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

记录片大陆2020

主演:马虎,梁正双,张锦新,孙岭峰,郭忠健

导演:许慧晶

 剧照

棒!少年 剧照 NO.1棒!少年 剧照 NO.2棒!少年 剧照 NO.3棒!少年 剧照 NO.4棒!少年 剧照 NO.5棒!少年 剧照 NO.6棒!少年 剧照 NO.13棒!少年 剧照 NO.14棒!少年 剧照 NO.15棒!少年 剧照 NO.16棒!少年 剧照 NO.17棒!少年 剧照 NO.18棒!少年 剧照 NO.19棒!少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01:01

详细剧情

  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 少年马虎以“刺头”状态闯进了基地,天天打架干仗;而“元老球员”小双心思细腻敏感,对未来满是怀疑和不确定。不同家庭背景和心性习惯的少年在一起训练、生活,一支棒球棍,把他们带进无尽的冲突和欢乐,也带给他们久违的热血与梦想。 几个月后,他们将飞往美国,代表中国登上世界少棒的顶级赛场,但基地的球场和宿舍却面临拆迁…… 少年们能否逆风挥棒,叫板自己的命运?

 长篇影评

 1 ) 令人惊艳的导演能力

尽管已经被说了很多遍了可是我还是要再重复一下,这真的是一部完全超出预期的国产片啊!虽然是纪录片,但是好看度完全不输剧情片。那么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人物成长线,那么鲜活的角色(哪怕看过好几天之后,马虎和小双的神色表情眼泪与笑脸都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么多自然又富有趣味的对话(那得是多一流的编剧才写得出的精彩台词啊!),都让人过目难忘。

背后的故事有多感动和不容易就不多说了,在豆瓣看完了几乎所有讲背景故事的文章以及导演交流场次的交流内容,越发觉得这个片子的珍贵,也是这个故事的珍贵。复述故事也没必要,我想就记录一下从观影层面的一些体会吧。

前面说了,这部片子完全不输剧情片,因为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太厉害了。看完之后除了故事和人物本身的精彩外,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了。 有一些纪录片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因为人物牛逼,但是导演本身的能力乏善可陈(我印象比较深的比如说《自行车与旧电钢》,比如说《掬水月在手》,不能说浪费了素材吧,但导演感觉基本上就是个干了个收集工作),但这部在导演能力上也惊艳到我了。

导演似乎有种独特的幽默感,你可以看到他的镜头似乎是活的,尤其是马虎一边哭一边对着镜头委屈独白的时候,感觉不是在对着镜头,简直是在对着活生生的人说话啊,太有感染力了那一幕,看得整个影院拍腿大笑。还有马虎突然走过来说“我在十字路口走丢被棒球基地捡到”的时候,马虎自己的调皮固然是精髓,但是也能感受到镜头背后的那个人一定也是面带笑意活泼泼的啊。甚至可以想象到摄制组在基地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打成一片的感觉,那种灵动性,是在那些所谓的保持绝对客观的纪录片里看不到的。

这种幽默活泼在组织素材的时候也存在,还是刚刚那段,场边委屈的马虎和场上训话的师爷的镜头巧妙地形成了对话,什么样的喜剧也想不到这么设计啊!还有马虎不知道怎么的带领大家闯祸闹哄哄的,下一秒迅速切到一个肃穆的训话镜头,太好笑了。真喜欢这种调皮劲儿。这种幽默有种小孩子的心气儿,也很好地调节了提到底层话题通常绕不开的沉重和悲凉。

不得不说的还有那些快速切换的训练场上的镜头,时不时来一段,音乐和节奏用得都好高级啊!在座位上都摇摆起来了要!再配上棒球运动本身的那种日式少年气质,我整个人都青春片了。孩子们甚至有了动漫主角的感觉。导演除了拍故事,拍运动也厉害的!我理解有很多人说这其实并不是一部体育题材片,因为真正关于体育竞技的部分少了点。但对我这种完全不了解棒球运动的观众来讲,现在这样把握得刚刚好,既没有太过复杂的体育知识,但是又充分展现了棒球运动的魅力(这是真的!我以前几乎从来不看任何跟棒球有关的节目甚至电影动画,就是因为毫无兴趣。但是看完这部之后,我竟然看懂了一点点规则!(太不容易了)也看懂了奔跑的节奏和乐趣,更理解了里面所有人对棒球的热爱。看完这部我和同行的朋友甚至打算把之前不感兴趣的棒球动画/剧翻出来看了,这就是感染力的最佳说明呀!

