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

动画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杨天翔,凌振赫,吴俊全,宣晓鸣,卢力峰,孙路路,刘校妤,路熙然,李诗萌,胡亚捷,巴赫,徐佳琦,邱秋,商虹,陈喆,汤水雨,姜秋再,巫蛊悠悠,付博文,严燕生,范哲琛,杨凯祺 ,蔡壮壮,谢轶辉,栾立胜

导演:谢君伟,邹靖

 剧照

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2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3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4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5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6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3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4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5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6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7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8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19长安三万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6 16:18

详细剧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长篇影评

 1 ) 美的是诗,不是电影

看完《长安三万里》的一点吐槽

我觉得自己有点逆反,本来我看完电影最后还是觉得可以的,还算满意。但打开豆瓣觉得整部电影完全不值得那么高的分啊。用看似珍贵的食材实则粗制滥造,吃完了让人不消化的一盘假珍馐,大部分看得是让人憋闷的。我明明感到有些厚重的情感,大约是诗篇历史的壮阔,但总感到不上不下的,好像有很多东西它想要表达,但又实在不得其门而入。好像有一个老师在画面外面不断跟我说诗篇多么华美,诗人们的人生多么壮阔,历史多么雄伟之类的,像上课一样,但你GET不到,这个电影它就是没法感染你。脑袋好痛!就很难受。一个晚上都有种积食的感觉,实在是想不通。

看了别人的影评才明白过来,让我感动的是诗,和诗人们本身的际遇,是历史本身,而不是电影。壮美的是诗,不是电影啊。如果说我有什么感动,那也是诗本身带给我的,配音还是很给力的,配合着画面听着诗感觉好雄壮好动人,但这是电影不是诗朗诵啊?就这么起起落落的,忽好忽坏,大概就是这种割裂感让人觉得难受。你觉得自己看了什么,但你真的不享受。里面好像有点可取之处,美妙的地方,但不是电影本身……

唯一的优点是它打破了我的李白滤镜,让我可以开始把李白看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单纯的诗仙,一个抽象的符号。他也有自己的抱负,起起落落的人生际遇,也会犯错。而且高适也很可爱,老老实实,勤勤恳恳,脚踏实地的。祂们的人生际遇真的都很给人启发。那就是你真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耐下心来享受这一切。人生得意须尽欢,失意亦可尽兴。得意之时如大鹏展翅,失意之时便如黄牛在泥泞之中耕耘。风云变幻,人生如梦,昔日开怀畅饮,掷酒千金,而今安在哉?胡姬酒肆醉生梦死,亦不过付之一炬。扬州夜船鼓夜舞,两相何寂寥!诗真是太美了。讨赏钱的舞姬,女扮男装的崔十二,这些女性角色真的好有魅力。飘飘谪仙的王维,意气风发的常建,才华横溢的崔颢,而今安在哉?安在哉?

以及我觉得建模就是很怪,短腿壮汉,赤膊摔跤?太怪了太怪了,难受。不是说这是追光十年之作?感觉只有影片长度让人感到了漫长……画面也不精致啊,跑马的时候画面比例是不是很怪?人物这个建模骑在马上怎么看怎么怪啊。我有在想是不是想要还原胡服的那种感觉,问题是人家只是那么穿衣服,不是腿真的那么短啊?真的好怪啊。以及国漫是不是不做点夸张表情就不会做人物了?为什么老是要用那么跳脱的表情来交流啊?一点也不有趣,很油腻,很莫名其妙,也烦人,也有点恶心呐……

外加我后面的小孩全程坐不住,一直在问父母可不可以走,然后在楼梯上跑上跑下的,要不就扒拉椅背。虽然我很厌烦这种行为,但可能也不能全怪孩子吧,我从影片开篇就开始挠头了。

我想说电影的剧情真的太重要了,不是靠情怀和氛围就可以硬烘的,光靠画面也不行,剧情就是骨架,你没有剧情,再美的皮,整个片子就是软趴趴的站不起来,太让人难受了。

23/7/13修正一下

应该不是国漫或者夸张表情的问题,而是突兀。比如杜甫出场的那里,或许是为了表现孩子的活泼?所以做了很多跳脱的表情,感觉和剧情是脱离的,不必要的,所以显得突兀让人不舒服吧,感觉不合时宜,不连贯。

7/15补充一下,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李白的脸我总觉得很熟悉了!好像崔始源啊!!!!特别是那个笑起来嘴角弧度还有酒窝!怪不得我觉得怪!

