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

战争片大陆2021

主演: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朱亚文,李晨,韩东君,胡军,张涵予,黄轩,欧豪,史彭元,李岷城,唐国强,杨一威,周小斌,林永健,王宁,刘劲,卢奇,王伍福,耿乐,曹阳,李军,王同辉,艾米,石昊正,许明虎

导演:陈凯歌,徐克,林超贤

 剧照

长津湖 剧照 NO.1长津湖 剧照 NO.2长津湖 剧照 NO.3长津湖 剧照 NO.4长津湖 剧照 NO.5长津湖 剧照 NO.6长津湖 剧照 NO.13长津湖 剧照 NO.14长津湖 剧照 NO.15长津湖 剧照 NO.16长津湖 剧照 NO.17长津湖 剧照 NO.18长津湖 剧照 NO.19长津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1 16:18

详细剧情

  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

 长篇影评

 1 ) 更多人应该看到真正的历史

70年前的长津湖,志愿军诱敌深入,布下埋伏,以八个师八万人将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两万人割而围之,才以伤亡两万、冻伤三万、冻死四千获得对美军总伤亡两万的惨胜(包括战斗伤亡及非战斗伤亡)。即便如此,依然无法全歼美军,且美军依然有能力在重重围攻下用飞机运走四千伤员,在唯一退路黄草岭水门桥被志愿军将桥基也炸毁的情况下,竟能通过运输机空投桥梁预制件两天内在悬崖之中建起能承重40-50吨的桥梁,使其机械化部队完全撤离。

30年前的沙漠风暴,伊拉克号称全球第四的一百二十万陆军在五十天内全线崩溃,伤亡十万(两万死亡),美军只有不到三百人死亡。

这种碾压式的差距体现了一句话,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说话要靠实力。很高兴看到这些年祖国军事实力的全面提升。我们爱好和平,但也决不容任何人轻易欺负。志愿军战士们的血没有白流。

 2 ) 长津湖:惊喜和遗憾都有

《长津湖》才上映两天,各种评价就已经铺天盖地,大概是因为已经被剧透过了,有些缺点已经知道而且预期降低了,所以最后看下来整体观感还挺好。以下是看完了回来的瞎写写。

观感好不好主要是看期待吧。如果预期是想看一部像《大决战》系列那样全面讲述长津湖战役的电影,那比较失望也不奇怪。如果只是当一部商业兼爱国大片来看,那观感应该挺好。

影片改叫《钢七连之长津湖》之类的可能更符合主要内容,因为全篇都是围绕钢七连展开的。但是宣发时有说是纪念长津湖战役,这样让了解志愿军战史,想看长津湖整个战役经过而走进电影院的人难免比较失望。

网上的评价已经把优缺点分析的差不多了,比如三个大导演都发挥的很好,但是凑一起剪辑之后很多地方不连贯,有些镜头甚至明显能看出来被剪掉了一段,甚至有些预告片里的镜头都没放出来。然后不知道怎么的拼接的时候很多情绪的转换很突兀,前面还很紧迫呢突然就开始搞笑了,然后可能突然又严肃或者感动了,总之很凌乱,明显不是一个人的手笔。当然这些都是小瑕疵,整体的故事是讲得很完整的,只是损观影体验。

这里期待一波导演剪辑版。

影片开场大概不算好,有些表演观众可能已经看多了,情绪调动不起来。是到仁川登陆的长镜头时眼前突然一亮。之后快速过了一遍背景,把双方高层的决策和历史都交代了。但是整部影片对组织决策都像是喊口号,不像《大决战》那样细致地在描绘决策层。

当时做出抗美援朝以及彭总挂帅的决策是经过了很多考量的,非常值得表现出来。彭总和宋时轮对战场的把控也相当精彩。当然电影为节省时间,没拍出来也正常,但是把宋时轮等将领塑造的像老干部而不是久经沙场的指挥官,还是有点可惜。希望这些故事有一天能在银幕上展现出来(没错我就是想再看一部《大决战》(~ ̄▽ ̄)~)

