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

邵氏电影中国香港1994

主演:吴奇隆,杨采妮,徐锦江,吴家丽,刘洵,孙兴,何润东,侯炳莹,刘瑞琪

导演:徐克

播放地址

 剧照

梁祝 剧照 NO.1梁祝 剧照 NO.2梁祝 剧照 NO.3梁祝 剧照 NO.4梁祝 剧照 NO.5梁祝 剧照 NO.6梁祝 剧照 NO.13梁祝 剧照 NO.14梁祝 剧照 NO.15梁祝 剧照 NO.16梁祝 剧照 NO.17梁祝 剧照 NO.18梁祝 剧照 NO.19梁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17:12

详细剧情

公元337年的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三品官家祝氏为了巩固朝中地位攀附权贵,将独生女儿祝英台(杨采妮)许配马氏太守,因为担心无心向学的女儿失礼于人,遂叫她女扮男装来到书院好好进补,因书院均是男儿,祝氏夫人(吴家丽)拜托院长夫人对爱女特别关照。   在书院,祝英台结识出身贫寒但苦心向学的梁山伯,因情义相投,两人相交甚笃,日日相对中,祝英台的女儿身被梁山伯识破,两人相爱。自此梁山伯更加发奋读书,期望取得功名后将祝英台迎娶进门,然而门第的隔膜终难消除。

 长篇影评

 1 ) 若非遇见你


【写来交作业的……】

                                                         
    1994年徐克导演的《梁祝》被称为经典,当时44岁的徐克正是意气风发,处于事业的高峰时期,拍摄《梁祝》之前已有《新蜀山剑侠》、《笑傲江湖》、《黄飞鸿》系列、《青蛇》这样的经典作品。既然翻拍经典,徐克深知其中难度,并且“徐老怪”拍片子从来避免循规蹈矩,自然要创新、要摒弃一些东西,于是这部《梁祝》只保留主体框架,其余则大刀阔斧的修改。没有了十八相送,修改了本来的坟上化蝶,这样的大删改是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
    24岁的吴奇隆,20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杨采妮有种很调皮的男孩子气,在本片中男装的造型,大咧咧的形体动作,恰恰在这其中又露出女孩子可爱的本性来。而吴奇隆的书生形象也颠覆了他在我心中的偶像歌手形象。

    这部电影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它的细节。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上屋檐远眺。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在嬉闹之中,总能见证二人情意渐深,这要归功于徐克将人物间的情绪交汇刻画得万分细腻动人,而徐克的对经典故事的解构与戏谑的手法也甚为高超。

    “发自心肝脾肺肾,我明白了。”
    夕阳下,英台被罚,举琴啜泣,山伯一袭白衣,端坐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回到住处,英台浸在水中,仍在回想,哪知痴心早付。

    “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起来,我只是站在门外看着他们。”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就算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二人在山洞里缠绵,也安排了因见到观音像而反复用树枝遮挡这样的情节,让人不禁嘴角上扬,但心里却仍有悲伤。人人都知道梁祝的美好,人人也都知道梁祝的悲凉,于是看到欢快的情节温馨的镜头,也会联想起美好的时光很短暂,悲从中来。

    “爹是要把我许配给人,但我绝不会过门,你要记住,一定要来我家提亲,否则我会恨你一辈子。”
    与山伯分别之前说明真相,英台的声音仿佛没有波澜,眼神平和却坚定,字字都刻进了梁山伯的心。山伯以县令身份来提亲却也已经晚了时,两人在小亭子里说话,叫英台去试礼服,英台只是凝视着山伯说着“我不去!”这样的眼神让人心动却也心伤。

    “你不是也说过,对与不对应该有选择吗?”
    在与山伯的相处中,英台渐渐成长,再不是那个没心没肺的祝家大小姐,变成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坚强女子,学会像山伯那样按照自己的真心做选择,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不顾一切。