7/19补充: 我悟了,我终于悟了!这部电影根本就是在拍一本《唐诗三百首》嘛!就是选了几首著名的诗,然后把诗句背后的注释和作者背景拍了拍联系在了一起。所以才那么碎裂,容量也没有一本诗集高,也没有什么更多的东西。

有人说,没有这部电影很多人就不会去读唐诗,我觉得有点道理,但也实在本末倒置。到底是这部电影在用自己宣扬唐诗,还是在用唐诗来宣扬自己呢?至少我是完全为了诗和电影票优惠去看的,自始至终体验的也是诗歌魅力。否则,这个建模的预告片都已经把我劝退了。其次,它确实帮助我重温了诗歌,但我本身就一直在重读《唐诗三百首》,偶尔的,虽然慢,但的确在读。看完电影我加快了点速度,还做了不少笔记。但无论有没有电影都不影响诗歌啊?也不能因为诗歌就说这电影好啊。

如果说电影好,诗歌电影相得益彰当然是两全其美,皆大欢喜啦。但问题不就在于它不好嘛。所以我觉得还不如拍系列动画短片,还更吸引人,不至于让人在电影院里直挠头了。

从始至终我都只是想说,要把诗歌和这个电影分开,两个概念不应当混淆。甚至,诗歌也应当在这个电影之前,毕竟电影是取材自诗和历史,也算是同人了嘛。

论诗歌,我给《唐诗三百首》五星。至于电影,要我来评,分数不应该高过《青蛇》《白蛇》,因为它无论剧情还是画面都不如前两者。既然都是追光的,这不算拉踩了吧?(狗头一下)

另外还有人说什么对抗型人格,理中客的。没必要,真的没必要。只能扣帽子的就代表无话可说嘛。我有啥不对的大家说出来具体讨论和分析嘛,就比如有人给我讲迪士尼动画比国漫表情夸张多了,我觉得有道理,就反思而且修正了。还有人说建模是参考唐陶俑,我也觉得稍微可以接受一些了,虽然依旧不影响它怪。

我一开始写这个还挺害怕被骂的,但我现在觉得和大家的讨论挺有意思的,感觉自己的思考也得到了成长,很多一开始看完电影只是觉得不舒服看不清的地方现在也逐渐明白了。

谢谢大家。

没想到有这么多回应,我本来只是想随意吐槽一下的。真是太对得起我的名字了,怪道我种花养不活呢,真只有插柳了。

 2 ) 你写唐诗,盛唐,长安,李白,差之毫厘,就没人会满意

观点。

推荐看吗——不推荐 应该分成两部动画吗?——正确的 情节性烂吗?尿点多吗?——正确的 用诗句来填塞台词的做法让它很像是很烂的那种教育片吗?——正确的 视觉效果出彩吗?大唐的还原和呈现上好吗?——不好(我怀疑在我活着的时候有人能做好吗?) 最为称道的《将近酒》动画呈现的好吗?——不好,也不充分(诗学层面和动画层面都不充分) 重点场景,重点单元,重点结构的呈现完整吗?——一塌糊涂 用高适人物来“串”起影片发展的做法很聪明吗?主角形象出彩吗?配角塑造完整吗?(甚至不用拿更高的人物要求做标准)——差,很差,非常差 如果说这一部被谬赞为中国近些年最佳动画(这个评断也是相当离谱)只说明两个问题: 1中国动画制作真的已经烂到底了; 2中国观众已经文化自信和审美宽容到只要一部作平标榜“东方美学,盛唐气魄”,就能够赢得赞誉,如果再加上超长的筹备周期,就几乎能博得满堂彩了。 我真是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是的,我只批评不建设,是的,我是烂人) 算了我不提美术,不提画面,不提特效,不提动作设计。作为普通观众,这些方面我做不出专业的技艺评判,反正我是一点不喜欢,尴尬得紧。 单讲情节叙事来说,就像一群实习编剧坐在会议室里一人一句硬攒出来的本子,玩高空木板接龙是吧?整个看下来觉得,为什么没那么大本事,要揽那么大活呢?眼高手低,好大喜功的臭毛病为什么不改,好好好,糟蹋东西不遭天谴是吧?现在就请制作团队和编剧答我四大问。

四问。

一问,军帐监军上来便问“李白”,无铺垫无解释,中途吐蕃大军逼境,仍然静听高适讲课,哪里合情,合理?

