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2014

爱情片俄罗斯2014

主演:安慧媛,Danila Rassomakhin,Karim Pakachakov,Narinman Bekbulatov-Areshev

导演:亚历山大·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试验2014 剧照 NO.1试验2014 剧照 NO.2试验2014 剧照 NO.3试验2014 剧照 NO.4试验2014 剧照 NO.5试验2014 剧照 NO.6试验2014 剧照 NO.13试验2014 剧照 NO.14试验2014 剧照 NO.15试验2014 剧照 NO.16试验2014 剧照 NO.17试验2014 剧照 NO.18试验2014 剧照 NO.19试验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0 19:49

详细剧情

搞怪的父亲和他温柔美丽的女儿一起生活在广阔的哈萨克斯坦大草原上,日子悠闲而又平静。然而两个年轻男人的到来却打破了这一切,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这位温柔的姑娘。影片将不极致的美丽和强烈的社会意义相结合,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情感故事。   电影《测试》通过对画面的完美设计表现了影片独特的视觉效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全片无对白,导演亚历山大·科特(Alexander Kott)以无声来处理影片错乱的结构,以沉默来突出影片暗含的讽刺意义。而正是因为全片无对白观众才会更加关注画面所传达的意义,更会注重镜头的美感。而影片最后的结局完全推翻了观众之前的猜测和想像,让人为之一震。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是根据1949年哈萨克斯坦大草原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导演亚历山大·科特以其独特的电影手法展现了痴痴等待的宿命。亚历山大·科特曾凭处女作在俄罗斯广受好评,此次他全力制作的《测试...

 长篇影评

 1 ) 核试验的真相:在草原鬼屋里栖息的怪物们

1947年,前苏联西伯利亚以南的塞米巴拉金斯克多角区,被称作“草原鬼屋”,因为这里,根本无法在地图上找到。

曾在此服役的三万多名哈萨克族人民,最后仅存活100余人。

在哈萨克斯坦的绝美草原上,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

在一户普通的牧民家中,带着羊开车回家的父亲,和做家务的女儿,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

草原上,突然降落了一架飞机,女儿藏在门后偷偷地看着,一切看起来不太寻常。

第二天,女儿站在屋顶上,拿着望远镜看见一辆又一辆的铁皮货车在草原上驰骋而过,不知去向何处

暴雨来临的夜晚显得不太平静。

一阵敲门声突然响起,出现一群不知手拿何物的士兵,在屋里屋外寻找着什么

士兵手上的物品,在靠近一盒铁钉时发出了滋滋地警报声,靠近父亲时,也出现了同样的声音,于是命令父亲脱光衣服,在雨中检查。

过了一段时间后,父亲突然去世了,女儿打理好家中一切想离开这里,却被层层铁丝网围住,没法离开。

看似无关紧要的一些意识流片段,在时光里前进着,却又每每挑起人不安的神经。

飞机,士兵,突然去世的父亲,这片草原似乎不太安生。

尤其是在夜晚的时候,接二连三地发生爆炸,没人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情况,他们也当做好像与突如其来的爆炸平静相处。

这种极具诗意的镜头语言背后,隐藏的每一次爆炸,都是前苏联的核试验。

1947年,美苏两国的冷战拉开大幕,两个超级大国在军需上的攀比,上升到了核武器。

在这场秘密的研究中,苏联方面在开始试验之前,就从来没有打算要告诉过居住在核试验地区的任何民众需要撤离,因此这段历史曾被掩埋了很久。

士兵只告诉他们,过几天要看好自己家的锅碗瓢盆,会因为爆炸破碎,门也会被吹飞,孩子们还跑出门看天空上炸出的巨大蘑菇云。

可他们不知道,离眼中的“美景”近一步,就是离生命的“尽头”近一步。

核试验在距离最近村庄50公里、离地面仅30米的地方进行着。

这样的试验,给这里带来的辐射量是正常地区的192倍。

女人生下的孩子不是残疾,就是畸形,吃着生病的牛羊,人们都早早死去,这片土地毫无生机可言。

因核试验一生下来就畸形的村民,被外来人称作“怪物”

