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卒

动作片中国香港1990

主演:方中信,郑浩南,吴家丽,苗侨伟,罗烈

导演:方平

 剧照

弃卒 剧照 NO.1弃卒 剧照 NO.2弃卒 剧照 NO.3弃卒 剧照 NO.4弃卒 剧照 NO.5弃卒 剧照 NO.6弃卒 剧照 NO.13弃卒 剧照 NO.14弃卒 剧照 NO.15弃卒 剧照 NO.16弃卒 剧照 NO.17弃卒 剧照 NO.18弃卒 剧照 NO.19弃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4

详细剧情

周文俊是警方卧底,以为任期快满可以重当警员,却在此时接获新任务,负责调查荣叔主持的黑帮集团,周无奈接受。此时他巧遇多年好友安,原来安早已投靠荣叔,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安引荐下,俊混入集团调查,期间更搭上荣妻Helen。荣另一助手亚虎因安、俊二人被重用而不服,安其实早想退出,他知道虎对他不满,便借故与妻归隐。安之业务由俊接手,警方开始怀疑他,他却并未因此停止调查。亚虎乘机发难,把荣杀死,并嫁祸给俊。俊走投无路,去投靠安,安夫妻二人受牵连而死。至此俊怒不可竭,决定找虎报仇,血战后终于把匪帮消灭。此时,警方至,见俊立了大功,方才重新确认其警员身份。

 长篇影评

 1 ) 出棋制胜,弃卒

当你想要取得一些成就时,你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
电影讲述了美国国际象棋大师鲍勃·费舍尔,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大师并且在70年代美苏冷战时期战胜苏联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
他学棋讲究专注,下棋不能有一点声音,为了避免声音干扰甚至不在舞台上和苏联对手打比赛,跑到乒乓球室去比赛。甚至不惜弃赛。
这也许正应了我们那句话,只有专注才能出成绩,focus,以后就是仙人球效应,就算在根部,只要你长成顶尖的人物你就在上层的平行领域。

 2 ) 短评不能超过140个字

电影没把故事最精彩的东西表达出来,只是纠结于男主独特行为这种表面上,没进入到人物内心,我猜测这个故事肯定比电影更内敛更深层更精彩,就像男主从一开始不让媒体接触,到最后一击致敌,在比赛前相信他已经有思路有把握,但他仍然谨慎,认真对待这局棋这个对手,否则,纠结观众的咳嗽,录像机的噪音,如果是为了心理战的话,从结果看,他没有这个必要,亦或者男主内心有洁癖?从这部电影能了解的信息有限,但不限制了解这个故事的精彩。