二问,高适与李白数次相合相聚,数次离开,离开时,无动机无解释,纯工具人展现宴饮场面,主角人物性格呆板沉闷,用意何在?

三问,高适忆与李白其事其人,动辄评以“潇洒自如”“不羁散漫”“我从未见过像他那样的人”,这样的词出自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年人之口,(附贺知章在酒馆评“谪仙人”语),画面表现力与其评语失衡,除了让人觉得尴尬幼稚肉麻之外,有何意义?

四问,制作组在预告里大肆宣扬的长安复原在哪里?它和古代任何一坊一式的区别在哪里?堆砌热闹场面,单调的建模,制作组真的有潜心扎实的调研吗?盛唐气象何在?诗中长安何在? 细节。

1,太白少年英气,天纵之才。人物第一次出场,行卷吃瘪(李白商人之子无世家大族引荐,黄鹤楼提诗吃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有病是吧。人物高光不展现诗才,展现和高适两个人相扑是吧,好好好,你这么整是吧。

2,李白求仙问道一节,登名山大川,多么浪漫和中国美学的东西,这不大做特做动画展示,想象《蜀道难》,省经费做泼染水墨定格(我都怀疑是外包),我是图你几幅水墨画吗?该发挥特长做画面展示的时候抠抠索索的,怯得很,用几句诗对付一下。该省略留白的地方大做追逐戏,动作戏(请问李白追孟浩然一段在干嘛?李白和高适相扑是干嘛?裴十三和高适切磋又是在干嘛?)本末倒置,轻重不分。

3,《将进酒》,好,就说被捧上天的《将进酒》。拍名篇名作,我请制作组请个文学顾问艺术指导好不好,《将进酒》融合了诗人的洒脱,悲凉和超越的狂放几种复杂的情感,它是一首低徊和高音节奏分明的摇滚。视觉上白鹤从水里起飞那一瞬还是出彩,但之后的星尘图,游云霄殿,那都是啥呀,诗意上如何呈现悲凉,哀愁,激越,迷狂(而非洒脱),复归悲凉(而非虚无)等层层递进的情绪?制作者一定要有匹敌的雄心和才气,才能真正实现这种艰难的图像化,画面呈现出来像是吃蘑菇的幻想然后复归虚无,我很遗憾这一段没有充分发掘音乐的表现力,音乐可以更触及核心。

4,还是《将进酒》一场,吟诗做完。群像戏,中年失落,人生失意的氛围,多好的戏剧空间,戏剧张力时刻,被情节安排李白和高适相扑,得,彻底砸了。我真是气死了。这么好的戏剧时刻给你,你自己不珍惜

4.高适封节度使诛叛贼永王,李白站错队,被生擒。几十年好友相见,却是阶下囚和座上宾。旧情与抉择,想想看吧,这里面有多少戏可写,更别说丰富李白政治站队的历史细节,与夫人分离的江上告别(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告别意味着什么)这三场戏,真真把我气死,一场写得比一场随便,草草了事。编剧你要是没有压缩的能力,你就铺展开来写,这种把李白和高适都处理成呆子,傻逼,只能暴露出创作团队的能力欠缺,丢人现眼。

5.扬州截舞女一场戏,本想展现洒脱放浪的形象侧面,结果表现出李白的浑身匪气,而无一点潇洒翩然公子气度(演古偶是分分钟被喷死的节奏)舞女抢夺失败,在船上就,就跳起舞来了?这情节安排合理吗?尴尬吗?想表现李白豪掷千金,可怜,画面上隔得好远扔了个钱袋子,落在船上,舞女去捡的那一秒,沉默震耳欲聋。我直接尬穿地面(没错,是我的水平会写出来的场景)

诸此种种,这些小单元小结构,甚至它们在结构来说就是不完整和残缺的,所以它们既不能推动叙事前进,又不能外延情感链接篇章,拙劣的情节安排更遑论彰显人物魅力。要命的是,他们在剧中俯视可见,美其名曰万千细节,群星璀璨。我评“眼高手低,好大喜功”便是源于此处,事实上,这种节奏上的硬伤是我观影时最感到气愤的。制作者甚至敷衍到不愿意把结构单元表述完整。