前几场战斗都很勾人,是个人看下来比较惊喜的地方,林超贤的发挥非常好,双方互相的战术编排武器运用等等都很明了,把整部电影撑得很好,我看的时候甚至觉得有点累,出电影院的时候听到点啥还以为美军飞机又来了。同场的观众都看得很投入,看哭了好几个,战争片能做到这样的效果也很不错了。加上大尺度的画面,着实算是个惊喜。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整场看下来不像是个战役,更像是局部武装冲突。九兵团三个军的运用和部署没有讲得很清楚,志愿军穿插分割包围的战术特点表现得比较有限,美军的下碣隅里临时机场的作用,史密斯的部署等体现的都不是很细致,但是这些给志愿军全歼美军产生了巨大的阻碍,电影其实可以展示的更细。

虽然对战史的一些改编可以让故事更统一,但是像打掉北极熊团团部后差点把团旗拿来当蒸笼布这种段落,战士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把北极熊团团部给打了,这些故事不用改编都很有趣。改掉之后方便了对整体故事的讲述,但是少了一些对历史的追溯和历史的戏谑感,被删掉了还是挺可惜的。

因为这些战史对了解长津湖的观众而言会比较熟悉,但是不了解长津湖战役的观众来说,稍微的展示帮助不大。我和我同学一起去看的电影,看之前他对长津湖没有了解,看完之后我问他大概知道战役过程了没有,他当然还是不知道。如果电影能讲得更清楚的话,对这场战争的纪念意义还是蛮大的。

再有就是对“志愿军”的塑造。作为解放军的一段重要历史,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可以讲得更细致。

这次志愿军有指导员了,但是这里的指导员吧……好像改叫副连长也不违和哈?志愿军的指挥体系被打崩后能再收拢,组建临时党支部,然后继续组织下一轮的进攻。他们惊人的战斗力不是靠一两个人撑起来的,是靠阵地上所有人的组织动员而完成的。党组织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指导员当然是重中之重,而这里体现的不多。

再有比如当时的严寒不仅出现整连成建制冻死在阵地上,对战士的冻伤同样相当恐怖。严寒导致枪械失灵,很多炮弹打不响,战士战斗只能用手榴弹和拼刺刀,但是电影里还没有出现刺刀的场面。

当然商业片不全是宣传片,制作时要对可能有的争议等有所考量,对这方面的描写较少也不难理解。电影对于战士们坚强的作战意志和严峻的作战环境已经做了很多展示,算是不错的了。

电影看下来大家争议的可能还有电影时长过长,把电影拆成两部每部控制在两个小时可能会好一些,文戏和情绪过度休息的时间可以更多,细节刻画也可以更多。三个小时的轰炸和不间断的战斗场面真的会劝退一些观众。

最后跳出电影,想随便说说一些想法。

电影的表现算残酷的,但是现实中的长津湖战役远比电影中的更加惨烈。刚从解放战争中下来的志愿军精锐的第九兵团和历经太平洋战争的美军陆战一师在这场战役中都各有优缺,最后志愿军惨胜。初期双方都对对方不了解,志愿军误判了敌军人数,低估了敌人强悍的装备和后勤,加上仓促入朝参战,最后还能取得胜利,说实话,今天的人恐怕永远无法感受到,当年支撑志愿军战士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志。

