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1958

剧情片法国1958

主演:让·迦本,布尔维尔,费尔南·勒杜,西尔维亚·蒙福尔,丹尼尔·德洛姆,贝尔纳·布里埃,René Fleur

导演:让-保罗·勒沙努瓦

播放地址

 剧照

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2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3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4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5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6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3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4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5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6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7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8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19悲惨世界195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30 12:18

详细剧情

  十九世纪的巴黎,贫困的冉•阿让(Jean Gabin)因为偷一块面包被判处十九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被好心的主教(René Fleur)收留过夜,可是他却偷走了主教的银器。警察将他抓获,准备再次将他投入监狱,临危之际,主教的谎言将他拯救,他也得到感化,化名开始了洗心革面的生活。  十年过去,冉•阿让通过努力成为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得知妓女芳汀的悲惨遭遇后,他担负起照顾其私生女儿柯赛特的责任。他没想到的是,多年后会重遇以前缉拿过他的警长沙威(Bernard Blier),对方不信他已改邪归正,一心要找他的麻烦,只因证据不足迟迟没能得手,然而,他的好运没能持续到八年之后。

 长篇影评

 1 ) 悲惨世界

何为悲惨?莫过于只因为偷了一片面包就坐牢。接着面临的是一生的逮捕,失去自由的生活。2003年版的悲惨世界让我对男主的善良,从良为之动情。孰能无错?只要一个人能改过自新,真正的改头换面了,那就是可以原谅的,可是犯罪的标签永远贴在身上,如同烙印一般,让人背负一生,实属悲惨。革命线穿插在其中,是想要与当时的制度抗衡,体现出人民的革命精神,这一线索也道出了男主的秘密,在他养女的乞求下说出他们一直隐蔽生活的原因-他是罪犯。不可以如此自由生活。

在最后他说,我确实偷了东西,我偷了与你相处的美好时光。听到他说的话,内心深处受到了震撼。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与折磨,被社会制度捆绑,被警察追逐一世,最后还能如此坦然的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对他的惩罚。真的非常佩服他,佩服他的意志与决心,敬佩他的同情与善良,钦佩他对养女和她爱人无私的付出,最后对他对追赶一世的警察毫无憎恨的情感感到佩服,也正是如此,最终他才得以“重见光明”。

学会感恩,学会接受现实,学会拥抱生活对我们的好!珍惜身边爱我们的人。

 2 ) 两个人物

珂赛特对把自己一手养大的恩人好像谈不上多少感情,成婚后当冉阿让告诉他要永远离开时,一点也没有表现出不舍的感情,以后好像也没有再看望冉阿让,自顾自过着贵妇人的日子,这对于相依为命的父女感情来说很不可理解,也或许是天性凉薄使然?

而那个珂赛特的丈夫,曾从外祖父家负气出走,并一度为自由参加街头起义,失败受伤恢复后却心安理得养尊处优地继续生活在原来他要背叛的保皇党人家庭中,这个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简直让人莫名其妙。

而这两个人的爱情,从剧中来看,颇像中国《西厢记》中张生半夜跨墙私会崔莺莺的桥段,这就是一见钟情吗?《西厢记》中的男女爱情本身就很狗血,原来西方人也好这种调调儿!

可以说这部剧中,有些情节是比较生硬的,毕竟是六十年前了。以上两个角色,是我所不喜欢的,原因如上。但或许书中不是这么设计的,原书我是在二十多年前看过,都有些忘了。

 3 ) 悲惨世界并不悲惨

拥有美德的主教,救赎了冉阿让的灵魂,然后他为了这场救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将他的美德,善良和爱,悉数奉献给另一个人,当那个人走进生活时,他死去了,珂赛特和马克里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平静的死去了,没有墓碑,什么也没有,当初主教送给他的烛台将永远燃着光,照亮他的灵魂,那些他曾救助的孩子,老人,教育过的青年人都将知道有个善良的人,曾经帮助了他们。 还有一直抓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大约是因为喜欢冉阿让吧,所以我们不喜欢沙威,但是沙威是个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他忠于自己的王,忠于规则和底线,服从上级的命令,无论愚蠢否,无论正确否,都绝对服从,冉阿让在起义期间放了身为俘虏的沙威,沙威问:“你为什么放我?”,冉阿让答:“你不知道?我很遗憾。”后来沙威懂了,他痛苦他挣扎他冥思苦想,他懂了……他一个人走在塞纳河边,他身姿依旧挺拔,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经毁了,他一生所信奉和坚守的,被一个叫冉阿让的人打破了,他的过去没有灵魂,没有爱,后来他有了,于是,他也毁了,他拿出手铐,动作迅速的拷上自己的双手,几乎没有犹豫,他跳下了塞纳河,只有一顶黑色的,庄严的帽子漂浮在水面。 太阳依旧升起。 (我没有看过原著可能对剧情人物把握的并不完全正确)