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故事才开始转变。

哈萨克斯坦民众决定联合起来反抗,让这种致命的核试验永远消失在这片草原上。

而此时前苏联的突然解体,让哈萨克斯坦又陷入了恐慌。

因为留在哈萨克斯坦的核武器,让它成为了世界上【第四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该不该留下?成为了这个新生国家的需要考虑的最大矛盾。

其一,如果它留下这些核武,完全不用再花高昂的军费,可拿着也没意义,失去莫斯科支持的哈萨克斯坦,经济薄弱,没法靠自己继续发展核武。

其二,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就是秉持着反对核武而获得国际社会支持的,如果现在反悔留下这些核武,势必将导致这个内陆国家与西方各国关系的崩溃。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反对声四起。

本来就是因为核武的威胁,才让人民走到了一起进行反抗,最终也出于这些考虑,哈萨克斯坦决定放弃核武。

国家与人民之间的矛盾,才得以消除。

国家对于战争的重视,和人民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成为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

当国际歌被唱响,红黄色的国旗飘荡在空中,苏维埃的大兵们怀揣着自己的大国梦昂首提胸奔赴向了战场。

然而这也是最后一战,当士兵抱着自己战友的尸骸回到自己的故土,却发现,自己的引以为傲的国家早已不复存在。苏联解体了,那些曾为这个国家付出巨多的民众陷入了迷茫,这种迷茫比绝望更严重。后者是在追问我们该如何活着,而前者是,我们为什么还要活着?

而从电影开始,导演就一直在营造一种,我绝不告诉你我到底想要讲什么的悬念之中。

父亲带着女儿悠闲地吃早饭,早饭过后开车带着女儿出门。

这家人不太像寻常牧民,没看到骑马,却总是看到父亲在草原上驾驶着一辆货车,显得于这块地方格格不入。

女儿下车后,父亲继续行驶着,没走两步,会有一位骑马而来的少年接她回家。

女儿舀给他一瓢水给他喝,只不过最后一口水,一定会被少年撒在石头上。

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次比一次蒸发的更快,季节没变温度没变,为什么会这样?

家门口停下了一辆抛锚的汽车,一位外国小哥哥领着水桶跑来求救。敲门无果之后看到被锁上的水窖束手无措。

徘徊在汽车周边的人,看上去不是当地人,而是某种专家之类的人

全片故意采用无对白的形式,让人去静下心来感受导演故意埋下的每一个种子。

其实平静的背后,永远隐藏着巨大的不安,而你却无从知晓。

用哈萨克斯坦绝美的草原风景,和时时刻刻出现的不和谐军事武装做对比;

用乖巧懂事的女儿和两位少年的感情牵绊,与家庭的破碎做对比;

用无声地对白和环境中的不安做对比;

这种对比用得高明。

若不是到电影最后一秒,你可能还以为这是一部凄美的爱情电影。

我们看过太多的战争题材电影,去讲战争的血腥,人性的残忍,无辜百姓留下痛苦的泪水,的确,这种直击人心的震撼带给人的冲击力足够大。

小众电影一般来说,都是导演的自我意识表现强烈,而这部小众电影,却另辟蹊径,将商业电影中的冲突感保留下来了。

用最小的人物来表现最无声的战争,一点都不给你留余地,把最平常的情绪带到你身边。

片中有一个片段,随着巨大的爆炸声,父女俩的房子被瞬间夷为平地,被女儿亲手埋葬在地下的父亲,被强烈的爆炸炸出地面,但父亲还是那样安详地躺在地上,就像他从未离去一样。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国家”,而不说“家国”,因为国始终是在家前面的,那么牺牲的,只能是我们了。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zhengudianying)

微信后台回复【试验】拿资源

 2 ) 当电影中的人物闭紧了嘴巴

我已将同标题文章刊发在“中国作家网”和“人民网”艺术版: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30/c419388-30600142.html

当我们的编剧仍在为台词金句绞尽脑汁之时,有的导演已尝试着让他们的人物闭紧嘴巴。我们可以想象并接受没有对白的小说,却无法设想没有对白的电影,这会让我们对电影的认识回到卓别林的默声时代,谁也不敢说这并非怀旧而是进步。但假如今天有些电影真这么做了呢?让我们对比《隐墙》(Die Wand,2012,德、奥)、《试验》(Испытание,2014,俄)、《打尸噎》(Hukkle,2002,匈)这三部影片。