电影里有战士在火车上看到长城的一幕。但是长城的颜色被调色得厉害,没有一种古朴和沧桑感,少了一层厚重。

我不指望只搞文学艺术的人仅靠一部电影能把志愿军的意志拍出来,我也不指望我能懂那种意志。通过阅读他们的事迹,我或许能理解,但恐怕真的不能完全懂。

面对他们的事迹,我们可能只能从文字和少数的图像中去稍微地闻到一点血雨腥风,而无从切身地体会他们所经历的残酷。

希望借《长津湖》这部电影,有更多的人可以去了解长津湖那场战役,去了解志愿军,乃至了解整个解放军的历史,去理解那些牺牲的英烈。

我们今天纪念那场战争,不全是因为它的惨烈。最重要的,是它的伟大。

 3 ) 长津湖让人失望的几点大问题,我认为反而是对烈士的不敬

长津湖主要有几个很大的问题,导致我对这部电影很失望 1.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极其惨烈的一场战斗,影片中完全没有看出惨烈的一面。志愿军与美军的冲突实在是过于轻松。我认为这种修改角度,对于志愿军烈士,反而是种不尊重。 2. 长津湖战役是东线发生的第一场战斗,通信塔战斗不可能发生,不然就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影片花大篇幅描述的通信塔战斗并没有史实参考。 3. 长津湖战役的围剿战历时数周,而电影拍起来仿佛只过了一个小时。导演的侧重点让人不能理解。 4. 为什么有杨根思如此鲜活的历史原型,却要虚构一个伍千里?讲一些虚假的故事?并不理解 5. 抛开历史真实性,叙事结构极其松散,对于整场大战役的把握太差,让人看得很迷失 6. 特效,为什么爆炸的特效可以这么烂?为什么?和同类国产片比,烂太多了。 7. 吴京易烊千玺的角色塑造相比来讲,都是小问题了。

 4 ) 两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一场模模糊糊的战役

如今的电影工业早已让战争片的场面达到了二十年前无法想象的境界,但《大决战三部曲》、《血战台儿庄》这些8、90年代的作品却依然被誉为国产战争片的巅峰,这其中的原因,尽在这部国庆档大作之中。

三个小时篇幅还原长津湖战役,本来绰绰有余,但编导团队在追求视觉效果和主旋律情绪的方针下,却把战役简化为了战斗。恢弘的战场实景拍摄的确能让三个小时转瞬即逝,但看完后你会发现,对于长津湖这场抗美援朝最惨烈战役的全貌,你的印象依然是模糊的。

如果你看过十年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纪录片《冰血长津湖》,就会知道这一战的制胜点在于志愿军利用长津湖的特殊地形,制定的诱敌深入,分而围之的打法。实操中的关键,则在于十万大军以无数战士冻死冻伤的代价,趁夜秘密急行军,分割穿插包围美军精锐。但以上这些,在这部电影中竟然几乎被完全省略,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游离于主线之外的通讯塔之战。编剧宁愿强行插入几场怀念大哥,抑或是该不该对敌人补刀的尴尬文戏,也不愿多做一些战略层面的铺陈和解析。一两句旁白和北极熊团长一句“他们是从天上来的吗”,就潦草带过了志愿军在此战中最可歌可泣的部分。也许只能解释为,拍摄部队行军的效果,远不如真刀实枪的战场精彩吧。

一部对题材失去宏观把控的作品,对于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控也注定失败。所以在主线战事拍完后,五分钟内竟出现了柯大川、杨根思和史密斯将军三个不同视角的段落——前两个更是毫无铺垫的大乱入——我竟也并不意外。有佳句无佳章的观感,在结局突然到来之前早已定型。没有《大决战》等经典之作中对待重大战役的宏观严肃视角,制作再精良,明星再扎堆,场面再刺激再精彩,也不过像是加强版的抗美神片,过个眼瘾罢了。哪怕中间某些段落的确曾让我热血沸腾,走出影院回味,却发现情绪的立足点似乎并不可靠。几乎通篇以采访和图片形式呈现的《冰血长津湖》里,才有着那一战最真实最动人的全貌。每一个电影版《长津湖》的观众,都值得去重温一遍那部纪录片。

 5 ) 《长津湖》:冰与血之歌

看完《长津湖》,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造成不平静的原因,和以往看片不一样,不是因为这部片太好或者太差,而是因为这样的故事从来不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而你还知道它是真的,这种感觉让人无法平静。