 4 ) 很好的一版,但白璧微瑕

感觉这版的瑕疵都在鲨身上(可能是因为我是探长激推人而且10周年pq鲨的形象深入我心的缘故…)

①鲨的身世改了,向马德兰先生介绍时说自己父亲“是苦役场监工”这个改动真的duck不必…鲨的性格和他对法律近乎偏执的信仰和他苦役犯+吉普赛骗子家庭的出身有很大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核心人设之一。沙威是全书中塑造得最饱满复杂的形象之一——是18世纪80年代,监狱里一个透过小小铁窗仰望繁星的瘦弱男孩;是19世纪伊始,南方监狱一名年轻的狱警,他的着装永远一丝不苟,腰板永远挺得笔直,他不同情任何一个犯人,却也不像其他的狱警一样肆意施暴;是一位穿着铁灰色礼服的高大探长,因为机敏正直而受夏布耶先生赏识……他通过天赋、努力与奋斗克服了偏见、跨越了阶级。而他的出身,是他身上一切悲喜剧的来源。

②感觉鲨的选角有问题 这个鲨选得太官僚了而且给人一种中年大叔的感觉(还秃顶…),完全不是原著“郑重时是猎犬,笑时是老虎”“坚硬简朴如花岗石”,机敏果断,追冉阿让时“坚决伸出右手”准确判断冉阿让所在方向,抓捕猫老板时计划周密雷厉风行的那个探长形象。 其他都挺好,印象最深的就是开头米里哀主教花园里那幕,繁花似锦的画面很符合原著里“地下的是几朵花,天上的是万点星”的描写✨

 5 ) 人性的光辉

《悲惨世界》是1958年法国、东德、意大利联合出品的一部法语电影,根据维克多雨果的同名世界名著改编,曾于1978年5月被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在大陆公映。

本片根据世界名著改编,描写的是法国拿破仑战争后几十年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故事,电影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略有省略。

今天看来,世界名著不愧是名著,电影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小时候,我只是喜欢这部电影的故事,但没有更深的触动和感受,这部电影和世上的所有事物一样,依观者的内在而不同。

用一句时髦话说,这是一部“心灵的救赎”的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被救赎了,同时,观众也被这部电影救赎了。这部电影感人的地方很多,其中的很多细节也耐人寻味,如果说感动人心的画面,整部电影都是。

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被判苦役,电影中只是从旁白中一笔带过,但是小说却曾诠释过他偷面包的原因——是因为让姐姐的七个孩子不至于被饿死。

随后在服苦役的过程中他因为逃跑被继续增加了刑期,直至被关押了十几年。释放后的冉·阿让偶然的机会在米里埃主教家里借宿一晚,期间又偷走了主教家里的银质餐具逃走,后被士兵拦路检查时发现,随后被押送回到了主教面前。

米里埃主教向士兵解释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且说他还忘记了拿烛台。那个烛台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代表“光明和奉献”,主教把世间最宝贵的奉献精神送给了冉·阿让。

冉·阿让经历了这一幕之后只是在内心中被种下了一粒种子,真正促使他彻底改变的,是一个引子——路上,他抢了在他面前炫耀的烟囱工小皮埃尔的钱,事后,他内心中隐藏的人性的善良底蕴被唤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愧疚感,并依此决定过一种从未有过的与狼不同的生活。

随后,他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米里埃主教传输给他的奉献精神。

小说中描述他经历了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了富翁,改名马德兰,电影中也是一笔带过。他乐善好施,帮助穷人,最终成了蒙特意市的市长,他常常在自己的住宅窗户下仍一些硬币,扫烟囱的小孩知道了就纷纷来捡。

维克多·雨果有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哲学般的思考,这些全部都在电影中体现了出来,只是,如果没有同样思考的人,就很难看透这些细节,这方面的细节非常多。

警长沙威是故事中的另一条线,他代表着对于秩序和准则的遵守,维护的是阶层的利益,在他的眼中,区分一个好人坏人的标准,就是阶层。

电影中也通过旁白,揭示了准则的不同,准则有上层的底层的、善的恶的、公正的不公正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一切优点就都可能会转化为错误。