除了四问和五个桥段之外还有很多的吐槽之处,太细节太私心甚至我具体到帧我都不满意,不展开细讲。严阁来说,这些都是具体到“技”的方面,再到大唐韵致,诗歌气象,诗歌意象的把握,我更是说不完了,可能影片放了三小时,我得说六个小时,总的来说就是失望,非常失望(来自一个汉语言文学差生的深深怨念)没办法,盛唐的旧梦太宏大,李白的光环说不尽,你写唐诗,盛唐,长安,李白,差之毫厘,就没人会满意。

写了这么多,有没有好呢。有的,唐诗被谱上曲之后演唱出来,非常惊喜,非常动听,非常感动。那首《采莲曲》,那首《早发白帝城》,悠悠从容,是唐人气象,唐人乐章。很想听他们唱《清平乐》。结尾高适书童念太白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念一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片月,落梅花”多好呀。太好了。“画面浮现长安灯火,女子们河边浣衣,是我影片开幕前脑中幻想,学生岁月课堂想象——盛唐的旧梦一瞥。

End.好的,此刻发疯拿出我那本巨厚的太白全集,用手静静抚摸。(读不完的你别想啦!)

 3 ) 说说高适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吧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是唐朝时著名的边塞诗人。

自古学而优则仕,高适也是唐代诗人中做官做得最大的人之一,曾做到剑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这样的封疆大吏。《旧唐书》里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在《别董大》里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更是百代流传、脍炙人口。

而除此之外,他在盛唐的文坛亦有不少朋友,他曾和王之涣、王昌龄在洛阳交游,留下“旗亭画壁”的美谈;又曾与李白、杜甫游于梁宋之间,见证过宗夫人与李白“千金买壁”的爱情故事。在天宝十一年时,高适与杜甫、岑参、薛据、储光羲同登慈恩寺塔(即大雁塔),至今塔内仍有诗文纪念此文坛盛事。

只是到了晚年,他写给杜甫的诗里说:“……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萧索之意,溢于言表,为何他会如此感慨呢?

(一) 家道中落与不得志的前半生

盛唐时的诗人多出身文官家族或世家大族,比如王维出身太原王氏、杜甫是京兆杜氏、岑参祖上是唐初重臣岑文本、孟浩然则是孟子后代等。但高适有点不同,他是武将家庭。

高适的祖父叫高侃(一作高偘),渤海高氏出身,是唐朝初年的大将,参与过唐高宗时期灭高句丽一役,也曾在北讨突厥时擒获突厥车鼻可汗。历任卫将军、北庭安抚使、安东都护、左监门卫大将军等职务,死后追赠为左武卫大将军、陪葬于乾陵。

虽然祖上有着这样的家世,但在高适父辈时,已经迅速衰落,高适本人性格拓落,家族衰落后在梁宋之间(约今河南)客居,习文学武,但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谋生手段。在二十岁时也就是开元十一年(723年)时曾去过长安求官无果,约二十八岁前,在宋州定居。

宋州,在那时还有个名字叫睢阳。

二十八岁,也就是开元十九年(731年),高适起身前往东北,投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其时后突厥复国,奚、契丹依附后突厥,在东北与大唐为敌,而此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玄宗也有意开疆拓土。于是边疆战火不熄。

高适出身武将世家,在心中也是极为倾慕祖父当年驰骋沙场、纵横疆场的风采。在东北这段时间,他见证了边疆的风土,看到了将士们的热血。作出了《塞上》《蓟门五首》这样的边塞诗。

但在这里,他仍然不被赏识。

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朝廷下令举办制举,制举是非常规性考试,所考科目与时间均不固定,高适的好友王昌龄就在前一年的博学宏词科中及第。

这年所开科目是王霸科与自谋将帅科,已经三十二岁的高适得知急往长安应试,落榜。

此后十多年间,高适一直在梁宋之间漫游。

漫游的日子也并非全然虚度,在开元二十六年时,有故人从幽燕回来,带回了一首《燕歌行》。唤醒了高适那颗渴望建功立业的心,他眼前又浮现出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于是他也和了一首《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清人赵熙认为这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这首诗写边防之重、军令之急、军士之苦、战士之苦而将帅无知无耻,思妇之悲,最后化为终四句的悲悯赞叹,实在是边塞诗中的标杆之作,千古之下,读之仍觉气血翻涌。