看过《大空头》或《茉莉牌局》的人也许会被影片中密集的台词所震慑,密不透风的对白既成为了此类影片极受high culture阶层欢迎的一种观影挑战,也是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表现方式。电影因无法直接进入人物内心而比小说更依赖于外化的表现形式,于是对白就成为一个泄露内心最直接有力的工具,除非是《隐墙》这种先天不具有对白条件的电影。

《隐墙》是个很特殊而非另类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类似于斯蒂芬·金《穹顶之下》的故事,却要简单一些,发生在奥地利。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用独白的方式为观众声情并茂地读了一篇完整的小说。主人公被一股莫名其妙的力量罩在一个与世隔绝的穹顶之下,没有机会与其他人发生对话。这部电影的叙述语言隐藏着“不甘寂寞”或“担忧观者会寂寞”的不安心理,无处可诉时,主人公就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通过写日记的形式自说自话,用近乎朗读整篇小说的旁白描摹了主人公完整的内心世界。

而《打尸噎》则不同,导演似乎感觉对话会冲淡那种静谧之下暗藏诡谲的气氛,更倾向于“不干预”的旁观姿态,故而从头至尾不安排一句台词。此片以匈牙利农村生活为背景,一位旁观的打嗝老人贯穿始末,以超微观视角来呈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在细密的针脚处织入线索,从而最终完美揭示了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全部真相。凶手竟然是全村的妇女,而她们彼此间并无串谋。只有得到这样一个结果,才能了解导演的用心。“意识”与“动机”是电影叙述所擅长的,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却是语言力不从心的,尤其是在揭示它的过程中。于是对白的缺席显得合理、准确甚至堪称精妙。

但当我看完《试验》之后,我对无对白电影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发现了另一种可能性:真有这样一种无对白电影,它的无对白,并不单纯是一种缺省、豁免权,而是主动以最大限度降解语言为手段来激活观者其他感官,从而得到更为丰富的观影体验。与《打尸噎》旁观者的视角相比,《试验》更为精绝,在表现一连串复杂情感的过程中甚至连一次欲言又止都没有,似乎人与人之间天生就没有对话的必要。哈萨克斯坦寂静的草原上生活着寂静的人,语言从一开头就被架空了,画面就是语言,镜头就是语言,人物所处的位置就是对话,移动、相互凝视也是对话,就连历劫后两件风中摇曳的衣裳都在无声中谈恋爱。

历山大·科特的能力体现在他把故事中人类共情的因子精准地识别出来,将它们全当作天经地义的存在,在此基础之上建构更为复杂微妙的情感,包括蕴含着民族特质的情感。这是拍给全宇宙生命看的电影,因为这是全宇宙都能理解的语言和情感体系,正因它没有符号化的语言标记,才有可能把天堂和地狱通过影像的艺术表达全都压缩在了人间。但归根结底它的背后仍闪动着语言的影子,这也许正是对“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的诠释。

 3 ) 今日之原野,已無生命需要照耀

冷靜而並不剋制。
因爲並不剋制,所以感到真的壓抑。這是通過一些非常靈活有生氣的甚至抒情的鏡頭達到的。

片頭的廢墟與羽毛,以及唱經般的女聲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倒敘的故事,那個來自晦暗的女聲在講故事

——一個明亮的故事

“從前有一片草原,草原上有棟小房子,房子裏住着個壯漢父親和美得驚天動地的小姑娘,還有一窩鳥,一隻羊。一天,一架純白的美好的飛機來到了門前,它有那麼大……”

明亮、明媚但談不上明快的開頭,在欲抑先揚,同時沒有抽離出一個悲劇的基調。大量的筆墨用來刻畫女孩和草原,結合側面描寫,刻畫生命的美,和潺潺的力量。

就像大地回春時,冰水流向那株老樹的溝、滋養那些苔蘚一樣,一樣緩慢,卻鑽入人心。

這種緩慢,在當地小夥兒向她借的兩瓢水之間——一次水灑在石頭上,一次水灑在石頭上立刻蒸發。
也在她父親教她開車的兩次旅途之間——在沒有講述關於學車這件事的空白裏,有些變化在發生着。