沙威是冉·阿让当年服刑的土伦苦役厂的监工的儿子,他后来也到了蒙特意市当警长,随后他发现了马德兰市长就是原来的苦刑犯冉·阿让,并告发了他。

但是后来抓住了一个形象和冉·阿让很像的穷苦人,名叫沙马迪欧。警长沙威随后觉得自己搞错了,向冉·阿让来主动寻求撤职。

这一点,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一面。沙威尊重秩序,自然有他信奉的一套行为准则,能主动在市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沙威有对人对己一贯要求严格的特点。

冉·阿让随后陷入了沉思,一边是无辜的沙马迪欧为自己含冤,一边是市长的责任可以帮助更多的穷苦人,这里面包括了他正在帮助的妓女芳汀。但是,冉·阿让最终选择了告诉众人真相,为沙马迪欧还以清白。

在法庭上,当众告诉了大家真相后,冉·阿让火速赶到医院来安抚芳汀,因为他答应把芳汀遗留在滑铁卢旅馆内的女儿小库塞特接来,他谎称小库塞特已经带来了但是马上还不能见,这时候警长沙威也赶到了。

绝望中的芳汀因为剧烈的刺激而死,冉·阿让走过来合上了死不瞑目的芳汀的眼帘,并对她说:我一定照顾好你的女儿,我发誓。

随后,冉·阿让一生都在履行自己的这一承诺!

电影的最后,弥留之中的冉·阿让坐在椅子中,幡然醒悟的库塞特和马里尤斯来到他面前(之前因为马里尤斯的误解而离开了他),他说出了最后的一段遗言,冉·阿让最后幸福地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上译译制版本中,删除了几个微小的部分,可能是由于缩减剧情的需要,也可能是其他动机的需要。但是,其中两处的删除却是这部电影中比较关键的部分。

一处是在米里埃主教劝走了士兵之后,手拿着烛台(也是银质的)送给冉·阿让时说:你答应过我你已经是一个好人了,我救赎的是你的灵魂。

一处是在电影的最后,弥留中的冉·阿让转身指向台子上的烛台说: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爱。就像是那个烛台,它只会默默地奉献。

电影用烛台非常清晰地扣住了整个电影的灵魂——爱和奉献。

这简单的几句话里面,有很深的内涵,了解世界真相的人,就能逐渐明白这一点。

冉·阿让最后还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死后,安放一块不刻名字的墓碑,这是我最后的愿望。

他的最后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他一生奉献的动机——奉献就是不求任何回报!

剧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小片段,德纳第埃的小儿子,不愿意与奸懒馋滑的父亲为伍,不帮助他行骗,这也诠释了他为什么能与起义者为伍的原因。

起义者的领袖,被士兵们最后堵在了房间的最高层,这时候躲在暗处本可以脱身的另一位起义领袖主动走出来,与同伴一起赴死。

电影中描写的人性还有很多,人性的复杂性也有不少。。。

德纳第埃和冉·阿让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典型,一个自私贪婪,只会索取,一个无私奉献,包容大度。结果,这两个人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德纳第埃的家庭一直困苦不堪,而冉·阿让却总能体面而有钱。

电影中有一幕很有意思,那就是德纳第埃在下水道中碰到了背着受伤的马里尤斯的冉·阿让,当冉·阿让拒绝了他把马里尤斯扔到水里的建议后说了一句:真自私。

事后,德纳第埃跑去找已经康复了的、变成男爵身份的马里尤斯,本想告发冉·阿让是为了钱杀害了一个年轻人,但结果适得其反让马里尤斯幡然醒悟原来冉·阿让就是起义那天自己的救命恩人。

可见,小人眼里,都是小人,即使是像冉·阿让这样无私的人,站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出来真相。因为他没有高尚者的境界!

小库塞特小时候在德纳第埃家里被当佣人使唤,他的两个女儿不愿意小库赛特碰她们的洋娃娃玩具。但是,成年后的她们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库塞特送给德纳第埃的女儿爱潘妮自己的漂亮衣服,就像是一场因果的轮回。

冉·阿让身上,具备着东方文化中菩萨所有的特点,无私、大爱、奉献、布施、救度。。。在西方文化中,维克多·雨果无疑是对人性的光辉理解得非常透彻的大师。

最后提一句沙威,沙威一直不明白冉·阿让的动机,为什么会以德报怨地放走他。最后,沙威跳河自杀了。

不相同的内在,确实就像是有一条鸿沟,人和人之间,有的人之间就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因为没有别人的内在,就无法理解别人的动机。

冉·阿让对沙威的询问回答:你真的不懂吗?我很遗憾。

当一个人坚信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坍塌的时候,他是绝望的,这也就是不要强求的原因。

 6 ) 最感同身受的片子

看过很多的经典名著,这个记忆尤为深刻,电影的理念、表现、语言、环境。。。所有的都充满冲击力,当时感同身受,悲从中来啊!经典就是经典👍非常有深意,永久流传,推荐推荐❗️看电影,就要选择经典优秀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有限,把珍贵的时间,留给好片子✌️国外的很多电影,不一定在细节刻意,而是在整体理念、观念、心理认同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所表达的多数很难靠一句话来总结,希望可以多刷,细品一部纯酿之作!