 3 ) 左天才右疯癫我们在中间|出棋制胜

from微信订阅号[野评人]
博比费舍尔的智商高达187(爱因斯坦160)。6岁那年,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仅靠一本说明书就学会了国际象棋,随后仅花了9年时间,他将美国棋坛的所有最小年龄纪录逐一打破,到1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这是他自己也是全世界的又一个记录——最年轻的特级大师。
但是1963年,在听了一次教会广播后,他一头扎入了神学中,直到1969年才回归棋坛,并于1972年的9月,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以12.5:8.5的成绩大比分战胜当时的世界冠军——苏联人斯帕斯基,成为新的世界冠军。由于当时正值美苏冷战,所以费舍尔的获胜在美国人看来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被奉为民族英雄。数个月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赠送了一副袖珍国际象棋给党的总书记勃列日涅夫。
此后,费舍尔将精力投入了与国际象棋比赛规则的“对抗”中,其中很多无理要求遭到了国际棋联的反对,1975年,忍无可忍的菲舍尔宣布放弃冠军卫冕。
退出棋坛后的费舍尔做出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出格举动。1981年,他因涉嫌参与抢银行被美国警方逮捕,审讯过程中拒绝说出自己的名字,被拘留了两个月。出狱以后他还出版了一本狱中自传,大谈在里面遭受的种种非人待遇。
1992年,退隐多年的费舍尔决定前往当时被美国制裁的南斯拉夫与老对手斯帕斯基再次一较高下,此举被白宫明令禁止,告知他如果参赛将被处以25万美元的罚款和10年监禁,但费舍尔置若罔闻。虽然比赛以10:5大比分获胜,费舍尔获得了300万美元的奖金,但他也被美国政府正式列为通缉犯,开始了长达13年的流亡生涯,多次遭捕,但均在民间力量的救助下化险为夷。2004年,日本国际象棋协会的女会长公开宣布要嫁给菲舍尔,以便为他申请留居日本的签证,但日本司法大臣迫于美国的压力不予通融,拒绝了该申请,敦促费舍尔早日离境。
2005年,这样一颗烫手山芋被费舍尔首次获得国际冠军的所在国——冰岛接走。他在冰岛度过了短短3年的晚年生活,于2008年因肾衰竭病逝,享年64岁。
多年以来,与政府的对抗没能完全削减美国民众对他的敬仰,但是2001年他对911事件大加赞扬,则彻底激怒了美国民众。继政治上被驱逐之后,在心理上,费舍尔也被美国永远流放了。
同行总结费舍尔的一生,认为他是“棋盘上的天才,生活中的弱智”。1972年与斯帕斯基角逐国家冠军的比赛中,头两场他均落败,第三场他提出了将比赛场地更换到乒乓室,撤掉直播摄像机的要求,因为他觉得观众席上的记者和摄像机制造出的噪音导致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如果组委会不同意这两个要求他就退出比赛。虽然这个要求极其蛮不讲理,组委会还是同意了,具体原因未知,影片中处理成了斯帕斯基作出了妥协。
不仅如此,他生活中还经常怀疑政府(不光苏联政府,也包括美国政府)在窃听他,试图在他的咖啡中下药降低他的智力,当助理和律师安慰他的时候他还诘问他们是不是跟政府一伙的。这种迫害妄想症伴随了他一生,导致亲友都离他而去,所以这位智商和棋艺都冠绝天下的天才从15岁扬名全球之后就一直是孤家寡人。


为什么费舍尔会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成因是什么?在与斯帕斯基对决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在落后2分的情况下实现大比分赶超的?这是我观看《出棋制胜》的过程中想要找到的答案,爱德华兹维克逐一给了讲解,但影片的意义也仅停留在了“答野评人问”上,而对这三块内容的串连和安排,影片显得比较机械化,拼接感极其明显。
也就是说,影片把费舍尔性格的成因、棋艺的逐渐精进、击败斯帕斯基,这三块内容很生硬地安排在了前中后三段,前后没有呼应。儿时对费舍尔的性格造成根本性影响的母亲到了比赛的时候成为一句台词都没有的看客,而压根没有出现在费舍尔孩提时代的姐姐(现实中有,影片中没有展现)却在费舍尔寻求心理平静的过程中表现出重要作用,然而这个作用又没有重要到足以让费舍尔回归比赛的状态。
所以,从剧情逻辑和人物的心理联系上,影片的前中后三段是彼此割裂的。爱德华兹维克暴露出了类似于《血钻》、《最后的武士》那样的不足——虎头蛇尾,只不过这次尾巴露得更早一些。但是《出棋制胜》在可看性上又比不上前面两部,因为它的精彩只限于营造比赛时的紧张氛围,但老实说,不懂国际象棋规则的观众很难感受到这种紧张。


托比马奎尔的精彩表演也埋没于影片的暗淡无光之下。我对此君素来没有好感,但不得不承认他在本片中将费舍尔的神经质展现得相当到位。好的表演被影片质量拖累的现象屡见不鲜,今年和他同病相怜的是杰克吉伦哈尔,他主演的《铁拳》和参演的《绝命海拔》都是质量普通的片子。

总之,这是一部可看性一般的片子,但博比费舍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顺带再读一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能够了解旷世奇才大脑构成的冰山一角——真的只有一角,不能再多了,毕竟我们只是坐在中间的普通人。


tips:国际象棋基本规则
1、棋盘格局
国际象棋的棋盘由64个黑白相间的格子组成(在电脑的软件中还能设置成不同的颜色),黑白棋子各16个。

2、棋子分布
王:1个、后:1个、车:2个、象:2个、马:2:个、兵:8个。
3、走棋规则
兵(P):
只能向前直走(不能后退,这点和中国象棋类似),每次行棋只能走一格。但是,走第一步时,可以走一格或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走斜吃,即如果兵的前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从而占据该格位置。