除了剪辑素材的方式,另一个我很喜欢的部分是导演对于旁白和解释的克制。这个对于纪录片导演来说也很难得吧。他以非常不动声色的方式组织素材,不多加解释,你可能会觉得有一些场景或是对话摸不着头脑,心中留有疑问,但是随着推进,你才会逐渐恍然大悟。而恍然大悟的时候你又会回头领悟到前面的铺垫。这种观影方式其实也很像生活呀,很多时候你也是通过经历,才能更了解之前发生的事呢。

这些细节太多啦。比如说小双的身世,在前面说到马虎拿他爸爸开玩笑时,就只是表达了教练的愤怒和小双悲伤的表情,再到后面一点点展开,才把前面的蛛丝马迹串起来,如果是滥俗的那种纪录片,大概就会在教练训斥马虎、小双在一旁落泪时,就加上旁白说明小双父亲如何如何、小双性格如何如何了吧。片中大量的信息都是这样随着“故事”推进交代的。有种不疾不徐浑然天成的感觉,又有一点点悬念和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为什么这部片子一点都不像一般的纪录片那样“无聊”,很大程度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吧。这从另一方面让我感觉到一种对观众的信任,就是,他不担心观众看不懂这些细节,并不急于把答案和所有的信息一下子呈现,他知道,只要你沉浸在故事中,很多信息点到即可。

对于棒球场的命运也是这样一种克制的表达。片中没有直接批判中国对于棒球教育甚至体育教育的体制缺陷,但是有很多细节散落各处,从穿插在整个片子过程里的他们四处担心场地拆迁,到广州的那个场地方说“一千多万的场地,用了两年,废了”,再到后面到了美国时马虎由衷地感慨地那句“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棒球场”,一点点串起来后,所有的观众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结论。为什么我们国家的这项运动乃至于大部分运动都发展得不行?导演根本不需要明说。在我看来,这就是很高级的传达信息的方式。

总体而言,整个片子完成度各方面都超棒,既有棒球运动带来的日式少年漫之燃,又有中国特色贫困人民挣扎生活之苦,而一切都是以浑然天成的幽默来呈现的,真的太妙了。全片看完,既被马虎和小双的性格和命运打动,又被默默在背后做了这么伟大的事的教练感动,而自己作为观众一方面被激励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一方面又觉得受到感染要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而且这一切都在导演的努力下呈现得更加完美,我觉得这样的作品太了不起了。

 2 ) 作者自述

大家好,我是《棒!少年》导演许慧晶,感谢大家对影片的喜爱与支持。希望我们的影片能给孩子们带来真正的帮助,有更多的人可以关照他们的成长。孩子们成年后或许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一名大学生或教练,每当有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时候可以回想起这部纪录他们成长的影片,提醒他们记得年少的自己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和付出,自己是多么的勇猛、坚定和无畏,记得接纳自己过得自然舒坦一些。

 3 ) 致每一个不认输的——棒!少年

再次感谢各位朋友对《棒!少年》的支持和鼓励!影片今日在爱奇艺上线,尚未观影的朋友可选择在网络端观看,期待有更多的朋友通过影片了解到孩子们的故事,见证孩子们通过棒球这项运动真正地改变命运,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尊严。

我从2005年开始做纪录片,《棒!少年》是自己的创作停歇好几年之后的作品,我们想尝试纪录片媒介如何能够跟更多的观众产生链接及互动交流,使其成为社会不同群体沟通的桥梁和润滑剂,从而使一些问题有缓解的可能,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更多人的协助。我们也想纪录为改变命运努力拼搏的人,为社会发展及乡村的未来提供建设性意见持续努力的人们。

《棒!少年》里的孩子们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单亲、有的是留守儿童。虽然孩子们都有不幸的过往,但棒球给予了他们努力奋斗的方向和改变命运的机会。不管我们来自何处,都是一个独立一二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予父母的礼物,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谨以此片送给正在默默努力的、把握每个机会的、不认输的你。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一个父亲或母亲,孩子们最需要的都是父母的陪伴,希望有一天,乡村的孩子不再和父母分离,城市的父母可以不那么忙碌,在孩子们最需要陪伴的年龄,我们可以守护在他们左右。

