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

剧情片英国,法国,美国,荷兰2017

主演:菲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奈林·巴纳德,汤姆·哈迪,马克·里朗斯,巴里·基奥恩,基里安·墨菲,詹姆斯·达西,肯尼思·布拉纳,李·阿姆斯特朗,詹姆斯·布鲁尔,达米安·勃纳尔,布莱恩·威纳尔,哈利·理查森,艾略特·提特恩索,凯文·格思里,巴比·洛克伍德,米歇尔·贝尔,比利·豪尔,迈克尔·凯恩,约翰·诺兰,米兰达·诺兰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敦刻尔克 剧照 NO.1敦刻尔克 剧照 NO.2敦刻尔克 剧照 NO.3敦刻尔克 剧照 NO.4敦刻尔克 剧照 NO.5敦刻尔克 剧照 NO.6敦刻尔克 剧照 NO.13敦刻尔克 剧照 NO.14敦刻尔克 剧照 NO.15敦刻尔克 剧照 NO.16敦刻尔克 剧照 NO.17敦刻尔克 剧照 NO.18敦刻尔克 剧照 NO.19敦刻尔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0 04:18

详细剧情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   英国士兵汤米(菲昂·怀特海德 Fionn Whitehead 饰)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饰)、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汤姆·哈迪 Tom Hardy 饰)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长篇影评

 1 ) 《敦刻尔克》3个主角原型,他们的故事比电影更震撼

说起电影《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希望能赋予这个耳熟能详的二战事件一点崭新的角度。他最终聚焦在了微小的个体上,以第一视角细致地描述了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及命运。

导演坦诚,创作剧本时借鉴了不少二战中的真实故事。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窥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英雄身影。

《敦刻尔克》剧照,指挥官Bolton


老船长Mr Dawson

为了救援徘徊在敦刻尔克海岸的30多万名士兵,英国政府竭尽所能发动了全国的每一艘船,不论军用民用。Mr Dawson的私人游艇“月光石号”,便是其中的一艘。

剧照,月光石号

海面炮火连天,Mr Dawson驾驶着如浮萍般孱弱的月光石号,躲过了盘旋头顶的德国战机,救下了命悬一线的飞行员,在狭小的船舱里塞下100多个落水士兵,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了家乡。

剧照,Mr Dawson

Mr Dawson的角色被认为是最接近历史原型的一位,即Charles Herbert Lightoller。他传奇般的一生始于泰坦尼克号,横穿整个一战,并延续至二战。

年轻时的Lightoller

19世纪下半叶,Lightoller出生在英国北部的兰开夏郡。不愿在工厂里虚度一生,他在13岁时成为了Promise Hill号轮船上的一名学徒。25年后,Lightoller以二副的身份登上了那艘举世闻名的泰坦尼克号。

航海中的Lightoller

Lightoller(左二),船长(右一)和泰坦尼克号上的同僚

1912年4月12日晚上7点,正在值班的Lightoller敏锐地察觉到,海面温度下降得比平时更快。换岗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11点40分,轮船撞上了黑暗中的冰山。10分钟后,下属冲进了Lightoller的船舱,“海水已经涌进了收发室!”

Lightoller立刻越级面见了船长,要求紧急撤离乘客,并让妇女儿童优先。这条指令在人群中引发了骚乱,愤怒的男性乘客们开始反抗,情急之下Lightoller掏出了配枪,以维持秩序。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船员鸣枪示警的一幕

直到巨轮近乎沉没,Lightoller才跳进冰冷的海水。那时救生船已走远,他本无生还的希望,却如宿命般碰见一艘倾覆的救生船。船上载着30多人,正一点一点往下沉。Lightoller爬上船,指挥人们分成两列,随着船身的倾斜调整位置,才得以保持平衡。待到天亮,他们获得了救援。

载着Lightoller的救生船。Legenda Titanica

经历这场震惊世界的海难后,Lightoller似乎看淡了生死,次年他又回到了心爱的大海上。

Lightoller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1916年夏天,德军空袭伦敦,驾驶着117号鱼雷艇的Lightoller,在泰晤士河口发现一架德军飞艇。他立刻命令水手开火,并成功击中飞艇。这一果断的决策,粉碎了德军袭击敦伦的计划,也挽救了无数市民的生命。不久后,Lightoller晋升为加里号驱逐舰舰长。

加里号驱逐舰

Lightoller的传奇并没有就此停止。1918年7月19日,加里号在英吉利海峡遭遇德军潜水艇的鱼雷袭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Lightoller命令加里号全速撞向了潜水艇。敌船沉没,德军的军心也随之动摇,而Lightoller驾驶着千疮百孔的加里号,顺利返航。

一战归来,Lightoller荣膺十字勋章,晋升为皇家海军中校,并出版了回忆录《泰坦尼克号和其他船》。他还买了一艘游艇,取名“日落号”。

日落号

1940年夏天,66岁的Lightoller迅速响应英国政府的号召,和大儿子一同加入救援民船的队伍。他坚持亲自开船前往,还说出了和电影中Mr Dawson如出一辙的话:“他们可以征用我的船,但必须得带上我这个船长。”

驶往敦刻尔克的民船队伍

电影中,德军战机逼近月光石号,Mr Dawson巧妙地指挥儿子转舵,躲避了炮火。飞行员Colins问,“您怎么懂得如何躲避?”,Mr Dawson回答:“我儿子教的我,他和你们是战友。”

这一幕改编自真人真事。Lightoller在二战中失去了自己的小儿子,Herbert Brian。他是一名英国皇家空军的飓风飞行员,在轰炸德国威廉港时牺牲。生前Brian确实教过父亲如何躲避空袭,并在英吉利海峡上拯救了父亲、哥哥以及上百名士兵的性命。

在炮火中穿梭的日落号

紧接着,泰坦尼克号的场景再次上演。Lightoller指挥士兵们进入船舱,尽量蹲低或者趴下,以降低船的重心。他一共救助了125名英国士兵,电影也还原了这一场景:满满当当的月光石号让引航员惊奇不已,“你怎么能带回这么多人?”

剧照,满身黑油的士兵一个一个爬上月光石号

飞行员Farrier

飞行员Farrier在电影中几乎全程遮面,台词更是寥寥。在油表损坏、燃油不足的情况下,他放弃了返航,凭借最后一滴燃油击落了德军轰炸机,确保了陆军的安全撤离。剧终,Farrier迫降至敦刻尔克海滩,他点燃了心爱的战机,坦然接受德军的俘虏。

剧照,Farrier凝视着燃烧的战机

尽管诺兰没有给出所借鉴的历史人物,但人们推测出了Farrier的疑似原型——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Alan Christopher Deere,他是二战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王牌飞行员之一。

Alan Christopher Deere

8岁那年,Alan在家乡奥克兰玩耍,一架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并降落海滩。飞行员邀请年幼的Alan走进座舱参观,那时他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飞行员。1937年,Alan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

年轻的Alan

1940年5月,法兰西之战接近尾声,在法国领空盘旋了10天的Alan早已精疲力尽。他在回忆录里写道,高空没有任何讯号,燃油所剩无几,孤军奋战的飞行员甚至无法知道能否安全回到地面。最终Alan立下赫赫战功,他击落了6.3架敌机,包括两架德军Bf-109战斗机,一架Bf-109战斗机和一架Bf-110重型战斗机。

坐在战斗机中的Alan

几天后,在同一片空域上,Alan的飞机被一架德军中型轰炸机击落。和电影中的Farrier一样,他紧急迫降至一片海滩,眉骨处被割开了一道深深的伤口,自己也昏迷过去。苏醒过后,Alan步履蹒跚地走到敦刻尔克市区求助,一位咖啡馆里的女士帮他处理了伤口。随后他跟着沙滩上排队的陆军,登上了救援船。

迫降在海滩的喷火战斗机

在海滩上,Alan遭到陆军的指责,他们对着曾在千里高空与敌人拼命的Alan说到,“你刚刚死哪去了?” 电影重现了这一幕,导演借由Mr Dawson的台词,对年轻的Alan说:"没关系,我知道你去过哪里。"

剧照,在空中与敌人战斗的Farrier

敦刻尔克撤退后,德军准备轰炸英国本土,彻底毁灭英国皇家空军。同年7月,英国内阁紧急通过了加强防空措施的提案,不列颠空战随之到来。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战之一,涌现了大批王牌飞行员,Alan也位列其中。

Alan与不列颠空战中并肩作战的同僚

官方没有公开飞行员们的具体战绩,根据可查史料显示,他至少击落了三架德军Bf- 109战斗机和一架Bf-110轰炸机,并数次身陷险境。

二战结束后,Alan没有离开皇家空军,并在1964年晋升为空军准将。1965年,他被丘吉尔授予不列颠之战中的首席飞行员荣誉称号。1995年,Alan因癌症逝世,享年77岁。

当知道了Farrier的原型,心软的观众也许能得到一丝安慰——那个被纳粹士兵俘虏的年轻飞行员,没有惨死于集中营的枪口或毒气室,而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Alan与同僚合影

指挥官Bolton

沙滩,是大撤退的主战场。成千上万的士兵涌上防波堤,希望登上回家的救援船。而始终站在后方指挥全局的,是满头白发的指挥官Bolton。

剧照,指挥官Bolton

指挥官Bolton的角色由多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复合而成,历史爱好者们推测出了两位原型:William Tennant和James Campbell Clouston。

William Tennant

海军上校William Tennant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担任码头指挥官。1940年5月,他乘坐驱逐舰到达敦刻尔克,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浓烟满布沙滩,士兵在德军轰炸机的炮弹下瑟瑟发抖。为了稳定军心,Tennant传达了撤退的消息,将所有船只都改装成运载舰,还在自己的帽子上贴了“S”“N”“O”(Senior Naval Officer)的标志,告知惶恐不安的士兵:指挥官与你同在。

像影片中的指挥官那样,Tennant指挥了整场救援,他拿着扩音器在海滩上不断喊话,直到确定所有英国士兵都离开后,才于6月2号乘坐最后一艘救援船离开。由于敦刻尔克撤退中的卓越表现,他被授予巴斯勋章,被民众亲切地称呼为“Dunkirk Joe”(敦刻尔克·乔)。

Tennant上校(左二)

撤退结束后,Tennant被任命为反击号战列巡洋舰Repulse的舰长,并在日军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参与了作战。诺曼底登陆到来之际,Tennant为盟军建立了两个海滩码头,以作为物资运输的快速通道。而他指挥修建的Pluto海底输油管道,成为了盟军从英国运输燃料的生命线,这也让他获得了大英帝国勋章,并同Alan一样,活到了战后的1963年。