    “不管多辛苦,我都要挺住,我还没见到英台,我一定要见到英台。”
    幽室中的英台欣喜的展开山伯的信,却满眼是鲜血。一声“山伯”,琴弦断,君长逝。影片至此,徐克将这个故事彻底悲剧化,完全一改前半部分嬉笑怒骂的影片风格,而是转而重点着墨在那淌血的爱情。徐克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同时展示两人的最终死别,悲伤的效果更为浓重。

    “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祝家老爷一心要与其他大家族比地位比势力,不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祝老爷最向往“满面红光”,脸上涂满又绿又厚“回春膏”,却弄的不敢怒不敢笑,男人涂胭脂白粉看似是一个有趣的笑料,其实别有一番讽刺意味,本来让人美的胭脂掩盖了人的本来面目,脂粉越厚,面皮越厚,人也越来越不像人了。
最后英台哭坟,伴着那首《梁祝》,用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山伯降雨洗尽她脸上的脂粉,还她原先素净本真的面目——这才是山伯爱的、最真的英台。风为英台披上红嫁衣,英台飘然随爱人离去。生不能相守,便是死也要在一起。

    后半部分的悲怆凝重,更显两人昔日情的珍贵、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凉。
    影片最后,纸上的两只蝴蝶幻化成真正的蝴蝶从若虚的手中飞出,在黄昏的天空双双飞舞,这种奇幻的成分更显浪漫美感,让人难忘。
    在这个翻拍经典却服装发饰乱搞的时代,重温经典梁祝。徐克的早期作品,沿袭一贯的古装拍摄风格,那么飘逸瑰丽的画面,黄霑雷颂德的配乐,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一切都恰到好处。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世上能有多少男女能爱到真正全心付出、不顾一切,哪怕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若非遇见你,我不会懂得爱;若非遇见你,我的生命只是空白。