 4 ) 棒球人懂得马虎的感叹和梁正双的绷带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消息时,心中就有一喜,终于有部真正聚焦国内棒球的电影了,主角又是少年,就算是纪录片也好,可以好好燃一把了!我开始估摸着中二少年以棒球为媒介自我超越完成蜕变改变命运的剧情。

昨日全片阅毕,才觉霄壤之别,在主创团队的定义下,这压根就不是体育类的纪录片,体育仅仅是壳,你把里面的棒球换成其他任何一种运动,此片基调任然成立。

因为身边还有很多小伙伴在等待这部电影公映,所以二位主人公马虎和小双的故事细节,我一概不提,留给大家去影院观赏。仅以一个至爱棒球的人,从棒球人的角度简单说几个这部纪录片所展现的棒球层面的内容。

也可以对完全没接触过棒球的观众稍作补充。

为什么是棒球?

对我来说,棒球是至爱的运动,对这些留守儿童来说,棒球则是人生的出路。他们并不像我一样享受为打棒球而流出的每一滴汗,而只是因为教练要求他们这么做。

在青少年范围推广棒球最有力量的人,前有安达充,后有寺岛裕二(钻石王牌),近几年日本举国四千高校的甲子园比赛也频频能挂起棒球旋风。

但即使你被棒球深深吸引,想要投入其中就会马上面对困境。没有器材,没有会打球的小伙伴,没有场地…

回到爱心基地的孩子身上,显然以国内偏少的棒球人口,面对的同龄竞争更少,练棒球未来谋求到一份“职业”的概率会更大。

好冷啊

电影聚焦的是贫困留守少年,以及片中不断被念出来的一个字——“冷”,孩子们一次次的喊冷,马上要被拆的棒球场也在喊冷,片中给了好几个棒球场在雨中的特写,甚至在孩子们最后感谢场地的时候也是在雨中,更突出凛冬已至的氛围。

(*特别补充:感谢场地也是棒球礼仪中的一部分,绝非镜头下的矫揉造作)

要知道中山市已是全国棒球重镇,每年都有全国性的棒球赛事在中山举办。

即使如此,那句凄凉的台词道出一切无奈:

——“造一座棒球场一千万,两年,废了”

冷,是这些少年的现状,也是棒球运动在中国的现状,好在还有很多像马虎这样的孩子,来暖彻人心。

马虎的感叹

这只少年队非常有幸能代表亚太区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级少棒比赛。富饶的国度一扫之前的阴冷气息,让整个镜头也跟着阳光起来。如果你对棒球的世界不甚了解,可能会期待这群少年的逆袭,为国争光来改变命运。

但打球看球的我们深知美国在棒球领域的大魔王实力。马虎他们平日里再努力的训练换来的只是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而已。

用马虎到美国的一句话可以从各种维度做出最完美的概括——

——“这个国家,到处都是棒球场。”

梁正双的绷带

但棒球是一项充满魅力的运动,是需要牺牲自我成就团队的运动。就连马虎这样喜欢出头的锋锐性格,也被教练不断教导要去服务全队。而挑战不可能战胜的对手,九局下半的窒息氛围更是迷人的血脉贲张。

在美国比赛前,小双一度觉得手臂不适,郭教练为他贴上弹力绷带。这是片中没有刻意多作叙述的镜头,对普通观众而言这可能反而是展示坚强不息精神的时刻。

但打球的我们能迅速明白两件事:一,球队没有其他投手可以替换,必须他上。二,他已经投太多球了。

投手在职业层面一度被比喻为消耗品,过量投球手臂会废,重则直接影响职业生涯。但对当时的小双而言,没有退路,只有贴上绷带上场。

而最后的痛哭,他比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咆哮和发声。

我本人也在各种青少年棒球赛事中有拍下过这样的痛哭

不用太过担心他们,这来源于金子般的胜负心,能让他们在这个年纪就做出自我认知及突破,是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

这也是棒球带给他们的改变,棒少年的命运当然也是和棒球绑定在一起的。

一字之差

另外,注意到电影的英文片名为Tough Out,和棒球术语 Touch Out谐音。

Touch Out是棒球中“触杀”局面的术语,意味着出局

Tough Out则意味着咬紧牙关挺过去,面对困境坚持到底

一个字母的差别却意味深长,不知是否为许慧晶导演刻意为之

 5 )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纳尔逊·曼德拉

继《气球》和《一秒钟》之后,过去一个月内登陆院线的第三部令人称快的华语电影,低迷全年的内地影坛在年末奏响强音,虽然这三部的排片量加在一起,可能都赶不上一部闻着就一股陈腐味的《神奇女侠1984》。