马(N):
每行一步棋,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往外斜走一格;或者先斜走一格,最后再往外横走或竖走一格(即走 日 字,这点也和中国象棋类似)。可以越子行走,而没有 中国象棋 的 蹩马腿 的限制。

象(B):
只能斜走,格数不限,但是,不能越子行棋。开局时每方各有两个象,一个占白格,一个占黑格。和中国象棋相比,走法类似,只是没有不能过河的概念,全盘皆能走。

车(R):
横、竖均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不能斜走(和中国象棋类似)。除王车易位外不能越子。

后(Q):
横、直、斜都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但是,不能越子行棋。该棋也是棋力最强的棋子。

王(K):横、直、斜都可以走,但每次限走一步。不过,和中国象棋相比,王是不可以送吃的,即任何被敌方控制的格子,己方王都不能走进去。否则,算“送王”犯规。累计三次犯规就要判负。

吃棋子:
这和中国象棋的规则类似,凡是行棋能走到的地方,而这个格子上有对方的棋子,就能吃掉对方的棋子。
胜负:
以吃掉对方的最高统帅 王 为战胜对方。

 4 ) 转载


博比·费舍尔的时代

//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bobby-fischer-movie-review-by-kenneth-rogoff-2015-09/chinese
美国剑桥—好莱坞新大片《弃卒》(Pawn Sacrifice)讲述的是国际象棋天才“博比”罗伯特·詹姆斯·费舍尔(Robert James “Bobby” Fischer)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传奇般的早年岁月到1972年29岁与俄罗斯世界冠军鲍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asky)的历史名局尽在其中。影星托比·马奎尔(Toby Maguire)的表演足以以假乱真——对我们这些目睹费舍尔全盛期的人来说,马奎尔的表演可谓完美演绎。
影片讲述了一个已成为冷战期间俄美标志性事件的对局。影片也让我们怀疑,一个像费舍尔那样虽然麻烦重重但仍能在棋盘上化腐朽为神奇的充满创造力的天才,是否能够在当今无情的网络世界中生存。
当时的费舍尔当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那时的信息过滤机制和今天截然不同。当时的记者引领着舆论,而不是像今天那样在肤浅的互联网信息流中随波逐流。一个漂泊不定的布鲁克林的孩子在堪称苏联国技的项目上扳倒斯帕斯基,对于深谙此事件重要意义的记者来说,这是绝好的素材。这个对局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占据着全世界各主要报纸的头版,每一天,都有评论员对对局做出长达五小时的逐步分析。
当时,电视频道也寥寥无几。没有DVD播放机,也没有按次计费收看服务。但是,这绝非人们执着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场对局的唯一原因。超现实主义环境、绝妙的棋路和冷战背景让费舍尔成为那个夏天全世界最出名的人物之一。我不会自我幽默地说是棋局分析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尽管我是关键的第13局的公共转播评论员。
对美国冠军费舍尔来说,这场对局是他从以神童身份出道以来二十年追求头衔生涯的高潮。对一个超级巨星来说(他甚至经常出现在主要刊物的封面上),费舍尔的生活可谓穷困潦倒,如今,他终于坐在了价值250,000美元的对局边上。当然,这与1971年阿里和弗雷泽(Frazier)拳王争霸战双方都能保证获得的250万美元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费舍尔知道,在美国文化中,一切不产生大钱的运动项目都会被边缘化,因此他将这六位数的现金奖金视为国际象棋运动取得进展的终极标志。
对俄罗斯来说,这一对局并非事关金钱,而是事关心与智。长期以来,国际象棋是证明共产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完美战场。尽管如今大部分西方人都装作我们早就知道俄式共产主义迟早要失败,但当时绝非如此。当时最通用的经济学概论教科书,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的《经济学》,仍预测俄罗斯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平心而论,俄国人非常看重国际象棋,即使它并不会带来很多收入。从多种角度看,国际象棋是俄罗斯的国技。毫不奇怪,费舍尔追求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堂吉诃德式举动惊动了美国政策智囊亨利·基辛格,基辛格打电话给费舍尔,敦促他不要退出(他曾经威胁要退出)。
不管他在美国的地位如何,费舍尔绝对是最受俄罗斯人爱戴的美国人。普通俄罗斯人都可以欣赏和理解国际象棋的内在之美,而费舍尔的棋艺足以战胜俄国的宣传。在赢得冠军的征途中,费舍尔以前所未闻的6比0的比分横扫两位强大的对手,这在许多特级大师对局以和局告终的当时令人嗔目结舌。俄国棋迷因为费舍尔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兴奋不已,据说莫斯科电话线路因为他们纷纷打电话了解相关信息而陷入了瘫痪。电话打进去后好一会儿,你才能听到接线员接起电话,说“6比0”,然后挂掉。最终,就连斯帕斯基也沦为了费舍尔天赋异禀的最高祭品,在费舍尔以妙到颠毫的手笔赢得第六局的胜利时,他于观众一起为他鼓掌,电影中也描述了这一幕。费舍尔也许是国际象棋的终极天才,而斯帕斯基与他等量齐观。
导演爱德华·齐维克(Edward Zwick)并没有回避折磨费舍尔的恶魔。他不无道理地担心俄国人会无所不用其极地阻止他赢得冠军,但最终合理的顾虑转变为妄想症,而费舍尔也开始疏远亲朋好友。他成了反犹人士,尽管他自己正是犹太人。
你会怀疑,在当今的网络世界,费舍尔的妄想症和人格缺陷在他还远远没有成为世界冠军前就会毁了他。费舍尔成为冠军后便不再参加象棋比赛,他的精神病迅速恶化。尽管我们不能原谅费舍尔晚年的恶毒攻击和黑暗思想(他死于2008年),但意识到创造力和天才如此发达的人,一个通过棋局激励了无数人的人,若放在今天有可能早就结束了他的职业生涯,这着实令人悲伤。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弃卒》则回忆了一个费舍尔有可能建功立业的世界。