 2 ) 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

“你不写?你以为愤怒就会改变跟英台的命运吗,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面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我们这个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祝夫人。 “够了,你不是在说我们,你这是在自怨自艾”梁山伯。 昨天整理硬盘的时候,偶然看到了吴奇隆版的《梁祝》,想起小时候看它,晚上睡觉在黑暗中掉眼泪,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种感觉,于是打开来拖了一下,正是楼台相会的那一段,杨采尼演的祝英台穿着宽大的衣袍,长长的头发垂下,在梁山伯面前微微笑着低下头。我马上冲动地决定重温这一部电影,结果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开始泪如泉涌,直至结尾了还不能停止。 其实我这个人,本来对于言情类的东西有超强免疫。我会觉得琼瑶很搞笑,韩剧很罗嗦,哥哥爱妹妹很无聊,富家公子爱灰姑娘很假。连看传世经典《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也找不到感觉。 能够毒害我的言情剧大概就只有两部,一个是泰坦尼克,之前说了很多次,另一部就是《梁祝》。小时候看完这两部的片子的反应,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听课非常恍惚,脑海里时刻萦绕着里面的调子,对白和表情一次次回放,会忽然对着老师泪眼朦胧。 觉得这样一部怀旧的古装片,谈不上深刻,也没得过什么国际大奖,连演员都是青春偶像派的,可是比起最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大片,显得是那么简单而真诚。喜欢吴奇隆憨厚的样子,意气风发,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也喜欢杨采尼一点也不性感的,有点像清秀男孩子的少女的美。 我对于古典中国有一些理想化的想象,在没有工业污染和人口压力时代,山水更灵秀,充满了东方大地天人合一的神韵,青山绿水间有先哲的痕迹,有诗词和古画的意境,有乌发披肩轻吟浅笑的女子和白马轻裘的少年。 这种想象是如此亲切,胜过所有西方的美景。 《梁祝》里的场景更加刺激了我的想象:幽静的书院,苍翠的竹林,白衣的少年书生,溪水边的僧人,古琴的回响,他们秉烛夜读的古籍。 其实哭泣,并不是因为伤心,而是羡慕。关于儿女痴情,男女关系,古往今来有多少讨论,但是梁祝的故事不需要这种讨论。我一直认为,有默契的关系,命中注定的知己,是根本不需要追求,表白,权衡这样的过程的,完美的感情就是两情相悦,一拍即合,所有的情话都是废话。 半载同窗,形影相随,心心相印。片子里梁山伯一直担心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其实他早已喜欢了祝英台,她是男是女已经不重要了。在这个表白和仪式泛滥的年代,他们之间那种脉脉不得语的眼神纠缠,欲说还休之间的心神荡漾,比什么都深邃诱人,绝对年轻而绝对清澈的眸子,流转着悠悠千年来最美的情欲。 其实心有灵犀的两个人之间,所有的感情不仅仅是爱情了,还有友情,亲情,同道之谊,惺惺相惜之情。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可能有落单的。我羡慕这种极端的感情,如此坚定,如此确信的生死相随。 人不轻狂枉少年,也有诗言:此花堪折均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一点也不觉得发生在梁祝身上的是悲剧,他们在势力黑暗的年代里,得到了人生最好的东西,在最好的年纪,化蝶绝尘而去。追求中庸柔和的中国人不像日本人那样崇拜自杀,所以传说不会让渴望生活朝气蓬勃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自杀,只会让善良地让他们化作自由的生灵。 这些古代的故事,不管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会知音,尽管形式各异,但本质上一脉相承,都是关于精神上的合二为一,共生共灭。 完美的情人都在故事传说里去了彼岸,剩下我们这些充满瑕疵的平庸男女,在凡尘中争争吵吵,哭哭笑笑。 最打动我的几个片段: 桃花灿烂的院子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英台探出天窗趴在屋顶上吹着风,想着快乐的心事,不知道命运的转折和判决就在不远处;上学去的马车离开深宅大院驶向郊外,英台探出头来看,好像一个无限清新广阔的世界在向她敞开。 英台替山伯罚站,山伯在一边弹琴给她听,懵懂少年忽然开窍,琴音变得格外不同,声声入扣,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赶考离开书院的时候,从竹林上的小道经过,英台急切地要把那首心曲弹给他听,他一次次驻足,她弹得结结巴巴,有心无力,然后失态地大哭。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 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跑出来干什么! 楼台相会,她的笑容明媚,安详,坚定,好像即将来到的大婚和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好像什么也伤害不了他们的感情。 之后的我就不用强调了… 無言到面前 與君分杯水 清中有濃意 流出心底醉 不論冤或緣 莫說蝴蝶夢 還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3 ) 爱是这个年代最深刻的绝望和救赎

礼拜五的时候不知怎的搜到了豆瓣的一篇《梁祝》的影评——让我泪如泉涌的梁祝,写得非常动人,让人忍不住搜来电影看,一看就爱极,这几天把这个94年的老电影看了一遍又一遍,辗转反侧,忍不住自己也要写一点东西。

关于爱情的电影,在这个年代可谓泛滥成灾,但是能真正把情欲表现出来的电影却很少,大都是三言两语间男男女女莫名其妙就爱上了,然后没几步就滚起了床单,这样粗制滥造的快餐爱情,只会让人觉得他们的感情廉价。真正懂得情欲的导演不用靠任何裸露的镜头,就能让人看过之后永志不忘、一想起来就耳根发烫。

像《洛丽塔》中躺在草地上的少女,纤薄的湿衣紧贴着她的身子:

像《情人》中女孩在中国男人车窗上留下的那一吻:

然而这些西方式的爱情固然热烈动人,却多少不太符合我这种东方文艺青年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它们总是显得粗鲁聒噪了。而徐克导演的《梁祝》,在泼墨山水画中,演绎出了真正的东方式的爱情,含蓄、细腻,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百转千回、隽永绵长,这就是我梦中所能见到的爱情。

故事发生在东晋,关于时代背景,电影中梁山伯在书院的僧人好友有一段简洁描述:

汉人枉称有几千年文化,总是希望感化蛮夷外族。结果现在北方被胡人霸占了,汉人被迫南渡过江。先过江的就霸着大官来做,排挤迟来的人。仕族要互相拉拢,所以婚嫁讲究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有躲起来,我是站在门外观看他们而已。

那是华夏文明偏安江左、第一次衰微到面临生死存亡危机的年代,社会风气黑暗,世家大族靠着婚姻互相拉拢,排挤寒门庶族,把持统治地位,凭借长江天险醉生梦死。男人们服食着五石散,跟女人一样化着精致妆容,空谈玄理,对于实际的军国大事却不屑一顾。电影开场时,祝英台的父亲便只算计着把英台嫁到太守马家攀亲来巩固家族地位,只是因为小英台活脱脱一个女汉子,生怕她嫁不出去的父母才想把她丢到书院去学习几年。其实今时今日很多的父母对女孩的期盼又何尝不是如此,《泰坦尼克号》里Rose的母亲把她送去读大学就是指望她在大学里钓个金龟婿挽救没落的家族。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从未品尝过爱情的人来说,爱情并不是他们的必需品,钱和权势才是。

然而这个世界上总有些地方是人间的肮脏还没沾惹到的,总有些人还有着纯洁的赤子之心。

特别喜欢杨采妮演的祝英台,并不是通常演绎的祝英台那样娇柔,反而浓眉大眼得像个男孩子,走路生风、英姿飒爽,对于自己父亲的所作所为不以为然,这样有个性的女孩,才会是那个为了爱情对抗全世界、决然牺牲一切的祝英台,而吴奇隆演的梁山伯,憨厚可爱,外柔内刚,温和得像个女生,内底里却是和英台一样的刚直。绝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什么宿命,唯独在情之一字上,我相信缘分天定。梁祝骨子里是一样的人,所以爱情的产生于他们而言就是一种天性、一种本能。正在梁山伯因为弹琴没有神韵而被老师讥笑不知情为何物时,祝英台从高高的山道上走过,他们遥遥对视,微微一笑,所谓目成心许,所谓一见钟情,这便是宿命。

而徐克也为这一对璧人大方地铺设了一个天堂,在我想象桃花源该长成什么样的时候,小英台就已经离开家步入了真正的世外桃源,山林掩映的书院,落英缤纷的琴台,羽扇纶巾、仙风道骨的长须老师一会儿讲解着诗经,一会儿又嗔怒于不解风情的学生,白衣飘飘、青春帅气的少年书生们则读着古籍、弹着瑶琴,还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适合初恋呢?

看电影的时候除了眼帘中的苍松翠柏、清泉流水,耳朵里环绕的悠扬琴声,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便是徐克对东方式爱情那种欲迎还拒、心照不宣的小儿女态的精致呈现:

英台睡觉的时候悄悄回头看山伯读书,眼里带着光,含笑入睡。

两个人夜晚一起在文库读书时,背对而坐,却忍不住互相回眸看对方,烛光映照下,看到对方也在看自己时,甜甜地笑。

英台为山伯罚站时,委屈地忍不住哭泣,山伯在一旁给她弹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老师口中的“情”为何物,琴音饱含深情,英台听得发痴,又悲又喜,忘记了身体的劳苦。

山伯生病时英台给他熬药,捧着药罐时两个人都怕对方烫着,于是你接我、我接你,都烫得捂耳朵。

中秋佳节时,山伯给英台化妆,从恨屋及乌的厌恶(英台痛恨她爹化妆)到柔情万种的心动(心上人给自己小心翼翼地拍腮红、画眉、涂口红,任哪一个女生都要沦陷),这一场妆,让英台彻底表露了对山伯的心意:“你一定要回来找我。”

还有谈过恋爱的人都懂的情侣间可爱的小吵小闹:

英台和山伯约定谁碰翻他们之间的水杯就要被打一拳,然后英台和山伯比较了一下拳头大小,强词夺理说山伯一拳等于她三拳,所以山伯不打都欠英台两拳……

英台听到山伯参加科举就要离开书院,以后再见面就难了时,突然发脾气,忍不住拿树枝打山伯:“科举!科举!就知道科举……”

终于到了十八相送,山上,两人都假装无事,强作欢颜,又抵制不住要缠绵的诱惑,于是很紧张,很焦虑,动作很神经质。大雨,躲入洞中,他忍受不了这样亲密的距离,跑到大雨中淋着,试图恢复理智,她跑出来,一言不发地望着他,他紧张地大吼:“你跟来干什么?快进去啊!”终于拉着她跑回山洞,于是无可奈何地理性崩溃:“乱就乱吧。”早就深种的感情终于爆发,让人脸红心跳。特别可爱的是他们亲热时忽然回头瞧见山洞外一尊洁白的观世音菩萨雕塑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们,于是害羞地找来树枝堵在洞口遮挡菩萨的视线,可是不久树枝又倒下了……其实佛渡有缘人,这样纯洁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无愧于天地,观世音菩萨也只会微笑着祝福吧~最后离别时,浓绿的树林背景下,已经折腾得把白色衣衫染上满身污泥的他们深情对视:

烂漫的少年时代在这一刻结束了。

后面的事情让人不敢看第二遍,有情人被硬生生拆开,山伯被祝家打得重伤,被祝母逼迫写离别信,写着写着一口血吐在纸上,终于暴病而亡,而英台瞬间憔悴、眼泪流光了接着流出血来,让最铁石心肠的人也瞬间泪崩……

祝母在去劝梁山伯的时候说:“你和英台相处不过半载,感情不会太深,很容易放下的。”

其实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多少,和认识多久根本没关系,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祝母又说:“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是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祝母当年就曾和英台一样女扮男装去读书,山伯的僧人朋友彼时是书院的一个学生,和祝母也曾有过一段缘,甚至可以说祝母和僧人就是上一世的山伯和英台,可他们一个最终选择嫁入豪门,一个逃避现实出家为僧。祝母这段话说得这么凶狠,与其是在说山伯和英台,不如是在说给她自己听,为自己当年放弃爱情、投降于世俗寻找借口。

徐克对这场爱情悲剧的认识显然要深刻得多,通常被视为直接凶手的马文才在这部《梁祝》里根本连个脸都没有露,相反他花了很大的篇幅阐述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风气以及英台父母的所作所为。两汉之际,中原王朝开疆拓土、建功立业、威震四夷带来的自信和朝气,于是彼时有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隋唐之后科举发达,文化繁盛,书中自有颜如玉,山伯这样的人才豪门反而要抢着巴结,元稹便轻易娶了宰相的女儿。可是梁祝所身处的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却容不得这样跨越门第的爱情。越是脓包的朝代和国家,狗屁规矩就越多。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同样是东晋时期的另一场毁于门阀政治的爱情:

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余事,唯忆与郗家离婚。”

王子敬,就是王献之,字子敬,是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和郗昙的女儿郗道茂青梅竹马,很早与她结了婚,但是因为王献之本人才华横溢、英俊潇洒,于是惹来了新安公主的觊觎,一定要嫁给有妇之夫的王献之,哪怕王献之狠心烧烂了自己的腿也不肯罢休,皇帝只好下令让王献之休了郗道茂改娶新安公主。离开了郗道茂之后,王献之一直郁郁寡欢,四十多岁就死了,弥留之际,道士来他家作法事,问他:“生平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事么?”他回答道:“想不起来别的什么,只记得和郗家离婚。”

分别之后他曾写信到郗家,这封信无头无尾无落款,被人称作《奉对贴》:

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额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匹,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即使和你面对面这么多年,在一起的时候却还是整天都那么高兴。和你额头碰着额头,什么话也不说的日子永远也不嫌长。正想和你像当年一样白头到老,没想到我们居然就这样生生分开了!我真的好难过,什么时候才可以再见你一面啊?我连抬头低头这么一会儿都难受,都想哭,都想见到你,也许只有我死的时候才能停止对你的思念吧!(感谢知乎 @鸿澈 让我对这段故事印象深刻)

与王献之相比,梁祝反而是幸运的,因为他们不仅是现实,更化成了传说,可以在传说里摆脱一切束缚、超脱死亡,化作自由的蝴蝶双宿双飞,这是中国的文化和最广大的善良人民对他们的怜悯、同情,不忍心让他们就此灰飞烟灭,于是给他们这对苦命地年轻人一个自由的解脱。片子里祝母一直对英台念叨着“没有选择”,可是只要我们肯,永远都有选择,嘴上说没有选择,只是因为软弱到不能付出做选择的代价。英台对山伯最初产生爱意,便是山伯那一句:“有时候,应该做、不应该做两者,总得有个选择嘛!”

我爱中国的地方也就在于此,它永远都给人选择。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民妇孟姜女能把秦始皇的万里长城哭倒;只有在这里,一个普通的农夫牛郎能对抗神祇的旨意,和心爱的人鹊桥相会;只有在这里,一对苦命的情侣能跨越千年,在人民的记忆中化蝶永生。

其实英台在没有遇到山伯之前也一样快乐,假如她从未遇见过山伯,按部就班嫁入马家,也不见得就会过得多么不好,顶多就是日子无聊点,因为一场意外爱上山伯之后却酿成了悲剧,从祝母的角度,又或者从知道结局的我们的角度来说,可能梁祝相忘于江湖反而是对两个人都好的事。然而他们毕竟相爱了,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情,我们也能活着,可是得到了再失去,我们就也活不了了。

又哪怕以今时今日的社会风气看,英台和山伯也是典型的白富美和凤凰男的结合,放在哪个网络论坛上都是要被劝分的,就算他们真如愿结婚了,不同的家庭背景、亲戚关系等等世俗的方方面面也会折磨他们的婚姻……今时今日有多少人以给别人自以为是的幸福而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呢?又有多少披荆斩棘修成正果、被世人艳羡的璧人在婚后洋相百出呢?所以我甚至很羡慕英台和山伯,能在最好的年纪收获最热烈的爱情,然后在一切走下坡路之前化蝶绝尘而去,摆脱了一切被柴米油盐庸俗化的可能,永远留给世人最美、最酷的一面。