这部国内影坛少见的体育纪录片,找到了近乎完美的题材和拍摄对象。这是一支由功勋教练和退役国手组建成的少年棒球队,专门从贫困农村招募缺爱的苦孩子,引领他们来到北京受训,奔向职业体育之路。编导团队历时三年随队跟拍,将积攒的素材变成了这部真实质朴,又充满人情味和人性美的佳作。

在这支特殊球队中承包了八成以上戏码的,是一个名叫马虎的孩子。天赋出众,个性乖张,不敢一个人睡觉,却敢四处惹是生非争做老大,在镜头面前更是肆无忌惮,敢笑敢哭,甚至连名字都那么有戏。能遇到这样的拍摄对象,应该是每一个纪录片编导的梦想吧。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主角,让整部片子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无须煽情,一切水到渠成。

在叙事层面上,导演的梳理能力有所不足,第二主角梁正双的人物线显得凌乱,后半段如能删减一些旁枝,会让整体更上一层楼。但看罢我也曾自问,当年自己做体育电视编导出去拍片子的时候,要能拍到这么多好素材,我大概也舍不得删吧。。。

观影时还有一点令我深省。放眼整个影院,估计没几个人弄得懂棒球规则,但却不妨碍大家踏准场内场外的每个笑点会心欢笑,落幕时甚至还响起了齐齐一阵掌声。体育在中国也许是小众市场,但背后却蕴藏着普世共通的人性力量,只待有心人来挖掘。我等体育媒体人当以此自勉,“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支小小棒球队就是活在我们身边的例子。

 6 ) 《棒!少年》:今年最棒的国产纪录片

值得一看

《棒!少年》是今年公映的最棒的国产纪录片。它在今年的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获得最佳纪录片、观众选择荣誉这两项大奖;虽然2020年还没过去,但《棒!少年》毫无疑问能够占据今年国产电影TOP10的一席之地。纪录片在电影市场的处境一向颇为艰难,希望不要因为它是纪录片就对它“敬而远之”。

《棒!少年》海报

《棒!少年》记录了一群少年学习棒球的经历。棒球是世界上最受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赛事观众人数每年超过20亿。但在国内,棒球运动颇为小众。作为“中产运动”,棒球对场地、规则、人员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这让它离普罗大众更为遥远了。

《棒!少年》与我们以往看过的美国或日本一些棒球题材的影视剧大有不同,它讲述的不是一群精英少年如何在棒球比赛中获胜的又热血又燃的故事,它记录的是,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选进北京市郊一个爱心棒球基地,组成一支特殊的棒球队,跟着70岁传奇教练“师爷”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棒球成为他们人生唯一一条救赎渠道。

《棒!少年》首先让人感到的是苦涩。它让观众看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一部手机走天下的都市生活以外的另一幅中国乡村图景:贫穷、闭塞、艰苦。我看的点映场结束后,有一个十几分钟的交流会。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观看,有小朋友发言时说到:我都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物质上的贫困,通过这几年的大规模扶贫,会有很大的改善。但纪录片中孩子遭遇的更多是家庭的破碎,是精神上的困顿。纪录片着重记录了两个小男孩:马虎与梁正双。

马虎

因为父亲爱喝酒、酒后会家暴,马虎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马虎是奶奶拉扯大的;马虎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新妈妈也不曾承担起母亲的角色……马虎来棒球基地后最开心的一件事是,“天天有肉吃”。因为他在家里经常挨饿,刚来时他吃饭不懂得饱,一度撑到流鼻血和呕吐,但还是想吃。

梁正双的母亲在生下梁正双和双胞胎哥哥后也离家出走了,父亲因酗酒而脑溢血身亡。哥哥在他小时候就送人了,本来是要把他送人的,但人家觉得他体格太小了,才把哥哥送人。梁正双由大伯抚养,而大伯罹患癌症。

梁正双

来到棒球基地的每一个小孩,都有这样一段苦涩至极的故事。他们都来自贫困家庭,都是“事实孤儿”:父母没有双亡,但家庭没有能力或意愿抚养,也即“事实无人抚养的儿童”……如果不是来到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猜想到他们之后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梁正双说起他的经历