 5 ) 政治面前一切都是狗屁

这部电影政治意味明显,似乎,全片唯一的内涵就是恶心一下苏联。为了这种政治目的,什么都可以不顾了。本来,菲舍尔作为一个天才,其命运被政治力量玩弄,十分令人唏嘘,所以我猜,这片子应该是惺惺相惜,电影艺术家为其它行业的天才打抱不平。没想到,电影声称是真实事件,却利用的观众的信任,大肆歪曲事实,这种对真实事件的背离是没有任何艺术意义的,完全就是为了夹带私货,带节奏引导观众讨厌苏联。

苏联国际象棋界利用规则以及特级大师的数量优势搞人海战术,压制外国的新人,这个似乎是事实,跟苏联棋界不对付的前棋王卡斯帕罗夫经常骂苏联的棋协,各种黑料往出抖。如果这个电影想要追求公正,应该做的,是详细地揭露苏联人做的不对的地方,而不是歪曲人物形象,丑化真实人物。如果说真想了解丑闻,应该去网上搜一下卡斯帕罗夫的陈年旧事,看文字资料了解。电影只是提了一下,完全没有说清楚。

先说一个人是共产主义者,然后就让此人在电影里犯混,实现丑化。而这个人早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有感情的后代愿意出来维护名誉,这样子拍真实人物,简直是捏软柿子的典范,如果有导演愿意更加厚颜无耻,可以学习一下的。次要人物就不详细说了,先说男猪脚。

菲舍尔是个天才不假,但是碰到天才,就把人家说得神经兮兮的,也真是让人扶额。。。菲舍尔对斯帕斯基是非常尊敬的,在公开场合称赞过斯帕斯基的天才,后来美国制裁前南斯拉夫的时候,他根本不鸟美国的禁令,跑到贝尔格莱德(年纪大一些的,应该记得,我国的大使馆就在这个地方被美国人炸了)跟斯帕斯基对战。为了这场前棋王和前棋王的比赛,美国政府对菲舍尔事前大肆恐吓,事后(果然有契约精神)大肆迫害。就这样,也根本没有拦得住。

所以说,在冰岛的那场争霸赛上,斯帕斯基认输,站起来为菲舍尔的精彩招术鼓掌,这不但是真正的绅士风度,是流传许久的佳话,更是菲舍尔一生的辉煌。而电影里面,菲舍尔的表现我就不剧透了。我只想说,主演就是照着典型的神经病人的模样去表演的,十分欠抽。
当然,也许是导演非要逼他这么演的。