亞歷山大還賦予了她有追求與反叛的屬性,她的葉子畫裏描繪着幻想中的莫斯科和蘇聯飛機,在愛情上,她愛上與她一樣自然奔放的“外面的世界”,而拒絕了缺乏新鮮感的“傳統”。

搜查隊搜走了爸爸偷的放射性金屬,但“我們”是無知的,知道這是危險,卻不知道這只是“危險”所露的端倪。
我沒有提前看影片的背景介紹,所以我和片中的人是一樣無知的,面對金屬我想到的是黃金,而不是“遠離”我們生活的放射性物質。誰知道這種遠離只是意識上的遠離,而不是實際上的。這讓我想到8.12天津爆炸,因爲它離我最近,同樣的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爆炸,有的傷及人命。我們看故事的時候會覺得可怕或可惜,但面對現實的時候,許多人往往和劇中的男孩女孩一樣,會鎮定地接受現狀。這是生命的本能,有點悲劇色彩,有點呆萌。只有倖存者才知道反思,才會迎接“不幸”——知道這是自己心心念念的莫斯科裏住着的最高領導送給自己的對生命的無視與毀滅。

而這種無視與踐踏從開篇就伏筆好了,在那架巨大的飛機面前,後來不復存在了的那一切——房子、父女和草——一開始就在畫面裏顯得無比渺小。

最後一個超現實的鏡頭令人哽咽——在一片陰鬱的紫色裏,太陽從那條在全片出現了無數次的地平線上升起,然而她剛露全了臉,怔了一下,就又沉沒回地平線下了

太陽爲了照耀生命所以每天上班,今天上班打了個卡就下山了——因爲她發現今日之原野,已無生命需要照耀

然後那個幽靈般的女聲再次響起,用逝者並無惡意的聲音吟唱着這部沉默之片中不曾言語的感情,提醒你。

 4 ) 有趣的影像展览

见叙事空间知情节的作品,仍然是哈萨克斯坦那无尽的核灾难往事。 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荒原上四十年如一日扔了四百多颗核弹做实验……说是荒原但仍聚居着相当数量的哈族,于是辐射也影响了上百万人数十年,唉。 不想苦难叙事了再说回电影本身,很有趣的影视奇观,全程无对白,跟前阵子看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极静一个极动,我这人没什么原则,喜欢各种有意思的片子(但像那种宏大叙事和矫情爱情片很接受无能,流浪地球二看的就让我不太舒服) 摄影美术奇佳,有点儿像《坠入》那种风格,那也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色块鲜艳而不流于俗套,叙事风格也可爱,主体是挺好看的戏剧化表演,爱的。 这部就不同了,就如穿过森林的潺潺流水一般,女主角好美,好像一朵飘落在水流上的花朵,顺水漂流,总有人试图扒拉她,将其占为己有,总免不得被刺扎上一下悻悻告退。 由于没有台词,没有情景说明,甚至主角们也很少发出嚎叫,只是动作来聚焦就不免要发挥想象。越想越有意思,跟互动解密一样,一步步地推演过去,就算发现不了结尾也会抛给你,故事也是有点儿无聊,但可不是吗?现在大家都无聊的很,玩玩形式创新不错啦。 这样来说就很难不和《俄罗斯方舟》来对比,同样是毛子片,那部片子玩的抽离感二十一世纪年轻人和十九世纪法国外交官一起在宫殿时空里穿梭,去经历毛子百年历史更替,随着手持伪一镜到底去探索,玩的就是一个视觉展览,不算好看但还算好玩。 可恶,黔驴技穷了,不写了放图,摄影美术上大分嘞。

 5 ) 战争武器摧毁美好

女主安慧媛出生俄罗斯,母亲俄罗斯人,父亲韩国人。电影里父亲偷了有辐射物质的铁器得病死了。然后她选择了白人男孩不要早认识的黄种男孩,两人发生关系。最后草原核弹爆炸,黄种男孩冲向核爆,女孩和白人男孩手牵手面对核爆,一切被摧毁了,包括女孩父亲的尸体都从土坑里炸出来。俄罗斯果然做事狠辣。冷战时期一直在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城市塞米巴拉金斯克进行秘密核试验。40年间这里共进行了670次核爆炸试验,而当地还居住着70万居民!