这是《棒!少年》引人入胜的地方:这群原本陷入绝境、并且人生看起来没有太多希望的孩子,是如何通过棒球改变自己人生的。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来到北京、每天有肉吃、未来有着更丰富多元的选择,都是一种“拯救”。观众都爱看大团圆的故事,没有人忍心看到孩子受苦,所以《棒!少年》单从选题和立意上,它已经成功了。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大家关心孩子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原本纪录片是打算记录六个孩子的故事,在拍摄过程中决定以马虎和梁正双为“主角”。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正确的决定。他们分别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马虎这条线相对而言更加活泼、生动,因为马虎人如其名,他就是一个虎头虎脑、性格也特别虎的孩子。在宁夏老家,他没接受太多管教和约束,信奉的是蛮力和拳头。来到棒球基地,他依旧拿着这套准则“横行霸道”。他欺负别人,上课时吃粉笔,训练时也常常不服管教……

但这里没有人当他是大哥,小伙伴都不喜欢他,教练也惩罚他。他经常感到孤独,他说“我什么都不是,我就是条流浪狗”;在被孤立的时候,他孤零零一人唱着,“妈妈呀妈妈呀我想你,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

看着很“虎”的马虎,内心很孤独

马虎内心有深深的孤独。父母的缺位,让他不曾感受到太多的爱,他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人,但他又强烈渴望得到他人的爱与拥戴。拳头成了他的盔甲和自我保护方式。好在经过棒球基地的“捶打”后,马虎渐渐懂事了。“虎”的性格虽没有太大的改变,但他懂得如何接纳别人、如何被别人接纳。

梁正双的性格与马虎恰好相反,他沉稳内敛,但敏感多思,什么想法都是自己藏起来。懂事早慧的他,在棒球基地训练一直很刻苦,也是队里的主力投手。

但梁正双身上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他希望在棒球队出成绩,这样才能改善家庭的处境。所以当他们在美国的一场比赛惨败后,梁正双痛哭失声。马虎拿着汉堡安慰他说以后还有机会,梁正双哭嚷着,“机会只有一次”。很难想象,这是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的。从美国回去后,年纪小小的他就抑郁了。

在美国输完比赛后,梁正双痛哭

梁正双曾云淡风轻地跟着小伙伴说自己哥哥被送走的过程,你以为他看得很开。实际上,他一直害怕大伯会丢下他不管。纪录片最后,观众终于看到梁正双难得的笑脸。

他跟大伯在老家。他走到山岗的树下,对着蹲在山坡的大伯喊道,“大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然后把手举得高高的,默默手指倒数五个数,“五……四……三……二……”大伯没有回头。

“大伯,你不能丢下我不管”

这一刻,真为他心疼。梁正双细腻、敏感又脆弱的内心,无法不激起观众对他的怜爱。

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棒!少年》被很多观众称赞,“比剧情片还好看”。这既得益于优质的选题、扎实的内容、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也离不开出神入化的剪辑。

《棒!少年》的剪辑手法接近于剧情片。比如以平行剪辑凸显马虎个性、制造一些冷幽默;以明快的、充满韵律的混剪体现竞技训练的燃;以一些硬切的剪辑插入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比如北京郊区的拆迁,中山训练场旁的打桩机,让我们看到时代的车轮驶过的痕迹;超越线性的时间叙事和一些恰到好处的蒙太奇使用,也丰富了影像的文学性。

事实上,类似的讲述边缘少年故事的纪录片并不少见。导演们在处理上一般就两个基调,要么悲观晦暗,要么过分凸显燃和热血的一面而流于鸡汤。《棒!少年》在二者之间做了很好的调和和平衡。

轰轰烈烈的北京拆迁与破落的北方农村形成对照,但镜头点到为止;亲情缺失、农村消亡、阶级差距、拆迁改造等议题都有涉及,但不是主题先行的愤怒控诉,而是冷静坦然地讲述;棒球基地的发起人和教练让人钦佩,但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是否有“粗暴”之嫌,镜头也不避讳呈现……

最触动我的,是导演对孩子们的捕捉和呈现时,镜头间的温度和温柔。有绝境中的希望——这个不难,但难得的是,希望中那缕惆怅的叹息。有些苦头本不必吃,有些伤害已经造成,有些希望仍然渺茫,有些道路太过艰苦漫长……心中始终有这一缕惆怅,我们才不会忘乎所以、盲目自大,不会因为发展而遗忘那些掉队的人;我们才能经由马虎和梁正双,看到棒球基地的其他孩子,看到中国4000万困境儿童。