以一个相同规模大制作的史诗级战争片标准来衡量,《长津湖》确实还可以更好。但是,我奇怪的心理是,明知它没有那么好,却不忍心批评。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次历史现场的还原记录来看,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好或不好都没有存在本身重要。

电影《长津湖》取材于1950年冬天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故事。长津湖战役,在世界战争史上赫赫有名,因为它是在力量悬殊的对比之下,中美两国两支最精锐部队的对决。这场战役扭转了朝鲜战争形势,但也造成了双方大量人员伤亡,它的残酷结果和它的意义一样让人无法忽视。

熟悉军事的观众可能会对这场战役的战略、战术、英雄名字如数家珍,但对今天我们大多数观众(包括我)而言,它就是尘封在历史中的一段文字。正如我们小时候读过的关于抗美援朝的爱国篇章,邱少云、黄继光,我们都知道他们是英雄,也知道他们怎么成为英雄的,但那文字的力量还是变成了一段与我们有距离的纸面铅字,只有在考试和朗诵时才会记起。

电影的作用,全方位颠覆了文字,甚至颠覆了纪录片影像。当我搜索“长津湖”三字时,我发现原来关于这场战役的纪录片已经有很多,而且也讲得十分清晰。但是为什么像我这样的观众从来不曾了解过,也从没有人给我讲述过,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有这样一段冰与血的历史?这是我在看完《长津湖》后久久不能平静的。

也许正因了解到大多数年轻观众对这段历史的陌生,编剧才有意在电影中设置一条主线——以易烊千玺扮演的伍万里这个孩子的视角,重新观察战争,进入战争,学习战争。他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故事线,就是拎起《长津湖》整篇故事的主线。有意思的也恰恰是,他的视角正如我们观众的视角,也代表我们在战争中重新学习战争。

伍万里踏上战争的路途,犹如一趟未知旅程。假设抛开战争的外壳,这个故事的模型将是我们所熟悉的“公路电影”,只要步履不停,总会遇到新的人、新的事,为未知而兴奋。

但“公路电影”放在了战争模型中,一切都变得恐怖起来。从踏上旅途偶然接到女孩抛来的红围巾,到很快摸到岩石上死尸的血,这不是少年去玩耍,这是去玩命。

临摹战争现场境况,让我们在观众席上如坐针毡。倒吸着一口冷气,也和荧幕中的伍万里一样,躺在岩石上默默祈祷敌机不要俯冲下来。——我想主创者的良苦用心包含在这里了,用一次又一次类似VR的实景模拟告诉你,当年他们就是这样去拼命的,你感受到了没?

叙述视角的变化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残酷体验,这是在以往中国战争片中不曾有的。即使相同抗美援朝题材如《金刚川》,它也是把摄像机架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因此我们是看遥远的一个故事,而不是“体验”那个故事。

在《长津湖》中,自从有了“伍万里”这个角色,角度就变化了。他的眼,代表了观众的眼;他懵懂无知的心,也代表了观众的心。他对战争的不了解、对英雄的渴望,都是不曾到过战争现场的观众都会有的心理。但他替观众去走了一遭,去感受战士们平凡的恐惧、饥饿和寒冷,以他观察到的周遭世界告诉我们,一切恐惧、饥饿和寒冷,比他感受到的还要严酷——因为起码他还活着,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已经死了。

其实回顾我们看过的大部分战争片,它们都会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在战争中——当人类面临极为严苛、生死一瞬的环境时,人所做出的选择,恰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长津湖》让我们感慨如斯,因为它拍摄的不是一战、二战那些远离我们的战场,而是我们熟悉的面孔,一个个还和我们一样风华正茂的中国小伙,他来自浙江,他来自山东,他的父亲母亲打渔为生,他想念着上海家里的囡囡,他操着一口东北腔,他至死还唱着《沂蒙山小调》……

