害,探讨的问题严肃,与戏剧性结合的好,然后在记忆删除的过程中东躲西藏多有想象力,记忆和现实影像有微妙但无明显分界,手持摄影很酷(虽然前排大银幕把我晃惨了)。温姐和kik都是经得起大荧幕大特写考验的大美人。but 暖暖内含光是特么啥鸟翻译

35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想象不到的桥段一个接一个,利用他人日记把妹,躲藏记忆,羞耻里的意识,知道真相的暗恋者,对彼此的抱怨,即使老套的消除记忆再次钟情也被用的恰到好处。I’ll get bored of you and feel trapped, because that’s what happens with me. OK. 这个OK的语气和表情,拿捏的好到我竟然冒出了眼泪

40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完全成熟而冷靜的編劇。大家都是來看編劇的吧?

44分钟前
  • 緩慢
  • 力荐

美国当年最智性的主流影片之一。彻底扭转我对Jim Carey的态度

49分钟前
  • le frisson™
  • 力荐

无痛,岂不很无趣。

50分钟前
  • susu/苏酱
  • 还行

披着奇幻外衣的爱情哲学,删的了的回忆,删不了的爱情。爱死凯特那一头张扬的红发了,觉得这是她最美的时期,胜过肥螺丝时期。

52分钟前
  • kissdemon
  • 推荐

“我现在就可以死去”

57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如果有一天,我们之间的记忆被删除掉,你还会不会像从前一样爱我,就像我们之间没有彼此伤害过一样?

1小时前
  • 朝暮雪
  • 推荐

如果失去记忆,能否再一见钟情?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看了三分之一,然后失去了兴趣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