《棒!少年》是一部没有“结尾”的纪录片,因为孩子们的人生还在继续。我们要与《棒!少年》一道,把最好的祝福送给棒球基地的孩子,如导演许慧晶所说,“真心希望棒球可以带给他们快乐,弥补内心的缺失,获得生存的能力和尊严”。

也希望经由这部纪录片,有更多的人帮助和关照困境儿童的成长,让他们即将走过的道路都宽广,桥梁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短评

国内较少见的棒球题材,且关注到边缘/贫困家庭出身的儿童群体出路问题。影像技法颇为成熟,素材剪接堪称最大亮点,一部纪录片的“戏剧性”丝毫不逊于任何剧情片,千疮百孔而仍有一丝亮光的生活本身就蕴含着远胜任何人为故事的丰富涵义,称得上任何层面的“好看”。两个男孩都很出彩,一个是惯于惹事挑衅的混世魔王,一个是温顺平和忧郁的爱哭鬼,却都拥有同样令人心痛的渴爱之心——夜幕里唱着“你走后的天空一直下着雨”,在大树下挥手“你不能不管我呀”。欢闹背后深藏的孤苦,奋斗是为了走出去,迎接自己的命运。并非套路化的“高燃”或“治愈”,导演采取了较为客观的立场,以男孩们的经历为原点,凝聚折射社会现状之一角,且收放自如,并未贪大求全地沉溺于枝蔓。

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好看,一会儿野性难驯的生动活泼,一会儿原生家庭的低回沉痛,还有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激情,看惯了日韩、台湾、美国的棒球题材电影,看中国大陆的故事,第一次接触,题材很新鲜, 摄影、剪辑、声音做得很好,抓住了人物的神采,就是结尾收得有些突兀,感觉意犹未尽,事情还没说完整。通过参加体育运动、赛事希望改变命运的中国穷家庭、苦孩子,像蚂蚁一般的人生,让我想起几年前获得金马奖最佳纪录片的《千锤百炼》。

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马虎紧张地说:“我看了我自己的影片以后觉得我自己变了。”

9分钟前
  • R
  • 力荐

这就是First最佳纪录片?剪辑一塌糊涂。上半部以“刺头”马虎为主要叙事对象,中间又另行插入小双的故事变为双线并行。下半部流水账地记录了少棒队的美国之行、拆迁的困扰和小双的迷茫。逻辑架构混乱,主题模糊不明。是励志吗?镜头前的少棒队训练像一群胡闹凑数的散兵游勇,莫名其妙竟能代表中国参赛,被美国少年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而归是注定的结局;是慈善吗?少棒队幕后老板有商人的精明,各个发布会有商业生意的运作考量;是温暖吗?少棒队宿舍冬天暖气不足,还要被市政拆迁驱赶,令人心寒;是成长吗?马虎似乎逐渐懂事了,小双又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要努力不愿做奴隶,既不热 血,也无梦想。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或许和球队一样迷茫,一样四不像

11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今年FIRST影展看的第一部,影厅掌声欢呼雷动。作为一个棒球运动爱好者也非常感动。关注了本片两年,看到成片非常开心。

15分钟前
  • 罗夏
  • 推荐

个人层面,这些孩子除了棒球好像没有别的出路了。教练无数次威胁马虎:不好好练就回家去。这种孤注一掷的个人斗争使人动容。和芝加哥少年队的残忍对比又让这种个人斗争显得无力。外部环境,棒球俱乐部无数次被迫迁徙:城中村改造、宿舍禁止住人、锅炉不符合环保标准被砸、棒球场改成地产、市郊小学被拆。一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缺乏了必要的人文关怀。一个政策出台必须要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补偿措施。国家发展得太快,有一些人就被抛下了。那些没有被镜头聚焦的人生又如何了呢?