熟悉的文化环境,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年轻人形象。就好像大学的第一天,遇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新同学,还未来得及熟悉彼此,很快就看到他们战死沙场。生命多么脆弱,一瞬间就像熄灭了火花,正如伍千里小本本上记下的名字——最后他们真的就是一个个名字,伴随生卒年月,永眠他乡。

电影拍出了战争的残酷,但现实永远更残酷。在我看完电影以后迫不及待搜索相关史料时,我看到一个个生还老兵的口述,是他们永难抹平的创伤。

一位护士曾为黄继光擦洗尸体,她说把他堵枪眼的那身衣服布揭下来,被子弹射穿的身体背后有“碗口一样大的窟窿”,脊椎骨都打穿打断了。她和战友给他擦洗干净,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

一位邱少云的战友,就在旁边的阵地,亲眼看着汽油弹燃起的火烧到他身,烧了足足30分钟他却始终保持身姿……今天他说起来都无法控制眼泪。

《长津湖》中最后出现的战士杨根思,他的一位战友回忆起来不无遗憾地说,“当时他明明可以下来的,他可以下来的,他却要自己待在上面完成任务……”

亲临过战场的人今天无一不带着遗憾,遗憾和他们一样年轻的生命永远熄灭在战场,但更敬畏的是,为什么当时他们做出那样的选择。有的人可以选择活着的,却主动选择了死去。“视死如归”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生命,在关键时刻选择了付出。

我们在《长津湖》中最后一段看到的“冰雕连”,也是真实的故事。当美国士兵被打到必须撤退时,埋伏在山中的一个连的战士已在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中集体冻死。他们可以选择走的,选择生存下去,但他们保持伏击待命的姿势,完成了这超越人性的任务。

今天我们看到有关朝鲜战争的纪录片,便知道电影中美国士兵的敬畏并非夸大之词。不管美国英国还是南朝鲜生还老兵,当他们谈到面对中国士兵时,他们的恐惧依然历历在目。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和超出想象的意志力也感染了他们,它早已超出了战争的范围,更超出了人类想象的极限。

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不仅是在“模拟战争现场”我们看到的火光一片厮杀一片血肉模糊一片,我感慨的是,如果历史不小心擦过我身,我被选择踏上这条路途,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电影中不管吴京饰演的伍千里,胡军饰演的雷公,还是段奕宏饰演的“打不死的英雄”,他们都是在已知死亡在任意一秒都可能降临的情况下选择继续奔赴战场的。当朱亚文饰演的指导员说到“二次恐惧”时,我们才知道,不是打过仗的战士就不害怕战争了,他们打过,他们依然害怕。

那么在我们同样面临生死抉择时,以我们今天的斗志,能够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我想了又想,我是做不到的,我怕冷,我怕烫,汽油弹烧到我身上一秒我就会跳起来,我一定会选择先活下去。

但是当时有无数人都选择继续在冰天雪地里待命了,选择主动去战场,选择哪怕做一名护士抬担架也好,他们在青春年华选择了“视死如归”。在纪录片中一位仍然在世的护士说,“那时候我死都不怕了,我还怕什么”。她选择去战场的那年还是一名复旦大学的大二学生,他的父亲是位实业家,临行前带她去买了一身新衣裳,写了离别信,却最终不忍目送她去战场。

也许正因在这样勇敢的年轻人的庇佑下我们才能幸福地活着,此刻吹着空调电扇,泡着咖啡,打着几千字,说着感慨生死的话。但几十年前人们做出的选择就是生死攸关,就是“一口炒面一口雪”在战地等待命令,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等待,为什么要打仗,他们的死能换来什么,他们是抱着那样的期待活着。