Tennant和同事在他指挥建造的诺曼底桑树港合影

另一位Bolton的原型,则是加拿大指挥官James Campbell Clouston,他在敦刻尔克撤退中不幸牺牲。

James Campbell Clouston

Clouston受命于Tennant的指令,在唯一没有被德军轰炸过的防波堤上,组织修建了一条长1280米、宽2米的木质栈桥,这成为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重要开端。Clouston在栈桥上送走了大批英军,几乎五天五夜不曾合眼。

真实的港口防波堤

剧照,在栈桥上巡视的指挥官博尔顿

撤离结束后,Clouston没有离开,而是像电影描述的那样,留下帮助法国士兵。6月2日,他乘坐的救援摩托艇被德国飞机炸沉,Clouston让同行的另一艘摩托艇继续前往敦刻尔克,自己和船员们在大海中依靠着船体残骸等待救援。由于低温和体力不支,Clouston永远留在了冰冷的海水里。

当地报纸对Clouston遇难的报道

Clouston的长子曾联系电影制片人,要求提及父亲的名字,但遭到了拒绝。诺兰也曾隐晦地对此表示遗憾,“由于电影需要,我们没办法完全利用Clouston的故事。”

相比其他原型,Clouston的名字鲜少被人提起,留下来的影像资料也寥寥无几。历史爱好者Michael Zavacky设计了Clouston的纪念邮票,可惜未被加拿大邮政部门采用。

剧照,诺兰在为指挥官Bolton扮演者Kenneth Branagh讲戏


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结束,而二战中为人类正义战斗的无数英雄士兵,远比电影中的角色更加震撼人心。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丘吉尔发表了二战中最鼓舞人心的一段讲话——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即使我们这个岛屿或这个岛屿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于饥饿之中——我从来不相信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在英国舰队的武装和保护下也会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拿出它所有一切的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参考文章:

[1] That Guy In DunkirkReally was a Mole, Geoff Rynex

[2] The Unsinkable Charles Lightoller,Peggy Wirgau

[3] Two eventful days for Manston, 28th August 1940 and 1942 – Churchill’s visit and 56 emergency landings,Supporters of Manston Airport

[3] The real hero of Dunkirk: Courage of the pier-master who manned a crucial jetty to organise evacuees for six days and five nights without a break,MailOnline

[4] Wikipedia

[5] 电影《敦刻尔克》中大撤退的指挥官原型是加拿大人,亚明

[6] 《敦刻尔克》真实历史背景介绍以及抢先预告分析,Bruce Bane

[7] 《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英国皇家空军》,澎湃新闻

[8] 《敦刻尔克》电影与史实的不同在哪?,otaconlegend

[9]《传奇水手——威廉·乔治·坦南特海军上将小传》,dawuda

攒文 / 叶承琪

编辑 / 胡令丰

文章版权归网易看客栏目所有,转载请在公众号pic163后台回复【转载】,查看相关规范。

看客栏目长期征稿,一经刊用,将根据质量提供稿酬。投稿请致信:insight163@163.com。

其它合作欢迎于公众号后台(或邮件)联系我们。

 2 ) 如果你一定要在战场上寻找光亮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不该是一部战争动员片。

先上一段敦刻尔克亲历者、二战老兵 Ken Sturdy 的观后感,觉得电影与历史不符、影响您观感的键盘历史学家可以参考一下——

It’s so well done. It’s like in every detail it told the story just the way it was. -电影拍得太好了,故事的每个细节都是它本来的模样

I was in the navy until the end of the war. We lost...so many of my friends are gone now and I keep going with all my memories. They’re all there. And that film brought it all back again. It all came back to me. -我从那时起直到战后都在海军里,我们失去了……好些我的朋友都去世了,只有我还带着记忆前行。他们都在那儿。这部电影把他们都带回来了,都带给我了

I can see my old friends again. -我又可以看到我的老战友了

油管评论:Five star reviews from the newspapers is great of course, but this is the best praise Christopher Nolan could've hoped for. 来自媒体的五星好评确实很棒,但是对于诺兰而言,这才是他所期望得到的最佳评价。


1995 年,克里斯带着还是女朋友的艾玛搭乘小艇,想穿越英吉利海峡到达敦刻尔克。复活节前后,凄风苦雨,巨浪凶残,海风刺骨,远超预期的19个小时旅程让人冻到麻木。幸好,克里斯开玩笑地说,他们头上并没有投弹不休的纳粹轰炸机。

那么 55 年前的同龄人是怎样在饥寒交迫、敌军紧撵之下熬过来的?

1940 年的 5 月,英吉利海峡两岸同时发生了很多事。马其诺防线被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瓦解,英国远征军、法国第一军和比利时军被冲散,法国城镇接连失守,近 40 万盟军被逼至北边。他们陆续抵达的那段敦刻尔克的狭长海岸,在 26 日之后的十天被纳粹从四面八方围了个严实。

海峡对岸,内阁之中,当选首相 16 天的丘吉尔与外相哈利法克斯代表的媾和派陷入争执,这最终以丘吉尔态度坚定地对下议院的一番演讲做结,投降就是死路一条,英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与纳粹战斗到底。这意味着英国需要撤出尽可能多的远征兵,保住战斗实力。与此同时,伦敦的海军总部陷入忙乱,皇家海军开始启动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行动,旨在带回这些被困的有生力量,让他们参与未来保卫国土的关键一役。

海军出动,驱逐舰集结,突破纳粹战机和潜艇的航道封锁,驶向敦刻尔克士气低落的 40 万人。在海滩后方,剩余的联军作战部队守住走廊,冷溪近卫团们以少敌多抵挡住德军,为大部队撤退争取着点滴时间。

接踵而至的是轰炸骚扰下的缓慢撤退:港口毁坏,大型船只无法接近沙滩,高涨的潮水又让小艇难以操作,东部防波堤成为唯一的可用撤退地点。十天之中,沉船和坠机成为了主旋律,等待撤离的队伍精疲力竭,重伤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也不被允许上船,英法之间摩擦不断为谁该先走陷入争吵。但就这样熬着熬着,慢吞吞地用一艘艘小船来回运着,再加上不要命地从多佛赶来的几百艘民用船不停歇地运兵,英国人在希特勒和戈林的眼皮底下撤出了 33 万人。这些活下来的人之后奔赴了北非和意大利作战,有的参与了诺曼底登陆,是他们直接给纳粹德国宣判了死刑。

结合各方面看,拍出一部全景式的战争片几乎是没什么挑战性的。这起事件自带的焦灼氛围、海陆空作战、后方政治斗争、人民自发的壮举,和这一切造就的现成奇迹,如果改成好莱坞最传统的视效煽情大片,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争议。

诺兰却选择了减法和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全景式的记录片自有前人栽树,资料和历史影像也被 70 多年来的各种媒体尽情展现。诺兰想从中提取出的,是整个事件有关时间和生存的核心,因而砍去了与撤退中的主角们没有直接关系的一切(它竟然是一部纳粹德国无人入镜的二战片);调动观众情绪的,应该是角色们被紧追不舍狂轰乱炸、退路一条条在眼前切断、求生努力无疾而终的生死紧迫,而非普通战争片用血浆和人体造就的直接视觉冲击。这也是为什么镜头如此干净的原因,在摒弃了其他元素包括台词之后,影片聚焦的只有两个东西:逃,救,伴随着汉斯·季墨一刻不停的计时。它会是一部实验性的、没人做过的独立电影。

这部电影是主观与客观的完美结合。一方面是绝对冷静的中立,不怵于展现任何生死细节(哪怕是被击落的敌机让海面队友遭殃,或者是 George 看似随机的死亡),不对善恶进行奖惩;一方面又充满了绝对主观的个人视角,因此即便是被卷进默片般的氛围,即便没有听到其他电影里常出现的对角色背景的介绍(Tommy 是谁?他来自哪里?他在战前在干什么?他是不是有个等他回去的女朋友?),观众仍然能够紧跟在角色背后与他们共命运。它甚至像一部第三人称的动作游戏,观众发自内心地希望角色活下来,因为此刻他们就是主角,他们就在海滩上。

Dunkirk 的本质就是关于撤退中的人。离开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和家国背景,诺兰以那 10 天里最关键的“时间”为轴,通过代入感极强、三组不同维度的参与者视角,渲染上战争片罕有的悬疑、非线性叙事和不光彩的部分,呈现出了最独特的生存故事,与其他突出英雄光环和战斗荣耀的同类截然不同。诺兰在拍战争片,但就某个角度而言,他又回归了自己最拿手的东西:个人层面的悬念、现实主义和不一般的叙事。

陆地上的 Tommy(Fionn Whitehead)遭遇了一个士兵在那次事件里能遇到的一切困境。他是成千上万个只想回家不想逞英雄的愣头青的一员,恐慌、困惑又焦虑,他搜刮着死人补给,假扮医疗兵混上船,躲在堤下等待逃跑时机,冒充高地兵争取撤退机会,再被鱼雷轰下水……Tommy 自始至终都不屈不挠地寻找一切脱出办法,他的坎坷经历也让观众好奇:这个角色又会遭遇什么?他能否撑到最后?这是宏大背景下充满悬疑的个人求生故事。

从开场揉起传单当手纸的第一个镜头起,人们也发现 Tommy 和传统战争片中的高大上主角大相径庭,他与那些冒死为队友断后、牺牲自我成就任务、拯救了无数人的英雄毫不沾边,观众只看到了一个被卷进战争风暴、渴望回家的普通男孩。这样的塑造也让人与其产生了更大的共鸣,他更像是我们。

诺兰没有想 glorify 一场战争,战争的现实就是一群人的求生挣扎。追踪着 Tommy 的求生之旅,导演似乎是要体现整起事件中的“胆怯”,那些被敦刻尔克奇迹光环覆盖住的并不美好的事物。拒绝法国人上船的英国人、嫌弃主角的掷弹兵、一场舱内裸眼鉴谍戏将众人几近崩溃的黑暗情绪推向了高潮,之前还是战友的 Alex(哈卷)突然对 “Gibson”(法国小哥)发难,让电影瞬间变成了密室片。逼人出头和逼人跳船面对德军,是生存欲望催熟的阴暗面,绝望又无奈。

在一部明明是展现敦刻尔克正面精神的电影里,诺兰并不怵于暴露这种(propaganda 和时代滤镜打造的)民族英雄的“怯懦”,他也相信正常观众不会对士兵们有所评判——这就是现实发生的事情,那 40 万盟军并不是你们想象中那种假得不行的好莱坞英雄,这种让人焦头烂额的撤退行动,怎么可能由互相谦让的美好记忆构成?多数人的结局只会像 Cillian Murphy 的角色一样——卡司表里他饰演的无名角色仅被称为“颤抖的士兵”,冷水和炮弹让小船上冷静自持的那个人化为了瑟瑟发抖、打死都不想回头的一团。这是几十万人的现实。