在漫游的这段岁月或更早,高适与王昌龄、王之涣相交,留下了“旗亭画壁”的美谈。

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在东都洛阳游学;一日下雪,三人在市场的旗亭相聚小酌,推杯换盏间,有梨园乐伎十余人也来会宴。三人见状,避席让开。不久又来了四位艳丽生光的女郎,王昌龄就提议:“我们三人均有诗名在外,难分高下。不如就听听这些歌伎唱歌,谁的作品被唱得最多,就算谁赢可好?”其他二人均表赞同。

第一位女郎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他在壁上划了一道。

随后另一女郎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于是高适也划了一道。

又一女郎出场:“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所做的《长信秋词》的其中一首。王昌龄面有得色,再划一道。

王之涣一首都没有,顿觉面上无光,于是用手指着几位女郎中最漂亮的一个说:“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诗,我此生就再不与你们争高下了;但若唱了我的诗,你二位就拜倒座前,尊我为师好了。”拜师云云,当然是酒桌戏言,不可当真,只是诗人的好胜心却是做不得假。

不过这时也到了那位女郎了,只听他一开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他得意至极,就开始调笑王昌龄和高适说:“乡巴佬!我说的没错吧!”三位诗人哄堂大笑。

笑声惊动了梨园众人,这时才纷纷明白面前之人是谁,于是请他们赴宴,大家喝了一天的酒,唱了一天的歌。

后来到了天宝三载(744年),这年李白遇见了杜甫,他们相携同游梁宋,又遇见了同样有诗名、同样不得意的高适,这时李白四十四岁,高适四十一岁,杜甫三十三岁,三人遍访前朝遗迹、古今名胜,采药炼丹、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一日来到梁园,三人在此宴乐,席间李白兴起,在梁园白墙上题诗一首。

其后有一位宗小姐看到了这首诗,花了千金将这面墙壁买下来;

这位宗小姐大有来头,她的祖父叫宗楚客,是武则天时的宰相。

再不久,这位宗小姐变成了宗夫人,也就是李白的第二位夫人。

这就是“千金买璧”的故事,这个故事中,高适和杜甫都是见证人。

(二) 逐渐起色的仕途与国家危难

时间来到天宝八载(749年),这年高适四十六岁了。仕途终于有了起色。

这年又开了制举,是有道科,顾名思义,即是推荐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去做官。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他去应试,这次高适终于及第。

但是。

这时在朝廷中掌权的人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有个极为憎恨的政敌叫张九龄,而张九龄正是张九皋的哥哥。

于是李林甫大手一挥,打发高适回到河南,去封丘做封丘尉,这是个品级极低的小官,平常负责的也就是些地方治安、缉盗锄奸的小事。

高适十分失望,过了不久,留下一首《封丘作》,飘然而去。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据唐史大家黄永年先生的观点,盛唐时的唐朝边军可分为东北和西北两大集团,两边分别以安禄山和哥舒翰为代表人物,高适年轻时曾去东北投奔安禄山的义父张守珪。这一次,他一路向西,受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赏识,在他府中任掌书记。哥舒翰也上表朝廷,为高适搞了个左骁卫兵曹的官职。虽然这个官职不高,但也属于哥舒翰的亲信了。

据《旧唐书》所言,哥舒翰任河西节度使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也就是说,高适在五十岁这年,仕途终于有了一点曙光。

但是。

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南下,直取长安。

西北军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守洛阳,可临时招募的军队不敌边疆的百战之师。洛阳失守,玄宗听信宦官边令诚之言,冤杀高、封二人。安禄山则在攻破洛阳后登基称帝。

这时已到了次年(756年),安禄山离长安只剩一座潼关。

这时哥舒翰其实已经中风一年,一直在京休养,但玄宗手中无人可用,于是诏令哥舒翰为帅,前往潼关退敌。高适则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仍然跟着哥舒翰,辅佐他守潼关。

哥舒翰眼见叛军势大,唐军又多是新兵,遂依托山河之险,扼守潼关,一面练兵,一面徐徐图之。只是这时朝廷中掌权的是杨国忠,他既敌视安禄山,对哥舒翰也是厌恶居多;在他看来哥舒翰这样按兵不动,终会有一天调转枪头来对付他,于是又多次向玄宗进言要哥舒翰出战。

玄宗皇帝早已六神无主,遂逼迫哥舒翰出战;不出意外,唐军在灵宝大败,哥舒翰被俘投降。

长安危急,杨国忠召集群臣商讨对策,群臣唯唯诺诺,只有高适主张紧急动员,动用宫廷钱财招募敢死之士、官宦人家的家丁子弟,死战到底。然而玄宗早已吓破了胆,不两日,抛下群臣,慌忙出逃长安,奔向蜀中。