“为了我们下一代不打仗。”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已无法想象战事火烧眉睫的紧迫,更无法想象如果历史换一个轨迹擦过,今天的我们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是否还能这样把电影当作茶余饭后的娱乐产品,消磨三小时的时光。匈牙利作家伊芙特▪ 皮洛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电影既是为后代记录历史的方式,又是干预的手段;……既是文献,又是游艺场的娱乐;……”

当我们以娱乐的目光去看待《长津湖》时,我们可以大胆地批评它,在艺术上可以做得更好。但当我们以记录历史的眼光去看待时,我不忍心批评,也不会赞颂战争。我对电影故事背后的所有原型人物保持敬畏,今天荧幕上的3小时呈现,是为了不能忘却的他们,也为了让更多不曾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了解,曾经有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坚定不移的信仰信念。那才是永恒的人性光辉,照耀今天我们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前行。

 6 ) 长津湖,王牌对王牌!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中双方都不太愿意去提及的一场血战!我们的战斗伤亡和非战斗减员都十分巨大,以至于9兵团休整了5个月才恢复元气;而美军陆战一师伤亡过半,士气直接被打掉了!这可是在太平洋战场上打得日军鬼哭狼嚎尸横遍野的王牌中的王牌!

影片中两场战斗一场护送电台和译电员途中的遭遇战和歼灭北极熊团的战斗来展现长津湖战役;做为志愿军入朝第二次战役最激烈的东线战场来说其实并未体现出长津湖战役的悲壮和惨烈!几组数据:冻伤减员2.9万、冻饿死4千余,战斗减员1.9万!美军战斗减员4000余、冻伤减员7000余!战损比5:1!如果不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执意提前在下碣隅里修机场,在战斗中将数千美军伤员用飞机运走,陆战一师撤退绝不会如此容易!很多志愿军战士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下而是死于朝鲜盖马高原零下40度的严寒和后勤补给中断导致的断粮!战斗中因严寒导致枪管枪栓炮筒变形而不堪使用,真的是凭借血肉之躯硬刚武装到牙齿的钢铁洪流!这些在电影中却没怎么展现,倒是又出现了人海冲锋!自从马克沁面世以来,密集队形冲锋无疑于自杀,二战以来,除了日军的万岁冲锋很少有哪国的军队采取人海战术,别说打了几十年仗的解放军了!

像这种战史题材的电影其实很多珠玉在前了,国内的:三大战役、台儿庄、八佰、上甘岭等等;国外的:中途岛、血战钢锯岭、珍珠港、硫磺岛家书、斯大林格勒战役、拯救大兵瑞恩……太多了!怎么就不能把故事讲好呢?让观众了解战役背景、双方实力、统帅的博弈、官兵面对的困难、为国为家不怕牺牲的精神!

槽点很多,捡记得起来的说:万里看见吴京就扑过去摔,qiuba啊!虽说解放了,老百姓面对当兵的还是很怵的吧!万里火线参军就分到精锐的穿插连,枪都不会开呢,50年不是红军时代了,新兵连了解一下!万里跟连里的排长们没大没小,踢屁股、怼耳朵骂,解放军官兵纪律呢?吴京和爹娘对话那儿比较尴尬,老两口不是太入戏!巴祖卡打飞机!都打成一片火海了还要啥标示弹!夜晚是属于志愿军的,美军空军晚上那么猛吗?千里拦着万里不让他给北极熊团长补枪却又不救不俘虏,团长说那我到底死不死?全片不见一个韩军、朝鲜人民军、朝鲜老百姓,毕竟在人家国家里打仗啊!志愿军追到兴南港海岸上欢呼雀跃?!这时的志愿军断粮20多天缺医少药,追到兴南港的部队全都去找吃的了,而且9兵团的战略意图是全歼陆战一师,现在看到人家大摇大摆的全军而退还带走了10余万朝鲜百姓,顺带炸毁了所有不能带走的军用物质和食品!而己方伤亡惨重,这能欢呼得起来?!