战争本来就不具备美好的品质,如果你硬要寻找光亮,它们都是被动的效果。怕死的 Tommy 从水中救出了 Alex,怕死的 Tommy 一个人为法国小哥说话,怕死的法国小哥咬咬牙挣扎着爬回去为陌生的外国人打开舱门,怕死的士兵顶着轰炸为担架让开了道,这种本能催生的行动是被困者仅能贡献的光热。但这已经足够了,这些参战并为之受苦的年轻人,已经经历了黑暗的考验。

诺兰利用另外两条线给电影打了光,但是他把亮度调得很低调(subtle)。民用渔船和皇家空军,身份全然不同的二者从海空两路前往法国救人,行动替代言语传达了一切。这两组的行为算得上实打实的英雄主义,但表现方式又是如此朴实,台词轻描淡写,似乎所有人都在老老实实地做本职工作,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我是英雄我自愿为此牺牲”的刻板印象,观众也与他们一同进入了“工作”状态,仿佛是亲身体验了一天与一小时。

不同的时间进度,最终让三组人马汇合。在此之前,你能想象出导演会这样玩叙事吗?这不是炫技,它只会让观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在某个时刻情绪被调动到最高点——用一周、一天、一小时衡量的情节,居然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滴答声中前行着达到了同步。陆地的现实主义、海上的理想主义和空中的浪漫主义,三种风格在此刻融为一体,陌生的主角们相聚同船,宣告了一次艰难的营救最终取得了胜利。

当然,标准意义上的“胜利”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世人可以将保留英国有生力量的奇迹撤退称为胜利(其实也并没有,电影拍得也相当克制),但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他们经历了什么。计时戛然而止,观众终于开始喘气。Tommy 醒来看到了久违的绿草地,想到一天之前他们还泡在冰冷的海水里,火光顺着燃油蔓延照亮了一片海,拼死逃生的同龄人随波浮沉,那个曾救出他们的法国小哥却再也游不出战场了。

没有骄傲和荣耀,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Alex 猜测,他们一定会对狼狈撤出的我们吐口水的吧,你看那个发毯子的老大爷都不肯抬头瞧我们一眼。

但是英国人民却大笑着拍拍车窗,把啤酒塞到他们手里。

It’s what you do that defines you. 年轻的士兵们可能觉得丘吉尔的讲话纯属胡扯,但的确是他们迎击了首波邪恶。在那样的境况下,生存意味着反击的希望,而这个生存又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当 Bolton 指挥官透过望远镜看到了小小的民船,当盟军们在沙滩上抬起头,仰望以胜利之姿飞越碧海浓烟的喷火式战斗机,我想是导演想要传达一条信息,一条朴实的台词、现实的故事和不经渲染的壮举也无法埋没的信息——

没人是一座孤岛。

这是窒息和残酷的战场上唯一的光。


ps.

1. 导演真爱是汤甜啊。各种大特写、英雄光环、最帅台词都给他了。

-He's on me.

-I'm on HIM.

内心炸成烟花!BTW,汤甜的角色是有原型的,真人飞行员被纳粹关进集中营 5 年后逃出来了。

2. 小哥哥们都太可爱了,没有台词的情况下不但演技爆表,导演还在用镜头跟他们谈恋爱。。Fionn Whiteheard,我静静地看着你红。哈卷演技赞,自带腥风血雨的鉴表气质(并不是……)。Aneurin Barnard,就是演法国小哥的那个,我见犹怜。金发碧眼穿着空军制服的飞行员 Jack Lowden 让人窒息……导演眼光毒,导演看中的上一个年轻演员是 Timothée Chalamet,就是演 Call Me By Your Name 的那个。因此让我们期待这波年轻人走上人生巅峰吧。

3. 说英国人好意思把大逃亡拍成电影的人怕不是智障。Dunkirk 的参与者后来有的去北非打隆美尔,有的去登陆诺曼底了,空军也应该参加了不列颠空战。你们酸什么呢:)说电影展现了伟光正英国人形象的怕不是瞎?电影表现法国人断后了吗?开场就是。表现英国人嘴上说着一起撤结果还是自己人优先吗?直接台词。救了一船英国人包括主角的是谁?是可爱的法国小哥。英国人表示感激了吗?没有,还要人家下船。

4. 导演的海滩布满头盔的镜头致敬了他自己的《致命魔术》(。以及在多佛发毛毯的盲人老大爷是诺兰叔叔,POI 大 Boss。站在舱口发毯子的是诺兰表妹 Miranda Nolan。迈克尔·凯恩是福蒂斯长机,只有声音出镜。

5. 我觉得这是一部 A 级制作的独立电影,要看什么珍珠港啊拯救大兵瑞恩啊的观众,看完这部可能是失望的。不管他们,人的口味各异。我真情实感吹一波导演,这种大胆的原创性简直是世间珍宝。In Nolan We Trust.

6. 贾翻的明显错误:1).医疗船士兵让二人组“get a shift on”,意思是快点下船,翻译却是“穿上救生衣”;2). 柯林斯说“She's turning, you must've damaged her”,指汤哈击坏了一架敌机(没有打下来),“她在调头,肯定是受损了”,翻译却是“它在旋转,你一定干掉它了”。这就让大家误解 Farrier 打下了 6 架飞机,不,其实只有 5 架。这翻译连看图说话级都不到。


四刷感想

·被忽略的乔治·

诺兰喜欢以一种极其平淡的方式叙述细微却惊人的壮举。这些角色和他们的行为看起来稀松平常,但是仔细想想却又能为之起立鼓掌。他们在光环更重的英雄主角面前似乎有些失色,却是导演的价值体系里最关键的一环。

乔治没有上过战场,身上没有酷炫的陆海空军加成,跟道森父子比起来也只是个不起眼的帮工。他说自己在学校一事无成,于是加入海军青年团想有所成就。此次前往敦刻尔克救人,是他做过的“最好的事情”,他只希望自己能够上当地报纸,让过去的老师瞧一瞧。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躺在地上双目失明,知道自己将死。他没有死于鱼雷和轰炸,死前没有如他期望的那样救出很多人。他死得一点都不轰轰烈烈甚至有点可笑——只是被一个受惊的士兵推了一下就自己撞了头,然后就重伤死掉了。走得这么简单。

他至死都没有见到战场,所谓的“最好的事情”,也不过是出海拉起了最后导致自己死亡的人。这个人也没有幡然悔悟,直到下船还一直骗自己“那个男孩没事”(当然,这种逃避心理也值得理解)。

总而言之,和全片的牺牲相比,这似乎是最微不足道且不可思议的死亡。

可它就这么发生了。17 岁的乔治,在做出能被普遍称为英雄行为的行为之前,已经默默地死在了内舱的地板上。

然而他就在那条船上。在他懵懂地说着“去法国”的时候,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干什么,他看到了码得整整齐齐的救生衣。乔治是自愿去战场的,是否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们也不知道。但是他并没有后悔。如果说他自愿为国捐躯,似乎是夸大了,我更愿意把这描述成单纯的发自善心之举——我决定去救人,但是我不小心死掉了,那就这样吧,我也不后悔(同样的心理,Farrier 在调头迎向 HE-111 轰炸机的时候也有,“就这样吧”)。

我想乔治代表了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们因为能力和资源所限没法冲在第一线,但是并不惮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动机其实都相当朴实,就像那几百艘民船上的渔民一样——咱们的小伙子们被困住了,去接呗。

在诺兰的价值体系里,这样的普通人就是英雄,乔治是一个典型。

同样的角色在星穿里由卡西·阿弗莱克担当。在《被忽略的阿弗莱克》一文中,作者讲到了与 Cooper、Murphy 这种先驱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哥哥 Tom,这个一生被绑定在家传的玉米地里、与家人无法沟通、丧失爱子的沉默寡言的男人,其绝望让人感同身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是因为这些地球人坚持不懈地冒着尘土种庄稼,才让先驱们撑到了 Eureka 的那一刻。如果把先驱比作火箭,Tom 们就是基石。

再往前的 TDKR 里,诺兰借由蝙蝠侠之口说了一句话—— A hero can be anyone. Even a man doing something as simple and reassuring as putting a coat around a young boy's shoulders to let him know that the world hadn't ended.

诺兰对英雄的定义,不言而喻。

·PTSD·

诺兰还是很调皮的,安排了一个侧脸和菲昂有点相似的演员,在 Tommy 睡着后突然在堤上惊醒,瞬间让有的观众倒吸一口冷气“我的天啊难道是做梦他没有真的逃走?” 这个可怕的想法没有持续两秒,角色一转身,肯尼爵一喊话,大家立刻知道了这是另一个人。

这么做的目的不仅仅是吓人。我猜导演是为了让观众体验 PTSD。你知道,Tommy 们在以后无数的日日夜夜都会梦回敦刻尔克,浑身大汗地惊醒,以为自己还身处那片沙滩,以为自己还没回家。The haunted feeling will never cease.

·作者电影与 Dogfight·

我对本片唯一有所不满的地方,一是开场搭配着 Mole BGM 的一段交叉剪辑,道森父子开船驶离港口的紧张程度,完全无法和抬着担架跑的两人、喷火三人组齐肩,效果有点夸张了。二是 Bolton 指挥官看到民船时,紧张的 BGM 立刻转化成了主旋律的 epic heroism 腔调,突然上扬,让人不适。

除了这两处夸张之外,我对电影没有不满意的地方。这两处也是瑕不掩瑜。自《致命魔术》之后,这大概是我最喜欢的诺兰电影。它的作者性太强了,尽管是大片主题,导演竟然恢复了悬疑片、非线性叙事的本色。那个游刃有余玩弄时间的人,再次展现了他随意改造表的超能力。他是当之无愧的时间/叙事大师。这个风骚的原创操作,当今影坛是找不到第二个的。就算别人有他的骚操作,也很难在各方面均衡地与之齐肩。

之前有很多人抱怨诺兰的动作调度。但是这次的空战 dogfight 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摄影、配乐、choreography,都是满分。实拍带来了相当扎实(solid)的感觉,比好莱坞擅长的科幻片瞎 JB 打、敌机瞎 JB 瞎的电子游戏空战模式好出几百条街。这才是紧张刺激、让人窒息的 dogfight,配合碧空蓝海,让人心醉。

感谢导演。

 3 ) 我看《敦刻尔克》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现!三条不同时间的战争主观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