斯帕斯基,对,你猜对了,也被表现得神经兮兮的。斯帕斯基似乎是有一些人格缺陷,比如菲舍尔要求他到乒乓球室比赛,这在许多苏联人看来,纯粹就是美国人在玩弄对手,如果菲舍尔因此放弃比赛那纯粹是自作自受。然而斯帕斯基竟然同意了这么荒唐的一个要求!有些人分析,这件事情在心理上影响了斯帕斯基的发挥,最终导致输了比赛。输了比赛就输了呗,更加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居然从此一蹶不振了,在对抗卡尔波夫失利之后,苏联棋界进入卡尔波夫时代,斯帕斯基长期自暴自弃,无法保持水准,输给二流棋手是家常便饭,只是偶尔灵光一闪下出妙手,提醒对手自己也是前棋王。

这个电影最真实的是,美国总统和国务卿对菲舍尔的关注,美国媒体对于这场胜利的政治化的渲染,以及苏联对于棋王争霸赛的关注。长期以来,包括菲舍尔隐退之后,苏联是绝对称霸世界棋坛的,菲舍尔在当时被美国人奉为民族英雄,知名度极高,这个布鲁克林草根出身的小子,成了纽约的骄傲。

当然,时过境迁,美国人需要杀鸡儆猴的时候,在美国department of state的老爷眼里,菲舍尔算个屁。如果菲舍尔愿意打电话给他的老朋友基辛格博士,老朋友会不会装作根本就不认识的样子呢。。。

顺便一说,斯帕斯基的败北在苏联尽人皆知,斯帕斯基遭受了巨大的压力,不能说是民族败类吧,那也绝对是民族废物,他老婆把他踹了,据说这跟他长期的低迷有很大关系。

另外一个忠于事实的是,菲舍尔是极端反政府的,尽管他非常尊重他的苏联共产党员对手,但是极端反共反苏,尽管他自己就是犹太人,但是极端反对华尔街的犹太商人,他的公开言论表明他基本上是个阴谋论者。

至于说他长期被当作共产主义嫌疑犯,被米国官方安排特工监视,我也不清楚到底是真的假的,因为想要确定,必须要用英文搜索引擎输入一些敏感的关键词,我并不是很信任Google和bing真的不作恶。

一些比较专业的事情最后说。

菲舍尔对斯帕斯基是非常看重的,他在海滩上碰到斯帕斯基,完全不认识,还骂人家是苏联派出来的探子,纯粹是编导胡说八道夹带私货了。斯帕斯基最有名的一个地方,就是中局十分强大,开局则差劲。当然差劲是跟顶尖高手比。人家棋王也不是徒有虚名,在巅峰时期,就算是开局不利,中局也能从顶尖的对手那里赢回优势。菲舍尔作为人类有史以来最顶级的棋手之一,技术则非常全面,所以他在冰岛的棋王争霸赛之前,针对斯帕斯基的特点,准备了一个神秘开局当作礼物。斯帕斯基心理素质可能确实不太行,尽管在这种大赛,针对对手的特点研发秘密武器也是意料之中,但是斯帕斯基据说还是有点慌,苏联的智囊团事先也没有准备这种变化。菲舍尔的秘密武器在日后被大量研究,被发现并不完善,但在冰岛还是起到了作用。菲舍尔作为顶尖的天才,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冰岛争霸赛上不仅开局极有创新,中局也一样。斯帕斯基在输掉一句之后给对手鼓掌,可以说,这位曾经的最强中局,输得也是没脾气。