 短评

上译配音加一颗星,华丽厚重有力!

6分钟前
  • 浆糊瓶
  • 力荐

小时候我姥姥骗我说这是一部科幻片

8分钟前
  • 达斯佛™
  • 推荐

应该小时候看的是这个版本。

12分钟前
  • 贾偲旻
  • 力荐

置顶!!!

15分钟前
  • 樊星ç+若羽
  • 力荐

冉阿让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经典版的好处就是比较克制、内敛,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雨果的人道主义我一向不怎么感冒,但比起音乐剧版的小资狂热式梦道主义无疑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21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3.6星1.你放心,这些钱都是干净的,我一生就偷过一个面包和两法郎;2.我父亲至死还衷于法兰西,他唯一做错的是忠于忘恩负义的我和他的祖国;3.突然,这个世界明亮了,一位姑娘的目光具有无穷的威力,在心灵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奔放而又辛辣的鲜花,人们称它为爱情.

25分钟前
  • 丰饶之海
  • 还行

电影时长限制了所能展现的故事情节,以至于与原著小说相比(没看过全书但看了简介),很多情节要么直接被省略,要么也就通过些许台词交代。虽然避免不了这样的缺陷,但这部1958年的《悲惨世界》依然足够吸引我耐心一次性看完,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还激发重温2012年版的想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贫富终究无法消除,在善恶并存的世界里,生下来活下去总不会顺风顺水,会遇到很多麻烦挫折,那些能在各种问题下活到老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其厉害之处。—— 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贫困,那么像本书这一类的作品,不会是没有用的。-维克多·雨果 —— 在这个把个人幸福建筑在许多人痛苦上的世界里,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 8.61G,189分钟,国法双音轨,本想看原声,无奈字幕匹配是国配版,时间轴不时对不上原声台词,索性就看了国语版……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补標】蓝光收藏2019-8-31电影频道上譯經典重新再看毕克(影片旁白)杨成纯,孙渝烽,胡庆汉(冉·阿让)富润生(罗马教皇使节)于鼎(米里埃主教)潘我源(主教管家)苏秀(主教妹妹)富润生(省长)尚华(警长沙威),刘广宁(芳汀)严崇德,邱岳峰(客栈老板)赵慎之(德纳迪埃妻子)于鼎(医生)李梓(嬷嬷)严崇德(法庭庭长)胡庆汉(苦役犯沙马迪欧)翁振新(检察官)金琳(珂赛特)苏秀(巴黎修道院嬷嬷奥布迪辛)富润生(保皇党人吉诺荷芒)卫禹平(拿破仑党彭梅西上校)童自荣(彭梅西之子马里尤斯)程晓桦(德纳迪埃之女爱潘妮)刘小庆(德纳迪埃之子伽夫罗什)丁建华(成年珂赛特)伍经纬(革命小组负责人昂若阿斯)卫禹平(巴黎警察总监)于鼎(起义市民马博弗老人)

3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力荐

对于一个曾经有过过错的人,应该如何给予公正的道德评价?

36分钟前
  • Grey
  • 力荐

9分。从冉阿让的个人遭遇看整个法国的社会变迁。德纳迪埃演的很好,贪得无厌又滑稽可笑,原来是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的搭档;珂赛特长得还不错,但表演的太花瓶很呆板。

40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小时候和爸爸在电视上看的,一直以为是让阿让。

42分钟前
  • Muggle、佑。
  • 力荐

我不知道算不算看过,因为电影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从电影改来的广播剧却是听全了的

47分钟前
  • 轻烟若凝
  • 力荐

上译

4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还行

不mark一下怎么行!

54分钟前
  • Angeline
  • 力荐

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讲的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55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推荐

儿时最爱听的一部电影

58分钟前
  • Wish&Hope.com
  • 力荐

貌似高中看过的吧

1小时前
  • 菊菊
  • 力荐

即使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这个世界依然是愚昧无知的悲惨世界,冉阿让的形象依然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1小时前
  • 芦哲峰
  • 还行

中文配音太不靠谱了。

1小时前
  • 小焱筅笙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