《敦刻尔克》影片表现的是一次大败仗,大溃退,这在过去的影坛中可是不多见的。无独有偶,前不久去内蒙集宁参观了“集宁战役纪念馆”,惊讶地发现我们过去不知道或很少提及的一个解放军的大败仗:“第二次集宁战役”。抗战胜利后,46年1月我军抢攻下集宁,为第一次集宁战役;“46年9月起,我军集中50个团十几万人攻大同,久战不下;敌军傅作义部转攻集宁,解围大同,战斗非常惨烈。大同集宁战役前后历时1个半月,解放军连续作战,歼灭敌军1.2万人,不可谓不英勇。但是由于指挥失误,战役失败,大同未攻下,集宁又失守。这次战役的失利,使解放军重镇张家口处于傅作义军两面夹击的不利形势,也导致了晋察冀军区面临的形势急剧恶化,西北野战军在战略上也极为被动,胡宗南趁机进攻延安,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被迫撤出延安。” 当然,48年的第三次集宁战役可是大胜仗,不仅收复了集宁还直接导致傅作义的起义及平津战役的胜利。

集宁的战役展览馆用事实、图片详实地记录了这三次战役,使我们看后大为感慨,这段历史真应该拍成电视剧啊,因为有大失败才有后来的大胜利;而且无论胜败,战火中的战士、指战员的奉献都是应该歌颂与铭记的。我们不能总是报喜不报忧,不能只回顾过去的胜利、成就,不反思过去的失败与挫折。今天看到诺兰的这部关于敦刻尔克大溃退的电影,实在是即满足了我们的这一愿望,又高出期许。

当然,导演在银幕时间上的精彩探索与创造,更值得电影专业人士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4 ) 面对战争与大海,个体可以何等无助,又何等坚持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宏伟的结果没有悬念。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5 ) 细节剧透!!!一步逼格高的主旋律电影

小伙伴们,细节剧透来了!!!!

这个Dunkirk剧情其实蛮简单直接的,懂历史的童鞋肯定知道,1940年5月底到6月初,法国和英国的联军(其中也有比利时和荷兰的部队)被德国纳粹打的一叫一个惨,好几十万人被包围在法国Dunkirk这个小地方。英国于是搞了一个发电机行动,动用大量民用船只,把大部队撤到英国本土去,保存实力以后跟德国死磕。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成功撤离了三十多万人,振奋人心。这部电影就是讲这个事,一部逼格很高的主旋律电影。。。

好了,废话太多了,咱们讲剧情吧。。。。

i. The Mole (a week)

这一条线讲是海滩上撤退港口发生的故事,时间长度一星期。

影片开始,一队英国士兵无精打采的在街头溜达,天空中不断地飘着纳粹的宣传单,口渴的去喝水,无聊的开别人家窗户去捡个烟头,我们的主要人物Tommy (这片我个人认为没有主角,所以不好说这是男主)一个有头脑的年轻士兵,捡了几张纳粹宣传单脱了裤子准备拉屎,说时迟那时快,德军的炮火一下子打了过来,Tommy提上裤子就赶紧跑,其余人团灭领了便当。(这拉个屎容易吗!!!!屎估计硬给憋回去了,好难受)

Tommy来到海滩,看到了成千上万排队等待撤离的士兵,脱了裤子拉完屎,他看到了在一边埋死尸的法国士兵Gibson。这个Gibson想要冒充英国士兵提前登船撤离。(这里有点开放性,他埋的那个英国士兵究竟是他杀的呢,还是战死的呢?不知道,人性啊)这两个年轻小伙有点基情,Tommy看出来这哥们可能英语不行,也没废话,过去默默地帮他一块把人埋了。

撤离有规定,伤员先撤,这两小哥挺聪明的,抬上一个伤病号就赶紧冒着被轰炸的危险往医疗船上跑,不过还是被人赶了下来,于是,他俩悄悄地藏在码头甲板下面,想趁机跳上医疗船。这还没来得及呢,德国轰炸机一个俯冲,医疗船沉了。。这俩小伙够仗义,在混乱中救了另外一个年轻的士兵Alex(这哥们人不怎么地道)。

这三个人呢,在夜晚成功地登上了另外一艘军舰,准备撤离。Tommy和Alex进到船舱里面啃着面包,英语聊着天,聪明小伙Tommy吃完面包拉着Alex蹲在舱门口,觉得那里会安全一点。Gibson怕暴露自己的法国人身份,默默地在甲板上喝着风望着岸上的灯火(这里挺凄凉的,打起仗来,真的活命最重要)。点背不能抱怨党,这时候德国的潜艇发射一枚鱼雷打了过来,船舱瞬间进水,听不到哀嚎,大家全部被淹,就在Tommy和Alex快要淹死的一刹那间,Gibson打开了舱门,他俩逃了出来。三个人被救援的小船又拖回了海滩(内心是奔溃的,想要逃命咋就这么难呢)。

隔天,他们和一队英国士兵登上了一艘被遗弃的民用船,想要借着涨潮,离开海滩。然而,德国的战斗机把小船打成了筛子,海水开始从弹孔里喷涌进来。Alex不地道的一面显露出来,他说Gibson这哥们从头到尾就没说过话,肯定是德国间谍,让他出去,这样船能不沉。好基友Tommy替Gibson说好话,这时大家也都知道这哥们原来是法国人。争执中,船慢慢下沉,最后大家不得不逃出来,Gibson却被锁链缠住,在水里溺死了。。。(这里还挺压抑的。。。就是那种感觉他能活下来,但是还是死了)。

ii. The Sea (a day)

这一条线讲的是从英国出发的Dawson 老爷和他儿子Peter 还有Peter的基友George开着民用船去Dunkirk救人的事。时间长度是一天。

英国海军为了救人,开始大规模的征用民用船只,Dawson老爷义正言辞,爱国之心爆棚,不等着征用,自己就出海了。途中,他们在海中救了一个有点神经不大正常的上尉,战后创伤,整个人都是懵逼的,被救了没有感谢也没有激动,就想一门心思赶紧回家。在得知Dawson老爷他们其实是去Dunkirk救人以后,精神就崩了,说你们不要去送死,赶紧回去啊,救下我不就行了。Dawson老爷当然不甩,于是发生争执,在扭打中,可怜的基友George被误伤磕到了头,眼睛看不见了 (可怜的小乔治,跟Peter讲本来还想当回英雄来着上个报纸啥的,这下挂了。。。)精神不正常的上尉看到闯了祸,也就老实了,不闹了。他们一行人继续前进,正好遇到空战,一架英国战机在击落德机后也坠落海中,就在飞行员Collins马上就要被水淹死时,Dawson老爷驾着船赶到,救了他。其实Dawson老爷的大儿子也是飞行员,而且刚刚牺牲不久。Dawson老爷驾着船继续朝Dunkirk开去,准备救更多的人。。。

iii. The Air (an hour)

这一条线是讲三个飞行员出航保护救援的故事,第二线中的Collins就是其中一个飞行员,时间长度为一个小时。

飞行员Collins和Farrier还有另外一个酱油哥一起出行任务,打击德国空军。上了酱油哥被德机击落,Collins和Farrier配合默契把敌机击落,但是Farrier的飞机被零星的子弹击中,油表盘坏了,他用粉笔记下来了剩余的油量和返航的时间。两架飞机继续飞行执行任务,之后的战斗中,Collins击中敌机,但是自己的飞机也被击中,降落在海中,被Dawson老爷救起。这时Farrier发现了德国的轰炸机,他要么追击要么返航,追击的话就是自杀,因为油肯定不够,但是不追击的话,轰炸机会炸沉更多的船,炸死更多人。Farrier思想斗争了一下,毅然决然的朝轰炸机飞了过去。。。。。

以下是三线和一!!!!!

Tommy和Alex从破船里逃出来,漂在海面上,这时旁边的军舰正好被德军轰炸机击中,慢慢沉入海中,油泄露在海面上。德军轰炸机被Farrier所击中,坠入海中,顿时火烧一片。Dawson老爷的小船从远处靠近了过来,救起了很多水中的士兵,包括Tommy和Alex。被救的士兵告诉Peter,他的好基友因为头部受伤过重,死了。。。在救了很多人以后,Dawson老爷的船和无数民用船只一起返航了。Farrier驾着没有油的飞机划过海滩,拼劲最后的力气击中另外的德机,海滩上的英国将士备受鼓舞。Farrier最后降落在德军控制的海滩上,点火烧毁了战机,之后被德军抓获。

Tommy和Alex获救之后回到英国,被民众们热情接待,送啤酒啊,送报纸啊,被视为英雄,两人都有些不知所措。

Peter为了完成好基友的心愿,去了报社,第二天, George上了报纸,成为了当地的英雄。

最后,在火车上,Tommy读着报纸上丘吉尔的敦克尔顿演讲给Alex 听,影片结束了。


剧情讲完了,咱们就聊聊这部电影逼格怎么高。。。。一句话概括,诺兰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三条线交叉错综,一小时47分钟的电影,毫无尿点,节奏紧凑,看似碎片化的故事情节,被镜头连接在一起,变得连贯。。。加上Hans 的配乐和大屏幕,直接高潮。全片虽然是主旋律,但是毫不做作,除了最后飞行员Tom Hardy强行耍帅以外,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就是紧张。。压抑而又有释放。。我这个脑残粉只能跪舔了。。

本影评纯属瞎扯,如有雷同,纯属缘分。

 6 ) 在敦刻尔克,没有感动,也没有旋律

音乐人罗大佑最近出了张新专辑,旋律不那么优美,歌词也不那么上口。这样的情况其实在他的上一张专辑里就出现了。有人说罗大佑老了,江郎才尽了。我同意罗大佑老了,但我不认为他江郎才尽,反倒感觉他更自由了。
    
    
在最近的一场演唱会里,李宗盛唱了几首当年很红的流行歌曲,他自认为这些都是“怂歌”,是迫于市场压力写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歌,他真正喜欢的,是《山丘》,是《给自己的歌》。李宗盛也老了,终于不怂了,可以写给自己的歌。

    
很多时候,艺术家要和市场作斗争,要在追求艺术和迎合市场之间挣扎。有的人挣扎不过,就不玩了,比如柯本,比如贝宁顿。但也有挣扎过来的,就自由了,他们可以更加任性一点,去创作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必管市场欢不欢迎。和音乐人相比,电影人任性起来,成本可是大得多。

    
诺兰的《敦刻尔克》上映了,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认为这是神作,而有人认为这是诺兰的滑铁卢。同样遭遇争议的还有作曲家汉斯·季默,这位德国音乐人的配乐,就像电影里他同胞的枪炮一样,无处不在,让人无法逃脱。有人说这电影的场面不够大,有人说没有被感动。总而言之,这片子不行。

    
据说诺兰在很多年以前,就萌生了把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的念头。但他迟迟没有动手,一来感觉自己功力不够,二来我想,对于当年一文不名的他来说,弄这么一个电影,恐怕拉不来投资。于是诺兰熬啊熬,终于通过一系列电影成就了他商业片大神的地位。
 
    
然后,诺兰自由了。他打算任性地拍一部他想要的电影,一部具有实验性质的电影。为此他拉来了老搭档汉斯·季默,既然电影是实验性质的,音乐又怎么可能传统呢?