在明明已经丧失优势极难取胜,或局面十分不清楚的时候拒绝和棋,一直耗着对手瞎折腾,其实是很没修养的。菲舍尔在冰岛争霸赛之前对阵斯帕斯基,据资料显示,是三负三和。电影对于菲舍尔争胜不和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6 ) 象棋盘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不会下国际象棋,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棋局本身蕴藏的力量。无论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棋盘上空,都有种透明的、流动的杀韵。棋的世界是江湖武林,也是某种数学和哲学的综合。这是个玄妙的世界,仅是围观,便可蹭着些剑宗与气宗的边儿。围近了,小心被气流的锐角蹭着。每次看到关于棋的故事,忍不住像拆包一样,一探棋子和棋手的世界。
  取材于上世纪真实的棋史。上世纪美苏争霸时期,另一场较量也在进行。在国际象棋界,头几把交椅一直被苏联把控着。老沙俄的数学、哲学智慧,似乎一直在棋盘上嘲笑着新贵美国佬的智商。而美国最年轻的棋王,鲍勃·费舍横空出世,他极端聪明、神经质,不按常理出棋的攻防连挑全球高手。他一直把世界棋王、苏联大师鲍里斯当作最高敌人,而内心深处,他也对美国舆论最流行的邪恶苏联论、恐怖克格勃等故事深信不疑,充满了心理仇视般要与对方决个高低。
  1972年,冰岛雷克雅未克,一场轰动世界的决战在此进行。12局,全程直播,全球棋迷跟着两个大师的落子亦步亦趋,解招读局,忽笑忽叹。而当鲍勃最终跋涉过黑夜实现心中夙愿,却发现自己倒在胜利的黎明。
  本片有点像一首关于人和时代的挽歌。关于人,是让人唏嘘的。天才的幻灭,总有相似的路——极端的敏感、多思,棋局过于专注带来的生活缭乱。美国人鲍勃始终像古龙笔下的蝙蝠公子,招数、行为、思维诡谲,不具备常人的逻辑。但鬼才始终不是大师,不能像楚留香坦然潇洒。当他越来越多挤压自己作为常人的部分,天才的部分越尖锐,普通人生的松软也终于彻底失去。
  影片刻画最精彩的,是最后决战的12盘棋。气氛刻画足够精湛,滴水可闻,鼻息可闻,胶片机的哒哒声可闻……细碎的声音表达着刺激神经的高度静谧。这种静,像一面压力巨大的深湖,压迫在棋手的大脑、耳膜上,如剑尖嗡鸣。决定胜负走向的第六局,世界棋坛依然将之定义为迄今最迷人的搏杀。一役毕一生,大师们精彩的存在,就在棋盘上,而不在生活里。
  而一个棋手再锋利,也始终无法超脱出普世认知。两个大师级棋手,他们在下棋,也被别人下。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时空,被时局,被舆情民意的需要需要着,被自己想象的世界降伏着,一切照旧是操控与被操控的世界。美国总统、国务卿都在关注的棋盘较量,早已经超出了棋子本身的负担。“代表美国”出战,鲍勃按照冷战时的美式舆论认知苏联和苏联人的棋,不停地幻想周围都是克格勃的监听、阴谋。而在世纪大战之后,鲍勃的精神世界逐渐涣散。他转而认为美国政府在操控、监视他的生活,不再出战,消失在茫茫人海。最终,还因流浪罪被捕入狱……
  这是一场美国天才对弈苏联大师的智慧战争。曲终人散的最后,一代奇才的结局不但令人唏嘘,其颠来倒去的人生观、世界观,从相信美国到唾弃美国,写满人生无论如何挣扎都注定的不自由。这种精神上的无法自由,不管在任何一种体制下,不管思维如何高度发达,依然呈现为人类永恒的悲情桎梏。它不因为智慧,不因为情感有丝毫怜悯,贵为大师,依然有他无法逃离的玻璃顶。
  影片一直在刻画天才的诡谲,对周遭事物的极度敏感,对身边一切的怀疑症、否定论。据说国际象棋下到第40步棋之后的每一步运算,都像一台超级计算机,需要CPU熊熊燃烧。我揣测,这样对人类智慧、一颗大脑的高速提取,是不是刺激到传说中休眠的80%,引发一系列不能辨别的生物链变?智商与情商之间,天才代表人类塔尖衍生的困惑,孤独寂寞。
  与其他好莱坞片总是试图描述的智慧英雄、怪咖不同,影片自始至终没有表现主角任何招人喜欢或者值得同情的部分,它只负责展示,不动情。比如鲍勃对出赛金钱的算计、在意,对所有助手、教练陪练没有任何情感的认知。可以说,影片对“情感”的部分表现得非常淡漠,就像当年的天才本人一样,将一切抑制在大脑皮层的深端。

 短评

话说,那个年代没有发明耳塞么??不过找蜘蛛侠演一个对任何细微声音都异常敏感的角色,真的太对了,哈哈,托比马奎尔巨大的眼球表面,像雷达一样扫描着周围的空间,我就知道他的角色又犯神经了。但导演,你想表达什么呢,本该载入史册的比赛,你却导出来的像,在一堆各种吹毛求疵的要求后,我犯完神经,轮到你犯神经,然后,就赢了?冷战背景下本该精彩无比的对局,是不是太普通了,视野是不是太狭窄了?纵然片名起的意境深远《弃卒》(Pawn Sacrifice),好像和棋局计谋有关一样,电影却拍的让棋盘成了无聊的陪衬,哎~可惜了这么好的故事~