 6 ) 是美,也是别的什么

要表达的太多,反而无法用言语来讲给你听。所以我们不说话,看看画面,一切尽在不言中。

侧身,剪影,把太阳含在嘴里,咀嚼,一口一口,转身离开,天空被扫荡了个干净。从这个画面开始,我就打算五体投地的看完。吞太阳,果然是豪气的草原民族,野性淳朴,与自然长期艰难的斗争,独夫一人,愿与天地战斗到死。
两人骑车到空旷之地搏斗,赢家输家从女子的眼中早已分出了胜负,然而关于热血尊严,男人有自己的解决方式。暴力是发泄,是自我证明,是这个民族从远古流传下来血液中的本性。紧张的气氛丝毫不因为在空旷的场地而有所冲淡,反而给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同于常见的城市街头斗殴,这里的一次争斗,足以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城里人折服,没有任何的装饰,这就是一次关于人的肉搏。
沙滩脚印,浪花袭来,抹平这个印记,海水退去,一切好像没发生过。似乎没意义的情节,看过之后,整个心都宁静了下来,其实整个片子观赏后都让人心旷神怡,细节很多,每一帧都是绝佳的摄影作品。这个情节是在决斗之后,关于年轻人内心情感的外化,有时真的不用语言叙述什么,你所看到的,感知到的,便是他的全部。语言可以作假,画面也可以,但是一颗澄明的心,它从来没有骗过人。
风来了,衣服扬在半空,即使只是两件衣服,在起风时也不忘相拥,两人的情感是如何的如胶似漆,导演已不必再用言语虐狗。

不仅是构图和用光,就连衣服的配色也让人眼前一亮。蓝白红,这样的搭配既符合人物质朴的形象,又凸显了民族美。简单大气,大块的白裙蓝布红头巾,对应上蓝天白云红土,在一身衣服上,我看到了她一生里每日都在看的风景。

光靠好摄影师自然不能称之为一部好片子,毕竟主题才能代表它的灵魂,看到最后才知道为什么片名叫测试,前面的自然美,在这个结构里,不再是轻飘飘的观赏性,有了重要的对比意义,美人美景,因为测试,被撕得粉碎,所有架构好的美感,都因为极具野心的计划而毁灭殆尽,用美的表达方法传递反思过去,这是美的意义。之所以珍贵,既因对比,又为脆弱。

 短评

这部片子的背景是冷战时期苏联在中亚草原秘密进行地下核试验

7分钟前
  • 影子
  • 还行

整部电影有意去掉对白,是试验;两男一女上演三角恋,该选择什么,是试验;至于最后的震撼结局,那才是真正的“试验”。去掉对白的好处是,眼睛看的到所有细节,脑子能否完整同步的接收到必要的信息,那就是在测试你的信息处理了。这样的真实事件,留给外界的也只有无声(被消声)和沉默。★★★★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从东欧平原到高加索高原再到中亚草原,或精巧故事或沉默实验,总少不了对苏帝的控诉类型片,也一般不会难看。《试验》和《给斯大林的礼物》,就是以静和动两种形式,讲述发生于哈萨克斯坦Sashka的苏联第一次核试验。大风景下聚焦一个动人的韩哈混血姑娘,她懵懂的情窦、坚毅的眼神,怎么都能让人动容。

11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9分。每个画面都美到心碎,16岁的姑娘真水灵的冒泡。与世隔绝的草原女儿心里只有父亲,但外来的异性、思春的年华让女儿情窦初开。可哪里才有真正的与世隔绝,武装分子的巨大惊吓和寒冷的夜雨击垮了父亲的身体,女儿在父亲离开的日子里学会独立坚强。不变的日出日落,变的是人的生活。见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62757/