高适跟着动身。在河池郡赶上玄宗,玄宗其实对潼关战事原因仍然不甚了了,向他问询时高适直言不讳、慷慨陈词。玄宗赏识高适的忠勇敢言,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在这一年的七月十五,唐玄宗行至汉中,不顾高适苦劝,发下诏令: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北、河东、平卢节度使;永王李璘为山南东道、岭南黔中江西西道节度使;以及还有盛王李琦、丰王李珙的任命(不过他二人并未赴任,在此不细表)。

玄宗的用意是自己居中协调,将诸子分别派出去平乱。但他不知道的是,在三天前,也就是七月十二日,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他为太上皇。

一个月后的八月十二,肃宗的使者才来到成都,玄宗才得知自己“被太上皇”。八月十六,他发出诏书同意当太上皇,并表示国事只用告知他即可,待到收复长安,他就不问政事。

大约也是在这段时间前后,高适离开成都,去往肃宗行在。在这年的十二月,被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

这时高适已经五十三岁,终于做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只是高适的人生中,最不缺的就是“但是”。

前文中提到的了高适的几位好友,在这里提一下他们这时的去向吧。

王之涣在天宝元年已经去世。

肃宗即位后大赦天下,此前被贬龙标的王昌龄得以还乡,大约是在这一年年底到次年来到亳州。

李白在庐山隐居,被永王看中,裹挟进入阵营。

杜甫还在乱离中,他会在次年四月前往凤翔,投奔肃宗。

还有高适二十岁之后的居所宋州(睢阳),在次年会变成人间地狱。

(三) 知交飘零,自古忠义两难全

在至德元载(756年)的九月,永王李璘到达江陵,应玄宗令,就任他的四道节度使。一到江陵就招募了数万军队。并让谋士韦子春三次登门,使李白入幕。

按玄宗的设想中,李亨在北方平乱,永王则掌握富庶的江淮,为李唐王室提供钱粮。相互配合,共度时艰。

可永王的左右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个时局应该参照四百多年前,永嘉年间的晋室南渡。

当时西晋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北方生灵涂炭。琅琊王司马睿本来只是宗室旁支,但因早入江东,取得士族支持,在怀愍二帝遇害后正式即位,占据半壁江山,即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如今也是胡人(安禄山)乱华,北方生灵涂炭,就应该趁此机会先据江东,然后图谋大位。

也许在永王看来,那我奉父皇之命,就是有父皇撑腰。不必在意皇兄这个自行继位,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

但永王之事终究还是传到肃宗这里。十二月,肃宗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来瑱为淮南西道节度使,两人与江东节度使韦陟呼应,围堵永王。

永王毫无退意,也是在十二月,他率水军“东巡”,而李白也在此期间写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以壮声势。这里引用两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二

谢安石即东晋名相谢安,李白以他自比倒也不算啥。但他将时局比作永嘉年间,就难免政治不正确,令人诟病了。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九

文皇一词,在唐代特指太宗文皇帝李世民;祖龙即秦始皇。李白拿秦皇汉武及唐宗三人来比永王。至少很难再说他对永王的野心是一无所知了。

高适与另外两位节度使会于安陆(这也是李白第一次婚姻时的安家地)。战前,高适写下《未过淮先与将校书》,攻心为上,让永王军队早日归顺“使绝永王,各求自白”。其后永王军军心大散,再无大动作。

到了至德二载(757年)的二月,唐军进驻瓜步,与永王军交战。永王军一战即溃,永王被俘,随即被江西采访使皇甫侁所杀。

李白则在浔阳被俘,身陷囹圄;他面临的罪名极可能是叛乱造反,封建时代,就是死罪起步,上至夷族。

李白下狱后,得知高适正是唐军主将,托人来了一首诗给高适(《送张秀才拜谒高中丞》),希望他能出手相救。

高适未作回应。

宗夫人不愧是宰相后代,她亲身前往拜访高适,希望他能营救李白。

高适闭门不见。

很难评价高适的行为。一方面,他一生仕途艰难,如今好不容易有了这个位置,求稳自是上上策;而此事是李唐皇室兄弟阋墙,自玄武门起,皇位上那个人最提防的,往往也是自家骨血。但另外一方面,他这么做,也无异于断绝和李白的交情。