19分钟前
  • ann
  • 力荐

小双相信美国棒球联赛是他只此一次的机会,明明这么年轻,却忽然老去。马虎坚信未来的机会还多着呢,虽然终将老去,却永远少年。有人身处巅峰浑然不觉,小双却能预见顶点。有人一生困在谷底挣扎,马虎却能触底反弹。棒球让他们飞上高空触手繁华,也让他们甘心平凡亲吻地面,让他们苍老,也让他们年轻。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虎哥一定要打到美国去!😭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First青年影展看片补记四: 纪录北京一所私立少年棒球专业学校的生存与训练,优点是导演及摄制组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学校、学生家里、国内外赛场多处跟拍,细致、生动地展现了这些为棒球事业顽强奋斗的孩子们和教职员,特别对两个十一二岁的小队员的描写与刻画深入、动人。在西宁几场放映中,感动了社会各层次的观众。获得“最佳纪录片”、“观众最喜爱”奖项奖,实至名归。 本次影展竞赛的纪录长片七部,据说佳片不少,观众反映强烈,可惜只有一个奖项。纪录片创作艰难,又没有故事片那样的广泛放映市场,影展应该对他们多做鼓励。

2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像看了一部北野武电影,笑和哭都在不经意间。小双和马虎一出现,脸上就写满了所有的故事。

3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新闻有一处虚假就失败了,但小说有一处真实就成功了」。而纪录片,就是要在真实和虚构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这部纪录片好就好在它有鲜活而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个「快手」背后的真实中国。

3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很开心看到中国青年导演拍记录片的时候不再执着于所谓的长镜头,而是把重心放在人文关怀上面。这是first影展开幕以来最长的掌声。教练说小双现在还在老家情绪波动比较大,但是他始终是他们的一员,一定会回来的。 ——2020年7月28日——————————————————附上豆瓣网友提供的最新的消息:小双已经回来了。他说,教练去找了他七次,他还给自己一个机会。他这么长时间缺席,是因为他在对抗抑郁症,现在已经基本控制住了。 ——2020年12月22号

35分钟前
  • wuli曜子
  • 力荐

片名是唯一不太好的地方,它让我以为是台湾拍的鸡血鸡汤电影。但实际上它成为了中国少年版的minding the gap. 最牛逼的是视听和剪辑。纪录片中不多见的出色摄影,平衡了对主体的关注与视觉表达之间的关系。剧情片风格的剪辑节奏很快,但不光是快,还花时间用了很多蒙太奇手段去丰富影像文本的意义。另外还加入了一些声画配合的抒情段落,也很有影像魅力。最难得的是在这样很容易过于侧重戏剧性表达(狗血)的题材上,我们仿佛看到了人物更深层次的精神状态。马虎那些迷茫、孤独和矛盾的时刻,都被抓到了,这是这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

36分钟前
  • Unbeliever
  • 推荐

完成度相当高!映后教练说,小双最后还是回到基地打球了,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为什么会如此牵肠挂肚?可能真的就是怕孩子错过这为数不多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吧……希望主创们能把这个项目跟下去,多好的题材,可以拍成《人生七年》那种……

4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我觉得风评从来是一件奇怪的事,9.3有点搞笑了

41分钟前
  • Je
  • 还行

他说他没坐过飞机 好啊 再也不要坐了 然后空中飞过一架飞机 他马上抬头看 一个白色塑料袋飞的很高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其实还是故事性蛮强的那种纪录片,尤其是马虎这条线索,剪辑上很用心的把他的成长和变化做出来了,会让你被这个角色的变化吸引住。相比较而言,小双这条线稍微差一些。少年棒球、穷困家庭或者孤儿、少年成长,其实这片涉及的话题还挺多的。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就是总觉得还差点,没那么清晰。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4.3/5,非常成熟的工业纪录片,记录两个贫困少年的成长来俯瞰国内目前的职业棒球生态系统。本片有非常好选题,标签也蛮多。北京、拆迁、脱贫等热门议题,但是导演并没有去涉及过多的社会议题,而是把重点放在两个小孩在这个大浪潮中被裹挟着前进的路途中,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心路历程。从多个维度去呈现小孩的成长,是目前为止国内比较成熟的商业纪录片。简单来讲,片子很好看。

4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first露天电影。映后采访导演哭了。马虎捧着帽子在一旁站的笔直,他说这是棒球队最起码的礼貌。

50分钟前
  • solar60th
  • 力荐

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惊喜之作。底色并不是“燃”,而是各种意义上的“人生之苦”,家庭之苦、现实之苦、肉体与精神之苦,挨个克服。小双在美国输球时的那句“机会只有一次”,令人振聋发聩。编导以双人物线和三城记(宁夏、河北-北京-纽约)梳理出的对仗结构非常有效,能直接从球场往下穿越到机构问题、阶层问题与城乡图景,再往下则是棒球与人生的关系。对马虎而言,这个世界“有的是机会”;对小双而言,这个世界“机会只有一次 ”;而无论是谁,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遍体鳞伤、擦掉血泪、伤口结疤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5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