14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2019年5月29日-北京电影学院-第12周电影教学观摩片目-标准放映厅】影像本体的电影文本。摄影指导绝对是个重度偏执狂+完美主义者,严格精准的构图调度,黄金分割的人物走位。摄影水平绝对没得挑,大逆光、夜戏都没问题。测试:核弹测试基地。在最后引爆的核弹有些形式主义,过于刻意烘托情绪。(女孩神似宋祖儿+关晓彤)(标放又一次播放事故)

15分钟前
  •  
  • 推荐

与《 The Gift to Stalin》是姊妹篇!那是一个被抹去的不存在的村庄;这是被抹去的不存在的亲情、爱情。需要隐藏的亦会被地球吞吃成它的形状,但真实历史的冲击波不会散去。这电影的摄影太赞了,帧帧明信片。看完电影必须吃一盒冰淇淋,悦目了,还得赏心一下。

17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看的上部无台词片是《都灵之马》。两个片都是用小人物来表现宏大的主题,都掌控住了。《试验》怕观众熬不住,找了个美人儿来给大家看(开玩笑的),结尾足够震撼,在大历史下,个体连根毛都算不上,随时给你抹掉。

20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镜头和女演员美的一塌糊涂。影片解读性强,结尾震撼。但是感觉符号意象没有统一的体系。ps:影片中的女主在原始状态下美的不可方物,进入到娱乐圈以后俗的泯然众人。

25分钟前
  • bay135
  • 推荐

这如此刻意、如此做作的电影,实在太让我喜欢的了。又截了几十张图,光是女孩的独照就有十几张。丝毫不觉得枯燥,在画面里留恋美好。最后,连太阳也遗忘了这片土地。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算是一种“乌力波”电影吧,在一个限制性的前提下完成叙述,从头到尾拧着的感觉。很美,比喻、隐喻都很多。

3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日升月落,广袤的草原上清冷而寂寞。少女发丝间影影绰绰的夕阳,羊毛铺垫后恍如白云上的飞机,衣架上被风吹到拥抱的单衣,还有马背上粗糙坚毅汉子款款伸出的手掌,异国天真顽劣少年躲在卡车上的微笑。留白到没有一句台词的美好,损毁在蘑菇云的炸裂中。反塞米伊核试验的无声控诉,没有言说却振聋发聩。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妹子美如画 寓言

40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三星半;美则美矣,光线捕捉得极为精心,构图也花了不少心思,但设计得过于精巧,反而有点做作刻意;之前的无与伦比的田园牧歌只为最后的爆发一下,对比够强烈,却削弱悲剧性。

4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没有伏笔,没有对白,主旨固然可贵,但电影纯粹的追求致使结局多少有些突兀和莫名其妙。算是很极端的手法。小姑娘的简单漂亮撑起了电影的2/3。

50分钟前
  • 慕容白
  • 还行

本来的评价是beautiful boring,直到蘑菇云升起的那一刻,目瞪狗呆。

52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有点拖沓

55分钟前
  • 魔力水族
  • 还行

一定有一些马 想回到古代 就像一些人怀恋默片 就像一些鲜花 渴望干燥和枯萎 这样就能插进花瓶 就像那个花瓶 白白的圆圆的那么安静 就算落满了灰 那些灰又是多么的温柔动人

57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一部美到极致的镜头下暗藏杀机的故事。在无声无息的环境中,默默地等待那迟早要来却又猝不及防的宿命。这是一个让人在希望中树立绝望意识的故事,影片最后伴随着核弹爆炸,世界因此崩塌。但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并不是超现实主义,而是取材于现实的艺术再现。世界真是太残酷了(测试 Испытание)

58分钟前
  • Y.Sir
  • 推荐

与其说电影,倒不如说更像是一组诗意的系列摄影。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俄罗斯人总能将诗意与美景放进电影里。与其说这是剧情片,不如说是风光摄影大作,美到惊心动魄!印象分飙升。可贵的是摄影角度和方式很费心思,富余变化不至于审美疲劳。结尾的毁灭也那么美,联想到了安东尼奥尼的《扎布里斯基角》。电影剧情很简单,以至于不靠对白就能理解。

1小时前
  • 帕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