    
看电影的人都会对自己要看的电影有一个预估,预估自己会看到什么电影。比如说侯孝贤要拍武侠片,比如库布里克要拍科幻片,我们事先就会估计到电影一定难懂,我们会有这样的心理预期。

    
而当诺兰推出《敦刻尔克》的时候,我想在很多人的预估里,他们将要看到《拯救大兵瑞恩》或是《血战钢锯岭》,可能结构上会更复杂一些。他们还会听到《勇闯夺命岛》或是《加勒比海盗》的配乐,可能旋律上更苍凉一些。结果影片呈现出来的让很多人措手不及,说好的大场面呢?说好的催泪情节呢?说好的激昂音乐呢?

    
谁跟你说好的?

    
这不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这是一部英国电影。这一次诺兰不打算讲一个故事,他只想把你丢在残酷的敦刻尔克海滩上。

    
诺兰说,这不是一部战争片,而是一部悬疑片。让观众置身于当时的情景中,扪心自问我们能活着离开吗?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只知道一个宏大的数字,40万人撤走了33万,但具体到一个士兵身上,他会是这三十三万分之一吗?历史已经写就,但个体的命运却充满悬念。

    
在敦刻尔克,活下来靠的不是努力,而是运气。像那位法国士兵,他已经竭尽全力,但却功亏一篑。还有那个叫做乔治的男孩,他死得是如此无意义。诺兰真实地呈现了这个场景,而在这个场景中,不可能滋生什么宏大叙事或是感动,那是政治家们的把戏。奥斯维辛之后再无诗歌,想要被战争感动,我们被好莱坞惯坏了吧?

    
有人说,这电影看着太累,音乐累,情节也累。累就对了,这就是现场士兵们的感觉,而我们还仅仅是旁观者,只是感到累。


斯皮尔伯格也曾在《拯救大兵瑞恩》里如实地描述抢滩登陆,把观众投在诺曼底,感受战争的残酷。但这也仅仅是电影的开场,然后就是林肯的信,然后就是士兵修整。这是一张一弛的节奏,但这节奏是在照顾观众。在战场上,没有一张一弛,要么挣扎求活,要么绝望死去。

    
说到配乐,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两个士兵抬着担架在海滩上狂奔,背景音只有嘭嘭嘭的琴弦声。那琴弦的感觉好像随时会断掉,我想这就是士兵们的真实感受,为了生存争分夺秒。两个士兵被赶下船,船被炸掉,他们上了新船,夜里被鱼雷击沉,他们想上救生艇,被拒绝。最后精疲力尽地回到海滩,回到原点。命运就是这么荒诞。而有的士兵,琴弦就断了,一头扎进浪潮里。汉斯季默的音乐,就是想让你感受到那种挣扎、绝望和荒诞。在战场上,没有旋律,更没有主旋律。

    
还有人说,诺兰也没能一酷到底,这部电影的结尾最终还是回归了希望和感动。当女王的“澡盆舰队”出现在海平线上的时候,当伦敦上空的鹰在敦刻尔克上空划过的时候,我们热泪盈眶。但别忘了,这场景是当年真实发生的,真的有近千艘渔船抵达敦刻尔克,也真的有英国皇家飞行员与德国空军殊死搏斗,当年的那些士兵们,必定也热泪盈眶。诺兰没有捏造感动,这群人真的义无反顾。

    
假如没有三段平行的时间线安排,这简直就是一部纪录片。至于那三条时间线,就别说什么烧脑不烧脑了,时间线的存在,不是为了给观众观影设置障碍,而是为了进一步烘托气氛,为了让我们从不同的视线看同一件事。剧中人并不知道其他视角下的真相,只有我们观众全知全能。被炸懵了的士兵不知道乔治死了。天上的汤老师不知道迫降的战友被困机舱,还以为他在跟自己打招呼。更加没有人知道,海上被德军击沉的商船里藏着一群士兵。每个人只有自己看到的战争,也只有自己理解的战争。

    
在《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那本书里,作家凯特·福克斯曾经谈到英国人的性格,他们严肃、内敛、自嘲,对美国人那种浮夸和煽情特别难以接受。而作为一个典型的英国人,诺兰拍摄了他心目中的敦刻尔克,或者说英国人心目中的敦刻尔克。尽管为这场撤退感到自豪,但也不好意思把一场失败扭曲成正能量。至于能不能感动到新世界的影迷们,诺兰并不关心,为世界影迷奉献了这么些年,是时候任性一把了。

 7 ) 所有的《敦刻尔克》花絮(still keep on updating...)

1. 依照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惯例,他决定采用真的海军驱逐舰而不是利用电脑三维动画技术(CGI)来打造海战的场景。他也把用硬纸板裁剪出的士兵和军用车辆放置在镜头的远背景中,以此来营造出大批军队的效果。在拍摄时,现场一度出现了62只船。

2. 因为执导《敦刻尔克》,导演诺兰将会收到两千万美元的薪酬和百分之二十的票房收入,在2005年,导演彼得·杰克逊在执导《金刚》时也获得了同样的报酬,现在看来,他们两的酬劳在好莱坞圈内也是最高的。

3. 本部电影的剧本完全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自己一人完成的,这已经是第三次由他自己独立完成电影剧本了,前两次分别是电影《追随》(1998)和电影《盗梦空间》(2010)。下面还有其他关于剧本的事:《记忆碎片》(2000)是基于他弟弟乔纳森·诺兰写的故事拍摄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致命魔术》(20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和《星际穿越》(2014)的剧本均是由他和他弟弟共同完成的。《蝙蝠侠:侠影之谜》(2002)的剧本也是由他和大卫·S·高耶共同完成。诺兰唯一没有参与写作的剧本是他执导的电影《失眠症》(2002)。

4.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又一次自电影《失眠症》(2002)以来带上了迈克尔·凯恩。(我于8月1号改了,好多豆友都提醒我了,老爷子参演了,只是没有露面。)

迈克尔·凯恩

注:我也是才发现没有老爷子参演的啊!!!总以为老爷子是诺兰电影的标配啊。

5. 对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这是第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拍摄的电影。他电影有的是基于原创剧本拍的,有的是翻拍别人的,有的是基于小说或者是故事改编的,还有的是根据漫画改编。

6. 为了重现33万三千名盟军撤退时的惊人大场面,拍摄时用到了1500名临时演员,一辆吊车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

7. 本部电影是演员基利安·墨菲和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五次合作。

8. 从第一手的资料中,导演诺兰得知了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撤退的这些士兵是多么的年轻和缺乏经验啊,所以他决定让一些年轻的和不出名的演员来出演沙滩上的戏份。

9. 这是电影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第二次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合作。第一次合作是《星际穿越》 (2014)。

10. 厄克(Urk)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剧组成员们也曾在这里为艾瑟尔湖上的拍摄做准备。

11. 片名“敦刻尔克”被划分成了三段颜色,天蓝色,深蓝色和橘色,指代着到电影中的天空,大海,陆地,三种空间相连的画面。

其中一张海报

注:原文说的就是橘色(orange),我也不懂为啥,哈哈,明明就是白色嘛,哈哈。后来豆友“挺”告诉我这是因为战火,然后满脸血迹,落日霞光带来的橘色!

12. 这是Christopher Nolan第六次与作曲家汉斯·季默合作。他们合作过的电影有《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2010)和《星际穿越》(2014)。汉斯·季默也因为《盗梦空间》(2010)和 《星际穿越》(2014)获得过两次奥斯卡奖的提名。

13. 在谈到敦刻尔克战役重要性的方面时,克里斯托弗·诺兰说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史上是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如果大撤退失败了,英国就不得不臣服于德国,整个世界也将沦陷,或者说世界将会走向不同的命运:毫无疑问,德国将会占领欧洲,美国也不愿意去参战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不仅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这是具有决定性的时刻。大撤退的成功使得丘吉尔给民众注入了精神胜利的理念,使得他能鼓励他的军队,让他们具有抵抗精神,尽管这次大撤退看起来像是一场投降。在军事层面上看,我们失败了,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层面上看,这就是一场重大的胜利。”

14. 电影剧本有76页。

15. 电影的有些部分是在荷兰的艾瑟尔湖上拍摄的。

这湖泊真漂亮!!

16. 这是汤姆·哈迪和克里斯托弗·诺兰在《盗梦空间》(2010)和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后的第三次合作。

17. 本部电影本可以在更早的时间开拍的,据说这个想法的种子在他学生时代就已种下,但是他特别害怕在大片制作上的经验欠缺会损害到他对于本片的拍摄热情,所以在他拍完了《蝙蝠侠前传》三部曲,《盗梦空间》 (2010) 和《星际穿越》 (2014)之后,在这些电影中,他的技巧磨砺得越来越娴熟,他觉得okay,时机成熟了,就开始拍本部影片了。

18. 跟民间普遍认为的观点相反的是,阿道夫·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在盟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前下达过停止德军进攻的命令。这个命令其实是由陆军元帅格特·冯·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的司令官和第四军的君特·冯·克鲁格将军一起下达的,他们是在应坦克部队的司令官保罗·冯·克莱斯特将军的请求下才下达的命令,因为当时克莱斯特将军的坦克部队已经损失了百分之五十的装甲部队,这就需要时间来重整队伍。希特勒只是批准了他们的决定,并不是他直接下达的停止进攻的命令。

注:对于这条,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关于德军停止进攻的命令,历史上的争议也是相当多的。

19. 克里斯托弗·诺兰研究了不少无声电影,想只通过细节就使得群戏的表演充满悬念,因为这部电影里的对话实在是太少了。

20. 克里斯托弗·诺兰从像电影《贪婪》(1924),《党同伐异》(1916)和《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1927)这类型的无声电影来为《敦刻尔克》的群戏来汲取灵感,诺兰说:“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看这些无声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包括临时演员们的行动和进展方式,空间是是如何被呈现的,以及怎么用摄影界来捕捉这些画面,还有拍摄视角的运用。”诺兰也研究了《死囚越狱》(1956), 《扒手》(1959), 《拯救大兵瑞恩》(1998), 和《恐惧的代价》(1953)等影片来试图弄明白怎么通过细节来制造悬念。

21. 这是自电影《致命魔术》(2006)以来的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没有收到传奇电影公司的资金支持。