7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平平无奇天才电影

8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一个传记片,却能把Fischer拍得和从Tim Rice的Chess走出来的一样真的是很有问题。

9分钟前
  • \t^h/
  • 还行

过度的强调了天才的“负面”,这个电影和《后翼弃兵》对比起来看,就可以直接看出拍的差在哪里,对于人物的描绘是不确定的,这样是神经质更神经质,而其它的部分无法确定,对于环境的烘托又表达的简单,对于比赛场面以及国际象棋的专业体现非常的缺乏感悟。你看《后翼弃兵》拍得多明白,小女孩望着天花板的象棋,一路演到去参加同学的party,大家讨论男友时,她偷偷离开了,那一晚在床上,倒立的棋子重新显现,国际象棋就是她的性。

12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天才的精神世界怎么都在备受煎熬

16分钟前
  • #烧光光#
  • 还行

勉强及格。这片子始终处于矛盾中:马奎尔从小就是具超人属性的国际象棋天才,同时又有令人嫌恶的被迫害妄想症的精神病表征;70年代他以一己之力对抗着苏联棋手,可他本人又是美国国内冷战宣传的受害者……这片子令人惊叹又叫人鄙夷,刚主旋律煽情完又演示冷战的疯狂,加上兹威克像拉肚子一样顺畅但又没重点的节奏处理,看得人不知道这片子在干嘛。其实在剧本层面,本片是个喜剧,美苏两名顶尖棋手,都有对窃听器的执着,他们两体一面都是时代的眼泪,马奎尔要去地下室比赛,苏联人就要给椅子照X光,片尾的国际象棋决战简直有周星驰《破坏王》的趣味,“我看着这一代最出色的头脑毁于疯狂”,一种带着毁灭性的喜剧。马奎尔的表演动静皆宜,破处那段霸气十足。这个剧本要做成豆瓣用户认账的状态也很容易:连篇累牍的演示马奎尔受迫害的妄想场景就行了

1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很久没有这么有趣的角色和这么有趣的电影了

20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太正常了所以觉得缺点什么。然后意识到Tobey Maguire都40岁了。。

21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一直觉得托比的演技被低估了

23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又一位困在自己大脑之中的天才。配角群戏好,Tobey有点过但比起基友小李还是高出不止一点,第六局结束直到结尾情绪收得非常到位。到底导演渣没办法啊,这么有趣的题材几乎全被乱七八糟的节奏给毁了(剧本也不怎么行),除了结尾救回来一点。要真是芬奇拍该多好…

24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导演的功力不够就导致男主看起来只是个被害妄想症患者。

28分钟前
  • 个别人
  • 还行

蜘蛛侠演得很棒,剧情到最后Hold 不住了。直接用记录形式带过。大师的疯狂也是能传染的。

33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推荐

1Maguire算是重出了 2Sarsgaad变帅了 3越聪明的人越绝望知道人生没选项

38分钟前
  • RITA
  • 推荐

从此对托比马奎尔路人转粉!演的太好了吧~影片的节奏把握得很好,让我跟着着急跟着惊喜。你总以为有很多选择,其实正确的路却只有一条,走着走着,就走到了尽头。这算不算是对随后的AI战胜人类的预言呢?很有意思。天才与疯子永远是一线之隔,真疯假疯就不知道了~

41分钟前
  • 点击即刻爆炸
  • 力荐

令人厌恶的天才。

42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为什么这些不世出的天才总有着各种各样的反社会人格?男主实在太讨厌了,国际象棋的魅力更是丝毫未见。 拍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的爱德华·兹威克果然是史上最水奥斯卡导演~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such a pity...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其实托比·马奎尔 比小李子更知道如何收放地演戏。节奏把握有点失控,虽然整体故事依旧十分精彩。

54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天才的某一方面才能过于突出,远超常人,随之而来的是深受另一方面的巨大缺陷的折磨

57分钟前
  • zhang 2nd
  • 还行

世界不需要这样的天才

58分钟前
  • The 星星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