 短评

去看了点映,值得票价,三个小时看下来还好,一直战争戏容易麻痹双眼,但是也刺激。我不喜欢红海因为没有对人物的刻画,很可惜,长津湖也没有这种类似的刻画,换句话说文戏很少也就那样。另外我认为这部电影可以分为好几幕镜头,到最后的一个小时才算长津湖,我觉得结局真的潦草,可能有第二部吧。总体看下来比八佰金刚川好看,但是我不认为这只是一个三小时史诗大作该有的表现,理应能更好。

2分钟前
  • 高质量鉴赏达人
  • 较差

人物,从正派到反派,全都是脸谱化的、功能性的。北极熊团的boss,全程一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表情。四字版伍万里一眼看去就是个(20)00后时代少年,像是来参加沉浸式主题教育的。主人公依然对战争不会产生一丝质疑。战争也依然不会对主人公的心理健康产生一丝影响。特效塑料感极强,部分大场景,真实感还不如《冰雪奇缘》。情节稀碎,主要靠铺得满满的爆炸音效和背景音乐吸引注意力。没想到国内战争片的天花板居然是拍喜剧出身的冯小刚导演。《集结号》和《芳华》虽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存在这样那样的暧昧和局限,起码塑造的主人公都是有血有肉真实可感的,具有一定的人性深度。陈凯歌导演不该是这个水平,希望他能拿出写《少年凯歌》的真诚来拍战争片,以更好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4分钟前
  • 胡小猴
  • 还行

“我们不打,下一代就得打”

7分钟前
  • 只是咕咕
  • 力荐

和《中国医生》一样,令人敬仰的是事件或历史本身,而不是电影。

9分钟前
  • 欧阳喝喝
  • 还行

点映观影,场面非常震撼,摄影很有新意。不得不说四字弟弟的表现我个人很满意很惊艳,在电影中他不是偶像他就是那个敢拼敢打像只小兽莽撞向前的伍万里。

13分钟前
  • mongantagta
  • 推荐

先看1950他们正年轻,再看长津湖,一边是听觉上听老兵们谈抗美援朝,一边是视觉上重现他们的过往,不得不说,都是非常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长津湖,吴京yyds!易洋千玺未来之星!胡军,朱亚文,为什么可以这么好啊!我觉得不得不说是李晨对比起来真的很糟糕啊,演技台词都不在线!最直观的感受是,我决定不过圣诞节了,从前我觉得和平年代百花齐放,过过节也没什么,现在我觉得不是的,历史教育任重道远,我不愿意傻呵呵地替别人庆祝胜利,我有什么资格去替别人高兴?我们的战士们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浴血奋战,那些不是数字,都是人命,是我们有今天幸福生活所牺牲的人们啊!我们这么能不知道啊!怎么能忘记啊!!!

14分钟前
  • 今天中五百万
  • 力荐

你说它没剧情吧,但战争就是这样打打停停然后继续推塔,就是这样的残酷和枯燥。然而这是一部电影啊,这也太平了吧,在战火的轰鸣中平铺直叙,毫无讲故事的技巧可言,像一部没有详略安排的流水账,情节还碎。人物群像塑造得也粗糙、浮于表面,大部分角色几乎可以套用到任何战争片里。镜头语言一般,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镜头寥寥无几,是我苛求商业片的艺术性了。三小时太长了,某些部分情节内核相似度太高,特别是后半部,还有一些碎片情节莫名其妙,有割裂剧情的,有情感推不到位靠回忆来强推的,依然是剧本的问题,而且什么都想放上去,就容易样样落个蜻蜓点水。这样一个催泪题材都没让我暴哭,导演也是属实厉害。另外这是这些年来我见过的解说字幕最多的电影。后来一看导演有谁,哦,明白了。