22. 汤姆·哈迪和马克·里朗斯分别因为荒野猎人 (2015)和《间谍之桥》(2015)被提名了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后,里朗斯赢得了这个奖。

马克·里朗斯在《间谍之桥》的剧照

23. 这部电影演员里有一名奥斯卡奖获得者:马克·里朗斯,还有两位奥斯卡奖提名者:汤姆·哈迪和 肯尼思·布拉纳 。

24. 在电影的创作上,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尽力在每一方面都做到真实,他把IMAX摄影机安放在一架真的喷火式战斗机的驾驶座舱和机翼的位置,让摄影师和演员一同漂浮在水中进行拍摄。

25.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战争片。

26. 本部电影有7分钟的IMAX序幕在《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2016)之前放映。这是第三次诺兰的电影序幕在电影正式上映前六个月就发布了。另外两部电影是《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2012),他们的IMAX序幕分别是在《我是传奇》(2007)和《碟中谍4》(2011)电影之前放映。

27. 两只具有历史意义的渔船被用来当做背景的装饰。这两只船叫做UK12和UK114,然而这里的UK并不代表着英国(United Kingdom),这里的UK是代表荷兰港口厄克(Urk),这正是电影的拍摄地。

28. 在拍摄中,大约用到了1000多名零时演员。

29. 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第十部长片。如果把他的短片《蚁蛉》(1997)和纪录短片《奎》(2015)算上,这是他的第15部电影。

30. 这是诺兰的第七部由华纳兄弟公司发行的电影。

31. 《敦刻尔克》(全片长107分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从《追随》(1998)后最短的电影了。

注:《追随》片长70分钟。

32. 在电影中,汉斯·季默用的是诺兰的怀表来制作时钟滴滴答答的电影原声。

33.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被问到他为什么要让哈里·斯泰尔斯来参演这部电影,他说道:“不夸张的说,我面试了上千个年轻人,还有不同的青年组合,最后哈利胜出了,就是这样。”

34. 这是诺兰第一部执导的传记电影

35. 哈里·斯泰尔斯在拍摄现场有一个私人保镖,因为太多女粉丝跑去见他了。

这图片里从右往左数第2个就是他

注: 哈里·斯泰尔斯男子组合One Direction的成员啊,没想到去演这部大片了,哈哈,好喜欢他的歌啊。但是他这个关注度也太高了吧,保镖随身带!!!

36. 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电影配乐师汉斯·季默,剪辑师李·史密斯,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艺术指导南森·克罗利,选角导演约翰·帕帕席德拉,演员汤姆·哈迪和演员基里安·墨菲的再一次团聚。大多数的剧组成员是从《蝙蝠侠前传》三部曲就开始和诺兰合作的,而摄影师霍伊特·范·霍特玛则是从《星际穿越》(2014)开始和诺兰合作的。

注:大家可以搜搜里面的人物,全都是业界的大神啊。

37. 有四万多的英军士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的撤退而被俘虏,在这其中有一万名士兵是苏格兰人。在电影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英国人扮演了第51苏格兰高地师的一名士兵。

注:关于苏格兰高地师是非常有意思的,他们是英国陆军的一只步兵军团,后来又被叫做“黑卫士兵团”。

在网友的回复中,我查了下资料,被俘虏的四万人应该是盟军,而不单是英军。

38.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参演以二战为题材改编的影视剧。第一次参演的是《兄弟连》(2001),在这部美剧中,他扮演了美国第101空降师的一名空降兵。

39. 一架改装过的雅克-52被用来出演一架喷火式战斗机以便演员和真实的飞行员能够互换座位来满足拍摄的需要。

40. 这将是汤姆·哈迪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影片,第一部是《科蒂兹堡大逃亡》(2005)。

41. 这是诺兰除了《致命游戏》以来的第一部时代剧(period film),距离《致命魔术》已有11年了。

注:这里的period film 我翻译的是历史剧,后来网友告诉我是时代剧,good。

42. 威尔·阿滕伯勒的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参演过1958年的电影《敦刻尔克》。

注: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也是很牛的啊,演员,导演,制片都做过的,大家记得他的作品的可能就是《侏罗纪公园》了。

他爷爷理查德·阿滕伯勒,好帅啊

孙子威尔·阿滕伯勒,恩,感觉爷爷帅一点,哈哈

43. 这是 肯尼思·布拉纳 参演的第三部二战题材电影。前两部电影是《阴谋》(2001) and 《行动目标希特勒》(2008) 。如果算上 《摇摆狂潮》 (1993) ,这就是他参演的第四部二战题材电影。

44. 电影大部分的拍摄都在厄克(Urk)的里面或者是周围,厄克是荷兰弗莱福兰省的一个小渔镇。厄克(Urk)的发音其实正与电影名字“敦刻尔克”(Dunkirk)发音的第二部分相同。

45. 法国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市希望电影能够在他们市拍摄一部份,因为他们市才是历史上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发生地啊。所以敦刻尔克市的市政厅组建了一个电影部门去宣传和组织在本市的电影活动,结果就是他们从各种不同的电影项目中获得了总共207天的拍摄时间。

46. 电影时长1小时47分钟,这是克里斯托弗·诺兰自1998年的《追随》后,他执导过时间第二短的电影了。

47. 本部电影是第一次克里斯托弗·诺兰与肯尼思·布拉纳的合作。

肯尼思·布拉纳

2017.7.17更

48. 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坚持胶片拍摄电影,而不选择数字电影。为了实现最优的影像质量,诺兰的电影拍摄结合了15/70毫米IMAX胶片以及超宽银幕(Super Panavision)65毫米胶片。《敦刻尔克》将会成为继《大师》(2012)和《八恶人》(2015)之后第三部在2010年到2020年中使用70毫米胶片拍摄并上映了的影片。

49. 《敦刻尔克》将会成为自《大地雄心》(1992)之后拥有最大放映量的70毫米胶片格式的电影。《敦克尔克》的70毫米胶片电影将会登陆在125家可放映70毫米胶片的影院,这将会超过《八恶人》(昆汀·塔伦蒂诺用70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的100家影院的放映记录。

注:《大地雄心》是由 朗·霍华德执导,阿汤哥和妮可·基德曼 主演的影片。

2017.8.1更(建军节好有纪念意义,哈哈

50. 根据演员肯尼思·布拉纳说,差不多30位还健在的老兵(他们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幸存下的军人)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敦刻尔克》电影首映礼。当记者问到老兵们的观影感受时,老兵们说:“这部片子啊,演的就跟我们那时经历的差不多啊,但是这里面的轰炸声音可比我们那时侯经历的轰炸的声音要大的多啊。”老兵的评论让诺兰会心一笑,哈哈。

我感觉这群老兵好可爱啊!!!!!

就看看这位参加了首映礼的老兵吧

这位老兵名叫詹姆斯·贝恩斯,来自于北伦敦。在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役中,他本来要登上一只船撤离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登上这个只船,结果后来这只船被德军的飞机炸沉了,可说是幸运之神眷顾了詹姆斯。后来他去了北非继续服役,并参加了解放意大利的战役。

51.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和他老婆艾玛·托马斯,还有他的一个朋友,他们一起坐船从英格兰跨海到了敦刻尔克。他们是在感受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那些平民们是如何渡海的。诺兰说因为海面的情况,他们花了19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

左边那位就是诺兰的老婆艾玛·托马斯(我感觉艾玛长得有点像席琳迪翁),他们身后的那架飞机就是喷火式战斗机。

52. 实际上,导演诺兰是乘坐过电影中出现的那架喷火式战斗机的,他是为了体会到战斗机在空中翱翔的感觉。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拍摄电影,使得他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真实空战的感觉。

53. 在拍摄一架喷火式战斗机紧急迫降到英吉利海峡的情节时,一个IMAX摄影机被固定到这架飞机的驾驶员座舱上,此IMAX摄影机的任务就是拍摄杰克·劳登(在片中饰演柯林斯)是如何尽全力逃出机舱的过程。但是在拍摄过程中,这架飞机在水中的下沉速度远比事先预测的快的多。后来,花了好长的时间才把这架飞机打捞上来,但是IMAX摄影机的外壳早已被水充满了,这种情况不仅使得这个昂贵的IMAX摄影机被毁了,而且更珍贵的胶片也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诺兰使用了一种让胶片保持湿润的老式电影技术,然后通过船运把此胶片送到了洛杉矶市,在胶片干透之前,对胶片进行加工处理。正是在这种挽救措施之下,我们才有机会在电影中看到这段胶片中的画面。

注:我想请问下摄影机是说一个,还是一架啊?

54. 在一次采访中,克里斯托弗·诺兰把英国音乐家哈里·斯泰尔斯的出演比作了《黑暗骑士》中饰演小丑的希斯莱杰。(因为大家常常低估了斯泰尔斯。)

55. 一直到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之前,敦刻尔克大撤退都被广泛认为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注:原来1942年的新加坡陷落才是英国军事史上最大的失败。

56. 迈克尔·凯恩老爷子在片中扮演一个无名的,而且看不见的,英国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有趣的是,老爷子在1969年上映的电影《不列颠之战》中也扮演过一名喷火式战斗机飞行员。

57.在伦敦的全球首映礼上,英国王室的哈里王子到首映礼上会见了敦刻尔克的老兵们和《敦刻尔克》的导演,演员们。

二哈相见(哈里·斯泰尔斯和哈里王子)

2017年8月6号更,终于下班,赶快把剩下的补上

58.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这个角色是基于一个名叫查尔斯·莱托勒的真实人物而创设的。莱托勒是泰坦尼克号轮船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最后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二副,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莱托勒(他那时候已经66岁了)驾驶者他的流浪汉号游艇到敦刻尔克进行撤退行动。在大撤退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他还带上了他其中一个儿子一同参加行动;莱托勒也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这是他最小的儿子),他的这位儿子名叫布莱恩,在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的威廉港(德国北部港市)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还教过他爸爸如何在空袭中躲避。莱托勒尽可能多救人,以至于有四个人不得不站在浴缸里面,一直到他的船都快载不下人了,负责登陆的军官不敢相信小小的“流浪汉”号竟然装下了55个人。

马克·里朗斯在片中扮演的角色名叫道森(Dawson)

这位就是英勇的查尔斯·莱托勒

59. 温斯顿·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开始的时候,才总共当了16天的首相。

才上任16天哦

60. 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片中出现了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是由约翰·诺兰(John Nolan)饰演的。约翰·诺兰就是导演诺兰的叔叔,他已经在侄儿子的好几部电影中都有过出镜了。(这应该算作彩蛋了吧,哈哈哈。)

诺兰叔叔挺帅的啊!!