最后李白终于获救,死罪免去,流放夜郎;蒙赦原因各有说法,但都与高适无关。此后也并未再见到有高李二人来往的记载。

这时叛军也在攻打睢阳,高适无法分身,写下《与贺兰进明书》、《与许叔冀书》,欲请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河南都知兵马使许叔冀援助睢阳。

或许高适并不知晓,睢阳守将张巡也派南霁云向贺兰进明与许叔冀求救,只是他们均选择按兵不动。

张巡困守孤城,与叛军激战大半年,弹尽粮绝后“人相食”,到这年十月城破,城内人口由数万人变为数百人。

也不知道这些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曾是高适的相识,有没有高适的亲人。

高适的好友王昌龄在这年来到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亳州也在睢阳附近,这年中新的河南节度使张镐上任后曾勒令闾丘晓援助睢阳,但闾丘晓未有行动。

事后,张镐欲以贻误军情杖杀此前畏敌不进的闾丘晓,闾丘晓以家中有亲待养求情,张镐冷笑着不允:“王昌龄的亲人,又该由谁来养呢?(“王昌龄之亲,孰与养之?”),遂杖杀之。

在至德二年这一年,高适坐上了节度使的高位。但也是在这一年,故交反目、朋友遇害、家乡涂炭。

前文中提到的故人,还剩一个杜甫。

跟上面那些人比,杜甫可以说是幸运多了,他在这年四月投奔肃宗,任左拾遗。但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终被贬华州;随后自行去官,漂泊蜀中。

高适的仕途也谈不上顺利,他因敢言被赏识,也因敢言被宦官李辅国排挤。先是改任太子詹事,在乾元二年(759年)为彭州刺史。同年底杜甫来到成都,高适得知后寄诗问讯,赠送粮食。到上元元年(760年),高适改任蜀州刺史(今四川崇州),杜甫得知后,赶去看望他。

到上元二年(761年)的正月初七,也就是人日这一天,五十八岁的高适写了一首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往杜甫所在的成都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不知为何,杜甫并未在当时读到这首诗,在九年后的大历五年(770年)正月才在整理书卷中看到,“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这时高适已经去世五年了。

作者开了个公众号:“月球上的咏叹调”,主要写历史小故事,欢迎大家关注。

 4 )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他是留下来收拾残局的那个人

余光中曾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然而,世人眼中的盛唐只是半个大唐,世人眼中的李白也只是半个李白。

提起盛唐,人们会想到天可汗李世民,想到贞观之治,想到东达朝鲜西至咸海的辽阔疆域。然而这只是大唐的一半,它的另一半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点,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永王之乱、二帝四王之乱、平凉劫盟、牛李党争……

提起李白,人们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的诗仙,那个放荡不羁的谪仙人,那句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这也只是李白的一半,他的另一半却是对仕途功名的极度渴望,甚至不惜两度入赘,晚年还为了做官卷入永王之乱。

描写盛唐的影视作品很多,愿意讲中晚唐的影视作品很少。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由诗组成的电影,用168分钟的片长,不仅完整展现了李白的一生,也呈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节点。这虽然是一部动画电影,但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一部唐朝版的《大明劫》。

影片的第一组镜头,给了在战场上与吐蕃厮杀的西川节度使高适,也是本片的第一男主角。

为什么要以高适为第一男主,而不是李白?

导演给出的解释是,李白是一个天才,普通人很难带入进去,所以要选一个和李白关系亲近,但又更像普通人的主角。

而我还觉得,只有以高适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呈现大唐由盛转衰的内因。

高适同样是唐朝著名诗人,但更像李白的反面。他没有李白的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他和李白一样仕途坎坷,却终于大器晚成。

李白想要寻仙问道,高适说“子不语怪力乱神”。

李白询问“入赘一事当否?”,并最终选择了“当”,而高适留下一个大大的“否”。

李白是潇洒的谪仙人,有幸生于盛唐,可以尽情地沉溺于声色犬马。

高适则是一个脚踏实地的务实主义者,他纵然能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逍遥自在所感染,却也能看到这大唐浮华之下的满目疮痍。

二人的性格差距还体现在对永王李璘的看法上:李白稀里糊涂地以为李璘是对自己行“三顾之礼”的明君;而高适只用一张地图,就看出李璘是偏安守成之主,难成大事。

李白是一个艺术家,他放荡不羁,但这样的性格终究不适合仕途。

影片的前半段,随着老年高适对往事的回忆,李白、杜甫、孟浩然、王昌龄、张旭、王维、岑参等明星诗人一一登场,展现着盛唐炙热的文化活力。

而到了后半段,随着安禄山、郭子仪、哥舒翰等名字的出现,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昔日的明星纷纷陨落,有的被贬,有的被流放,还有的含冤而死。