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4 ) 浅析徐克之《梁祝》的色彩艺术

《梁祝》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所以在拍此类型片的时候,若如果想要在故事方面进行超脱已经难于上青天了,所以徐克在拍摄此片时,巧辟蹊径,从色彩搭配上给了这部作品很大的提升空间,并成为一部佳作。
《梁祝》是徐克1994年的作品,由当时两位红星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这部片中,徐克充分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绝技,将一个传送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怆气氛,也尊崇了原版,称得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
徐克这版的《梁祝》与其他版本的《梁祝》从风格上来看,又有很大的不同。较早之前李翰祥版本的《梁祝》很大程度上偏向的是传统叙事,以黄梅调为主要叙事手段,而没有考虑用太多的色彩对比来渲染故事的悲剧情绪。
徐克这一版的《梁祝》从结构上来看,大致是可以分为两个段落的。一大段是从开始到影片的七十分钟处,另一大段是从七十分钟处直到结尾。前边一段的色调以暖黄色为主,渲染一种向上的、乐观、融洽的氛围,而这一段也正是在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认识到相爱的经过。到了故事的后半段,也就是第二个段落,色调斗转为青蓝色,偏向冷峻,恰好也映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徐克大胆使用这两种对比色彩,无疑是给这个传统故事注入了活力与悲怆意识,而且通过两种色调的反差,也正好是对故事的喜悲欢怨的一种对比。
其实如果细分徐克版《梁祝》的色彩板块的话,可以看出在说讲故事时,色彩变化是有微妙变化的,正是这样的色彩斑驳,才让这部影片变得多姿多彩。
在影片伊始,祝英台被困锁在家,独自在房顶上玩耍,其实可以看得出占据主要画幅的是暗黑的门墙和青白的天空。这样的色调主要是为渲染祝英台的家庭悲剧,并且也不自觉的向观众们透露了这段故事的本身开端便是一部悲剧。转而到了祝英台求学,色调开始逐渐转换。梁山伯在森林里学琴,祝英台在山腰看到梁山伯,尽管拍摄地点是在竹林苍翠的深山,但是透过的阳光让色调开始转暖,直到两人再书库相识,才让整部片子进入温情,而正是这一段,也是全片最令人捧腹的地方。
故事情绪的转化发生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这一段,尽管两人在山洞中激情相拥,但外面大雨倾盆,暗黑与偏冷色调占据了所有,也恰如其分的暗示着故事悲剧发展的朝向。之后从拆散梁祝、梁山伯吐血身亡再到祝英台哭嫁,色彩上面是越发清冷,即使祝英台身披嫁衣,也是一种令人发寒的红。这样子的色彩层层递深,更诠释了故事的悲剧之浓。在此,更应该感谢一下这部影片的美术指导张叔平先生,哭嫁时的祝英台被化妆成浓妆,面色青白,使悲剧的故事更加冷峻。
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有几段对同性恋情愫的描绘,比如从何润东饰演的亭望春对梁山伯的一种情愫,到梁山伯起初看祝英台的一种眼神,其实都是一种同性恋情结,只不过都被徐克用青蓝色调进行了冷处理,也使得画境显得清冷沉静,缺乏真正的激情。
《梁祝》过后的一年,徐克有拍摄了一部《花月佳期》,同样是由吴奇隆和杨采妮主演,在色彩对比使用上,与之前所差无两,但却更显技艺纯熟。事实上,早在八十年代徐克拍摄的《上海之夜》里面就已经有了如此这般的色调对比,三部影片的共通之性都是在与用色彩渲染不同的情绪氛围,从这一点来看,又能看得出徐老怪的几分细腻之情来。
徐克版《梁祝》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可欣赏的视听艺术性又是非常令人赞叹的,将一段老故事注入新的活力便是影片最成功的地方所在。

 5 ) 梁祝

书生书僮结伴而行;结尾也就是那个结尾,两只蝴蝶翩翩飞去。都说民间故事惯性大,影响大,所以要照顾观众的审美期待;可是《青蛇》不就让法海爱上了小青?只能感叹李碧华才情横溢得有些过分,褫夺了更多编剧的灵光一现。 我喜欢吴奇隆的扮相,我喜欢缠绵的协奏曲变成古琴曲,我喜欢影片中如诗如画的优美风景,我喜欢梁山伯祝英台在上课钟前互做鬼脸,我还喜欢片中的和尚即使是龙套也表现够味的温文、尔雅和执着。

 6 ) 繁花一梦已败

正是徐克的意气风发,吴杨的青春年少当时,黄霑的词,梁祝的曲,雷颂德的编曲。
服装写实,风雅再现。
……

不气不气,我们有回春膏。

白衣少年坐于树下抚琴,情自指尖流出。

不要变虚啊,不要变虚。
不要变实啊,不要变实。

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时代。
生在了这个汉室式微,人人虚假的时代。

为什么不多等我几年?
几年之后,你还是无法与马家抗衡。

小姐哭了几天,粉擦不上去。
小姐的泪是红色的。

山伯,你等我。

……
原来片中有这么多熟悉的面孔啊。
彼时孙兴白衣袈裟,眉眼和善,恍恍就是倚天中杨逍的超脱模样。
彼时侯咏莹还是小姐身边贴心丫鬟,但已有日后绝代双骄中慕容九的清冷。
一曲梁祝贯穿始终,由轻快渐入凝重。

却原来,太过通透,好似繁花一梦已败。

 短评

徐克还是很不错的.从嫁衣奔到丧衣那幕把我震得无语良久.