61. 据诺兰所说,他在观看《拯救大兵瑞恩》时感受到的紧张焦急与他想赋予《敦刻尔克》的紧张焦急是不一样的。

62. 该片中使用到了威廉尖叫:出现在电影的前面部分,镜头是一只满载士兵的船正在沉没。

简单说下哈,什么叫威廉尖叫:就是一个叫威廉的人在尖叫,开玩笑,哈哈。还是看看定义吧。

威廉尖叫: 威廉尖叫(英语:Wilhelm scream)是一个影视剧常用声音效果,从1951年的电影《军鼓》起被用于超过200部影片中。该声效常用于角色被枪击,从高处摔落,或被爆炸抛出时。 (这句话复制的,大家看看。)

63. 这是汤姆·哈迪第三次在片中长时间地饰演佩戴面具(面罩)的角色。第一次是饰演《黑暗骑士的崛起》(2012)中的贝恩;第二次是出演《疯狂的曼克斯:狂暴之路》(2015),在片中饰演曼克斯。

“面具也不能掩饰我的帅!”


啊,真的好期待这部片子啊!!!!!所以快把上面的花絮翻完了。还有3个4个没有翻译,有空就加上。欢迎指正我哦。翻译自IMDB。

我完成的其他花絮:

关于《莫娣》,你绝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你绝不知道的事!

盖里奇导演、威尔史密斯主演的迪士尼奇幻电影《阿拉丁》,幕后全面解析

盖里奇新片《阿拉丁》,海报中的美女是饰演茉莉公主的娜奥米

扎克·埃夫隆、莉莉·柯林斯新片《极端邪恶》,你不知道的事

(扎克·埃夫隆饰演变态连环杀手)

时隔54年!玛丽仙女回来了哦!!!艾米丽·布朗特的新片《欢乐满人间2》,那些你绝对不知道的幕后故事!

艾米丽·布朗特的新片《欢乐满人间2》

关于Lady Gaga, 布莱德利库伯新片《一个明星的诞生》,你不知道的事

关于《阿尔法:狼伴归途》,四个超级有趣的事实!狼的品种;本片有动物被kill;导演第一次无弟相伴;还有让我想起了瑞克的川香酱!欧!2018.8.25

《碟中谍6:全面瓦解》,你不知道的事!(阿汤哥真是拼了!!!宝马五系的出镜......)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你不知道的事

《三块广告牌》的幕后以及致敬! 你知道科恩嫂的花头巾是在向哪部片子致敬吗?知道片中的小鹿是谁吗?你知道弹吉他的伍迪·哈里森吗?你知道......

2018,汤姆·哈迪的 《毒液》,很多事情,你有所不知

裴淳华和克里斯蒂安·贝尔的新片:关于《敌对分子》你不知道的事

银翼杀手,30年后归来:《银翼杀手2049》

杰克·吉伦哈尔新片《坚强》幕后

阿汤哥新片《美国制造》电影花絮

梦工厂动画《内裤队长》幕后

《房间》女主布丽·拉尔森新片《玻璃城堡》电影花絮

卡西·阿弗莱克、鲁妮·玛拉的新片《鬼魅浮生》幕后故事,花絮,还有很多,还算可以吧

《蜘蛛侠:homecoming》花絮翻译:里面关于霍兰德的很多,有意思的还是关于巴基和美队吧

Baby driver (极盗车神)的所有花絮

塞隆女王和一美敬业的《极寒之城》

《死侍2》花絮:关于预告片和影片制作

 8 ) 敦刻尔克、战狼2,以及我们如何面对失败

作为忠实的诺兰粉,刚听说他要拍《敦刻尔克》的时候,我觉得他在自毁前途。一个拍惯科幻悬疑片的导演怎么驾驭得好历史题材,而且还是被拍滥了的二战片?他找的还不是《血战钢锯岭》那样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而是连不关心历史的人都可能听说过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我的想象里,这种片子的拍法只有一个:一群大兵穿过枪林弹雨,满头泥泞和鲜血,爬过尸体和废墟,最终走向胜利。他们会遭遇军营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在共同的敌人面前结为兄弟,他们愤恨战争的残酷,但保家卫国、回到心爱的人身边的信念战胜了一切。

这在90年代还算大片,但在连超级英雄都要直面内心恶魔的今天,这种伟光正的主旋律还有什么好看的?这是我第一次对诺兰的作品不抱期待,在上映前还特地问了身边的一个电影发烧友这到底值不值得看。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才半信半疑地走进了影院。

当然,我一点都没有失望。诺兰电影惯用的那种现实而不失雄壮的视觉效果,还有配合剧情震得人热血沸腾的音乐,都使这部电影在技巧上无可挑剔(至少在外行人眼中)。三个故事聚焦小人物,以一周、一天、一小时的三条时间线同步进行,既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当事人的处境和选择,又巧妙地打破了历史的线性叙事,迫使观众不得不动动脑筋,把这个所有人都知道结局的故事变得不那么无聊。

片中有紧张的段落。当那几个想尽办法求生的年轻士兵一次次成功逃走却遭遇飞来横祸回到原点的时候,当好不容易离开敦刻尔克的士兵听说又要跟船回去救人的时候,当飞行员眼看着燃油即将耗尽却不得不继续追赶敌机的时候,他们的恐惧和绝望足以感染从未经历过战争的观众。片中也有煽情的场面。当滞留在沙滩上的士兵无路可退,无数小船出现在海平面上,它们的名字普通而随意,但都有上了年纪的平民船长挺立在甲板上,因为战争是他们这代人引发的,他们感到自己有责任驶过危机四伏的海峡,拯救那些被成批推上屠宰场的年轻人。

《敦刻尔克》里不乏爱国情绪。这起事件本身就是英国国民记忆中的重要瞬间。在英军受困濒临灭亡之时,大批英国平民的小船前去救援,创造了30多万人被成功撤离的奇迹,这种顽强和团结至今都令人叹服。正义盟军抵抗邪恶纳粹的意识形态更为其赋予了道德色彩。

但正像丘吉尔所说“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一样,敦刻尔克归根结底不是一场胜利,说好听点叫撤退,说难听点叫逃跑。诺兰在《敦刻尔克》中是相当收敛的。除去结尾的转危为安,片中大部分时间都充满了死亡和失败,人们被困在沙滩上、海水里、船舱中,疲于奔命却无处可逃。两个年轻士兵与其说是足智多谋,不如说是苟且偷生,偷死人衣服,装成医务兵,装成苏格兰人,说尽谎言只为了逃命,要不是军官们自顾不暇,他们多半要被送上军事法庭。诺兰对爱国表现的刻画也大都不落俗套。比如丘吉尔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评价并不是议会里的慷慨陈词,而是一名普通士兵平静的朗读。又比如自始至终坚定救人的老先生,他的大儿子就在战争中牺牲,所以他的行为不只是一种高尚的奉献,也包含私人的一面,同时也含蓄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

如何在一个爱国的主题下表达失败,这是丘吉尔当年向议会解释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面临的问题,也是诺兰试图给这个陈旧的题材赋予新含义时必经的挑战。毕竟,用胜利来激发民族自豪感实在太容易了,但任何人、任何国家也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怎么面对失败,也许才是人性和国民性真正的考验。

我很自然地想到不久前看过的国产电影《战狼2》。它的爱国主义显然比《敦刻尔克》直白得多,但仔细想想,它们讲的好像都是普通人从危险地区救人的故事,故事里的冲突都是政治事件,而普通人背后都有国家的力量。

我们对《战狼2》的印象大都是其中的胜利。吴京扮演的前军人冷锋在非洲某国“开挂”救人,喜欢的人为中国人翻身不再受外国人欺侮欢呼雀跃,不喜欢的人则批评影片流于意淫、以肌肉分强弱显得有点“直男癌”。男主手举五星红旗,穿过交战区找到撤侨的大部队,不管这一幕现不现实,多少都会让中国观众热血沸腾起来。

但《战狼2》里不是没有失败。对我来说,电影里最触目惊心的一幕是最终决战时,有一群中国工人逃出掩体,被反派扫射全部死亡,但男主因为被重物压着无法脱身,只得拍下视频作为反派作恶的铁证。如此惨烈的屠杀与男主贯穿全片的奋勇救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也显示出了男主能力的局限性:他功夫再好也只是个血肉之躯,再以一当十也无法三头六臂。

出于国际新闻记者的本能,我在观影时一直在思考,如果在真实世界发生这种事,我会如何报道呢?我当然会赞扬中国军人的英勇事迹,罗列撤侨的成功数据,但我要怎么写那些被屠杀的医生和工人?他们的死是自己判断失误,是命运不可预测,还是营救人员工作不力呢?如果一味颂扬胜利,那就是对死者及其家庭的不尊重,但如果过于聚焦失败,又是对赌上性命的军人及其他相关工作者的不负责任。

《战狼2》里类似的情况其实很多。反派穷凶极恶,被他们杀害的中国平民应该不少于被男主营救的人,冲突造成的财产损失更是不胜枚举。男主只是碰巧在这个国家,万一他不在,还有谁能去拯救他们?最后男主已被逼到尽头,亏得中国军舰及时开炮为他解围,但万一开炮的命令晚一点点下达,他的这次行动是否就会以失败告终?这样看来,《战狼2》里的胜利有不少侥幸的成分,稍有一点差错,这可能就会沦为一场惨剧。

在我看来,这些失败的迹象恰恰是《战狼2》最有意思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挖掘。我想知道男主在庆祝行动成功后,会不会想到那些他没能营救的工人,会不会一遍遍回想如果自己换一种做法可能会多救几个人,遗憾自己能力再强都有做不了的事。我想知道那些中国人有没有计算过来这座危险国家开厂、服务的代价,是什么促使他们不顾危险远渡重洋,而他们在得到祖国救援的时候,又如何看待那些被困在自己国家哪里都去不了的本地人。我想知道军队内部会不会讨论为什么不得不依靠一个已经退伍的平民去执行营救任务,他们对此有没有法律和舆论上的准备……

《战狼2》提供了这些深思的可能,但未能继续挖掘。这是一个关于“赢”的故事:决战时,反派对男主说,你们这些民族就是要被欺负,男主怒怼回去说,现在不是了。他好像忘记了不久前刚被“欺负”而死的陈医生和他的同事们。