19分钟前
  • 手可摘星辰
  • 还行

我觉得下次别设置这种任性小孩形象了,战争不是儿戏。

23分钟前
  • 跳广场舞的大叔
  • 还行

人物情感突如其来,没有任何铺垫的悲伤真的很难让人入戏。镜头剪辑细碎,你不知道这是多线叙事还是单线,突然插入的很多镜头跟主线剧情毫无关系。动作戏太差,陈凯歌加徐克加林超贤三大导演化身迈克尔•贝,轰轰轰不停的炸。浮夸的台词被油腻的演法端上了天。镜头调度毫无美感。感觉又是一部政治任务片。红海行动还是这几年最佳战争片。

26分钟前
  • RF
  • 还行

我看见那句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的时候,突然的意识到教科书上这样古板的文字,背后的意义实在太沉重太深刻了。

28分钟前
  • 安然
  • 推荐

只说实话:1、片长太长,对观众非常不友好。战争戏完全可以减少,士兵互相闹着玩的戏完全可以删减一部分,三个小时的电影,都开始两个小时了,才出发到长津湖;2、万里这个角色很不讨喜。明白导演想让观众看到一个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战士的蜕变,但是放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下,两次三番耍性子,太过胡闹;3、再现神片段。敌我坦克射出的炮弹空中对撞,这概率估计不会很大;4、电脑特效出戏。电影刚开始就抠图,后面战争场面的特效也是显得很粗糙,说真的,如此重要的一部影片确最终呈现出来时这个效果,还是很意外的。以上是看完电影后我个人的一点观后感,不喜勿喷。

29分钟前
  • 吳點半
  • 还行

万里一个新兵在枪林弹雨里穿梭毫发无伤 难免让人觉得主角光环强大

34分钟前
  • 推荐

沂蒙山小调一出,仿佛回到了很多年我的家乡,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下虎峪村,我在听外公讲他抗战时候的故事。他总是说,战场上枪林弹雨,而他的头里一直有一块炮弹弹片,他的耳朵有一只听不见,但他说,比起战友,已经是最幸运的人。

36分钟前
  • 苏樱
  • 力荐

那些牺牲在冰雪中的战士,不应该被遗忘

37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篇幅可以删减一半。

38分钟前
  • 国士
  • 还行

小村庄夜战那段简直了,一看就是林超贤导演的手笔。炮兵、狙击手、机关枪手,扔手雷、近身肉搏,安排得环环相扣,节奏太好了。易烊千玺的扮相和特写也很精彩,没想到这么豁得出去。最后美军发现冻僵的志愿军尸体那里,虽然读书的时候看过这个情节,但还是被戳到了。

42分钟前
  • 觉日尧
  • 推荐

该夸的也夸了,透过这一部片子来谈谈文艺背后的症候。无论是多位导演联合执导的局面,还是对其散乱冗的批评,都不只是这一部影片展出现的问题,而是近几年类型片的通病。回到文艺发展史本身,依旧是“革命礼乐”与“礼乐革命”发生了转轨与变调。从配乐来看,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塞下了近十条音乐动机显然是过于满了,配合上大量的战争镜头造成了感官的疲惫,也类似于戏剧的“音墙”干扰了演员的唱词。而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好莱坞大片的叙事模式(中途岛战役)与样板戏类型产生的冲突。例如进攻动机的使用,军号旋律之后紧跟着一长串交响其实是不太合适的,这正是某种创作困局的隐喻。希望导演们能够结合好“花部”与“雅部”,形成新的主旋律类型。

47分钟前
  • Lodge的小世界
  • 推荐

这拍的是动作片…美军除了空军,陆军就是屑。无语,真当抗美神剧在拍。不少画面甚至没制作完成,色调都没统一。战争场面又多又长。完全没有轻重设计。中国就没导演会拍战争戏吗?再,北方人演南方人能不能认真点,一口北方强调不说行为也完全看不出南方人

51分钟前
  • 王玦
  • 较差

场面拍得挺好,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53分钟前
  • 江上悬鱼
  • 推荐

想的太多,拍得太散。人工雕刻痕迹过重。

56分钟前
  • 很男的男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