6分钟前
  • 静下来
  • 推荐

这故事家喻户晓,等于是大部分受众都先天被剧透了,但徐克太牛掰了…太牛掰了…实在是太牛掰了…再到对蝴蝶的写意处理,徐克太牛掰了还要乘以100。徐克太牛掰了。

8分钟前
  • 张文豪
  • 力荐

比我以为的梁祝要可爱的多,深刻的多,奇幻的多,也前卫的多。我好爱啊!以前的徐老怪真是迷人💓怎么2022了我还在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哭的死去活来😭😭

13分钟前
  • 一只眠羊💤
  • 力荐

小时候看还以为是鬼片...

14分钟前
  • 糟糕槽
  • 还行

模糊了性别的感情.徐克加进了相当多的同性恋暗示……

1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原来何润东是先演过喜欢梁山伯的同性角色后再去演梁山伯的!18岁的时候长得还蛮清爽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徐克的改编保留了原著精髓又有自己的特点,是最好的梁祝版本之一。杨采妮的反串也是经典之一,从中可以窥见徐克中意的女生类型(袁,林等)。

23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梁山伯说,同性之间的爱是虚的,异性之间才是实的。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徐克拍片,即便是爱情悲剧也带着几丝侠气。

28分钟前
  • 沉歌
  • 力荐

凭什么同性恋就是虚的异性恋才是实的,想看何润东和吴奇隆搞基。

29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不只是门第之见,而是被制度奴役以后沦为同党之悲。连信仰都会变质,不妨趁青春正好,在最爱的时候死去即为永恒。

30分钟前
  • 小锡兵
  • 力荐

五年里只看过两遍,可是我想我可以看一辈子的电影是梁祝,而不是东邪西毒。

35分钟前
  • 野兔子叔叔
  • 力荐

【无敌老港片】行云流水。无言到面前,与君分杯水

36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李碧华曾说这样一段话:“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从前我不懂李碧华为什么要这么说,现在有些依稀明白了。红尘中的痴男怨女们很多都很羡慕梁祝,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地去爱一个人,并且也能被所爱的人全身心地爱着?又有多少人能够面对爱情不计较得失与受伤并且不会受伤?   

41分钟前
  • 世界的背面
  • 还行

如果祝英台嫁入马家,几年之后就会和她母亲一样

43分钟前
  • 血容融
  • 力荐

改编经典传说是最难的,一点不改毫无看点,改得不好糟蹋经典。徐克做到了让经典传说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做到保留了原来的精义。

45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还是那问题,梁山伯到底是知道祝英台女儿身之前喜欢上他的,还是之后?

46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明明知道结局,怎么会还是那么感动,最后十分钟就是催泪的。如果什么时候看这部不会哭了,就是老了吧。

48分钟前
  • fefe
  • 推荐

魏晉病態審美也有~傻了吧唧在梁山伯要葬在祝英台出嫁的路旁哭了起來……由彈珡至談情,皆發自心肝脾肺腎。若這情止不住,便還君此生此世,今生前世…… 閨蜜輕責猶記耳邊,要談婚論嫁,你卻要和人談愛情?不是都能這麼任性妄為去愛…吾終究精明現實不起來,是個癡狂之人。傻點好!寧波有座梁山伯廟…

49分钟前
  • 宿命论
  • 力荐

7/10。徐克的改编尊重传统又趣味化,绑在英台脚上的绳、瓶中的蝴蝶象征世俗标准禁锢着纯真,祝父用回春膏增强面子并强迫出嫁的英台抹上厚重脂粉,化妆也是礼教掩饰纯真的意象;作弊纸团、书院足球赛、同席而睡水碗划界、敲钟时扮鬼脸充满现代气息,和尚/避世与祝母/妥协这组爱情参照诠释了时代悲剧性。

5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