没有人喜欢失败。在《敦刻尔克》结尾,一名获救的士兵担忧地说,回到英国肯定会被人吐口水。他不敢抬头面对车窗外的人群,毕竟他输给了敌军还像懦夫一样逃回家里。

但暖心的一幕很快出现了,一位行人敲着火车车窗,不是为了吐口水,而是将啤酒传给吃尽了苦头的士兵们,人们以掌声相迎,仿佛回来的是凯旋的英雄。在这里,失败意味着在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同时,仍能互相宽恕,团结向前。正像丘吉尔演讲中所说的,他承认英军损失惨重,英国下一步可能会面临更猛烈的攻击,但他也坚持说将继续战斗下去,哪怕要在田野、街头和山区作战,哪怕英国沦陷,都绝不投降。我们当然可以说丘吉尔口才惊人,硬是给失败包裹上一圈正能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场失败并没有被遗忘。

更重要的是,失败促使人深入内心,挖掘人和人之间共通的东西,而不是令人沾沾自喜,在自我吹嘘的同时暗含对他人的敌意。《敦刻尔克》之所以能打动中国观众,正是因为它讲的不是一个纯英国的故事,而是充满了反战、求生、责任、同情等等任何文化都能理解的价值观。

最典型的例子是受炮弹刺激的士兵不愿回敦刻尔克救人,推搡中误伤了船上的男孩。后来士兵来问男孩的情况,船主的儿子告诉他男孩没事,但实际上船主的儿子刚发现男孩已经死去,内心可能对士兵愤怒甚至仇恨,却担心士兵受刺激自责或者做出极端行为,平静地撒了谎。短短一个对话,船主儿子就成熟起来,学会了悲悯。失败给那个士兵留下了几乎永远的创伤,但船主儿子试图理解失败的过程被升华成了道德的试炼。

跨越国界的不止有抽象的美德,也有人性的缺陷。在一艘等待涨潮的小船里,一群苏格兰士兵和后来加入他们想一起逃命的两个士兵发生内讧,前一刻还生死与共的战友以枪相逼,指认其中一名士兵是德国间谍要扔出去减轻船的重量,即使被称为间谍的法国士兵此前救过他们的命。混乱中没有人跳出来主持正义,船毁了,法国士兵被淹死,没有人去救他。在死亡逼近的时刻,利己主义被生存本能无限地放大,这种踩着别人尸体都想活下来的想法虽然阴暗但又无比真实,也使电影少了单个国家的政治宣传,多了全球共享的人文关怀:战争从来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荣耀那么热血,它会把最好的人变得怯懦、抑郁、自私,成批成批活泼开朗的年轻人走上战场,回来的却是残疾人和尸体。

对《战狼2》比较普遍的一项批评是,只有中国观众看得爽,外国观众虽然也会被其中好莱坞式的拍法和激烈的打斗场面吸引,但难以接受其中的民族主义情结,看了以后不一定为中国的实力叹服,反而有点害怕。这是一部中国电影,但离世界级的电影还有距离。

也许这正是因为在渲染中国“赢”的同时,忽略了更深层、更普遍的元素。比如为了显示出中国撤侨行动优于美国,安排了美国籍的女医生发推特求救不成的情节,但其实美国驻外使馆也有值班电话,发推求救过于刻意、不合现实,也很难令国外观众信服。撤侨的不止中国一家,也许我们做得确实比别人好,但这不代表讥笑其他同样在努力保护本国国民的人们。实际上,撤侨往往需要多个国家协调合作,这确实会体现出国力差异,但归根结底,救人不是一场比赛。

更值得探究的是那几个依附于中国人而获得金钱和安全的非洲人,他们学喝茅台,叫中国人“干爹”或者和中国人结婚,在遇险时和中国人在一起就能得救,这似乎会让中国观众颇为得意。但这些当地人是出于真心喜欢中国还是生存策略,会不会遭到其他非洲人的排挤或嫉妒,他们有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义,梦想着有朝一日不再需要倚靠大国的力量?而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到自己所爱的人的祖国正在分崩离析,他们是只想着逃命还是想要做更多,他们会不会意识到还有太多当地人自己无力拯救,会不会为此自责、绝望,或者尽己所能去改变现状?

一部真正能引起普遍共鸣的电影,需要的不只是酷炫的画面和曲折的故事,更需要那些三言两语间就能丰富人物厚度的台词,需要超越情节本身的道德取向,需要找不到答案的内心拷问。而这些往往不是通过歌颂胜利,而是通过挖掘胜利背后的困难和犹豫,通过正视不可避免的失败。

我不是想借《敦刻尔克》贬损《战狼2》,后者无疑在很多方面都从国产电影中脱颖而出,而且就像前文罗列的例子一样,触及了民族主义背后一些更为复杂的因素,只是没有深入挖掘下去。将来这样的影片会越来越多,我们会更频繁地在银幕上看到中国的“超级英雄”赢得胜利。但有赢必有输,那些笼罩着主角光环的人物同样有可能受伤、死亡,或者行动失败。我们是对这些情节轻描淡写、视而不见,还是借此机会反思,力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走出去”的国人越来越多,遭遇恶性事件的几率也越来越大,破产、绑架、死亡,这些在国内会发生的情况在国外同样会发生。但区别在于,海外的这些事件会决定公众对本国、对世界的看法:人们是怀着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多元文化,是洋洋得意地觉得自己国家高人一等就该称霸全球,还是在恐惧和愤怒中筑起高墙以隔绝外界的危险?领事保护、海外安保自然在跟上,但要确保所有中国人都能在国外平平安安,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大小小的失败必然会发生,这不能成为相关人员玩忽职守的借口,但在已经付出全部努力的前提下,如何应对、如何理解失败,这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的素养。

《敦刻尔克》最后,汤姆·哈迪扮演的飞行员击落最后一架敌机,开着螺旋桨已经停转的飞机漂亮地降落在海滩上,冷静地击毁座驾,然后举起双手毫无抵抗地被德军俘虏,眉宇间依然带着英国皇家空军的骄傲。他失败了,但谁又能说他没有成功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短评

的确是尊重了史实,这也导致主线只是了无新意的流水账,拯救观感全靠一手诺兰式“伪震撼”:用夸张极端的音效+BGM+运镜堵塞观众的大脑,只留下眼睛和耳朵,强行把20分的剧力在感官上虚高到90分。同时本片在表达上又极度匮乏,对人与战争的思考几乎完全没有,可以说是外强中干到了极致。

8分钟前
  • Velox
  • 还行

不懂干嘛都说当悬疑片?根本就是一部很写实的战争片。那些讲拍出盗梦空间感觉的朋友,我合理怀疑你两部电影都没看过。

13分钟前
  • 滑滑的葡萄皮
  • 力荐

你们逃走了三十万,成就了一个非凡的行动;我们仅仅南京就殁了三十万,在中国人的历史面前,再大的IMAX屏幕和音响,都微不足道。

16分钟前
  • 白袍马超
  • 还行

四十万人去哪了?

1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三条故事线,不同时间长度,却有意平行剪辑,造成假象。这一回没太多叙事花样,也没什么视觉奇观。主要还是还原恐怖气氛,营造当时的绝望与紧张感。这里有英雄也有被吓破胆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强。音乐对影片情绪有强烈的推动,也让结尾更加释然。结尾滑翔真的很美。算诺兰一次新的挑战。

1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喜欢这个抛弃了繁复叙事、投身极简主义的诺兰。没有背景没有铺垫,第一个镜头就将观众拖入战场。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故事线反复绞杀心灵,不用血腥暴力也能呈现战争带来的压迫感。IMAX+70mm=最佳观影方式,轰得想喊救命...(推开眼花缭乱的小鲜肉为汤老湿打call!!)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多线叙事的优缺点在这里都很明显:成功撤退是史实,故事的悬念就不能用结局来制造了,三条线如何交汇才是重点;而在几个故事中来回切换次数多了,吸引力到后来远不如开头,只能通过回到诺兰最喜欢和擅长的——传统的家庭观念、孤胆英雄的奇迹等等来激发情感,所以战争背景比较模糊,当是冒险求生片吧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不管,反正诺兰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导演,《敦刻尔克》是我心目中的2017年度最佳影片。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期待看战争叙事人性情怀的观众大概要失望了,影片重点更在重现撤退的惨痛与残酷。三个视点,三条交织的时间线,有英雄主义但保持在了情理之中。最大优点是主观与客观镜头的转换剪辑,无论空战还是逃生,都在转换中营造出了精彩的紧张感。Hans Zimmer的配乐也功不可没。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无聊是真无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这个牛逼至极的结构足够诺兰及其粉丝吹上十年的,也够电影学院学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时间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还能玩出新花样真是不得不服。就凭诺兰对时间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个当代大师的位置。

42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Meh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开场看到这么多卷毛蓝眼英俊小哥哥心想大事不妙,又要来那套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了我不要啊呜呜呜。结果诺兰这个死颜控,根本没舍得杀俩就全部送回家了,好吧算你干得漂亮。

4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预测,这将是2018年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的片子。诺兰大神功课做得足啊,学习了《党同伐异》《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狱》《扒手》《恐惧的代价》,所以拍出了《敦刻尔克》。因为视听语言把握得好,所以故事讲得好。hope与home,愿每个生命都能得到拯救。审视当下,珍惜和平。

48分钟前
  • 水木清华
  • 力荐

英国人真喜欢排队啊。。。

51分钟前
  • 胖犬
  • 还行

影片绝对是诺兰的一次个人化表演!三条不同时间线的主观战场体验,将反战主题体现得非常独特。赞!

5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太一般了,就不要吹什么史上最好的war movie,我还真的可能找不出什么比它更差的来,imdb上诺兰粉都已经失去理智,希望豆瓣的各位不要因为追捧一个导演而人云亦云。全片最可爱的还是汤老师,依然带着面罩没什么屁话,一如既往fuckable

56分钟前
  • Melodrame
  • 还行

用最贵的演员,露最少的脸。——《诺兰哈迪传》

60分钟前
  • 高高高
  • 推荐

外网评价虚高得一塌糊涂………虽然喜欢汤甜的空战戏份,但我看不得这么色调清新精致煽情的战争片,觉得特别假。也不喜欢结构和节奏。诺吹勿扰,非粉非黑,不要觉得你喜欢的东西别人就一定得喜欢。还是建议去看,但不要信评分,用你自己的感受和判断力。

1小时前
  • Virgil
  • 还行

之前还担心电影只有107分钟会不会太短,因为诺兰之前的电影时间都很长可以把故事讲的细致入微,不过这一次他把握的很足,在该有的时间点插入什么样的故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时间虽短但该有的故事都讲的很全面了,并且不会再有多余时间去讲述别的事物,而且整体节奏还很快,一部成功的实验影片。

1小时前
  • 对你爱不完
  • 力荐

一个《敦刻尔克》,生生拍出了《盗梦空间》的即视感。把尽人皆知结果的一个历史事件拍的全程悬念迭出,让观众屏住呼吸看完全场,恐怕也只有诺兰了。。。

1小时前
  • Hamle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