乱世注定是郭子仪、高适们的舞台。大厦将倾,生灵倒悬,唯有这些将星才能力挽狂澜,匡扶社稷于危难之间。

此时的诗人才子们,纷纷被战乱的洪流裹挟:

李白投靠永王李璘,犯了谋逆之罪;

杜甫被安史叛军俘虏,侥幸逃脱;

同样被俘的王维被安禄山带到范阳,接受了伪职,成为一生的污点……

而高适却迎来了自己的机会。

他与哥舒翰镇守潼关,全军覆没,也面临被叛军俘虏的风险,却凭借一身武艺杀出重围。那个在盛世沦为舞台表演的杀人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他目睹了长安陷入一片火海,目睹了黄鹤楼沦为一片废墟,目睹了流离失所的黎民百姓,目睹了战场上的白骨累累……

那些在太平盛世纵情声色、放荡不羁的文人骚客们,或许想象不到大唐会有这么一天。

但高适肯定想到了,他早就写下那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唐,已经烂到根子了。

大唐为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文人墨客们用自己才华装点大唐。

筵席散后,杯盘狼藉,高适则是那个留下来收拾残局的人。

此时的影片,更像是一部《高适传》。

李白还是幸运的,至少他的大半人生都在盛世度过。比他年纪更小的杜甫,只能在乱世中苟延残喘,写下那句著名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高适的后半生,则在戎马中度过,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从一个小小的掌书记,晋升为西川节度使,也是大唐诗人中功名最盛的一位。

《旧唐书》评价:“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自然不如诗仙的文章璀璨,但平息战乱,解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值得世人赞叹。

影片有两段高潮,一段是李白的《将进酒》,用如梦似幻的奇观场景,呈现了诗句的华丽洒脱;另一段则是高适的大破吐蕃军,用恢弘壮阔的场面调度,勾勒出战场的热血与激情。

这两段分别代表了两位主角的人生轨迹,一文一武,相衬相映,出世入世,相得益彰。

看完整部影片,感觉这168分钟一点也不长。那么多才华横溢、青史留名的人物,浓缩到168分钟里,可能只剩三言两语,或者一个背影。相比历史的长河,他们就像转瞬即逝的流星。

但幸好还有诗歌,寥寥数语,足以概括他们的一生。

 5 ) 用一双落寞的眼睛看长安

起兴去看了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待,却收获了意料之外的感动时刻。

故事的角度选取可谓巧思,想要呈现盛唐气象,主人公不挑大家最耳熟能详也最想看的李白、杜甫,李白这般天才的视角太难领会,杜甫眼中的故事则又太复杂了,且这两人一个装承着整个盛唐的风采,一个又像是路过了盛唐而余生都在怀念那逝去的、不复回的光华。高适,在两者之间,他的大半生都在盛唐度过,却不像其他诗人一样在长期在长安干谒、游荡,流连于醉人的繁华之中。他少年时去过一次长安,当然也是同他人一样干谒求荐,失败后定居宋城(今河南商丘)耕读十年,可见他性格中沉稳自尊的一面。

片名 “长安三万里”,取自明代陈子龙“梦到长安三万里,海风吹断碛西头”,导演解释道,长安是诗人们的梦想之地,而“三万里”则是他们与梦之间的距离。影片故事发生在战争中,其时的长安已非那个众人梦想的长安,而高适即便在盛唐之中,也并未与那片锦绣光华有过切身的交汇。这个视角选得别致,隐隐凸显出一种危机感,让他在长安的酒肆中看到的诗人们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场景,都让观众既沉醉又觉出一丝疏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历史的无情并不会为这样的诗国盛事而网开一面。

高适回忆中的青山碧水、策马纵横,是对唐人世界的青春少年之气的很不错的视觉呈现。但印象最深的片段自然还是《将进酒》。李白吟着诗,人间突然变成一场梦境,众人骑着仙鹤翱翔,与仙人们碰杯痛饮,他们也是怀有天才的谪仙人,在这一刻回到了天上,也成为后世回望中的璀璨星辰。看到银河时,我心中一动,因为最近在做一本关于唐代文学的书,我就在文案中将唐代诗人们比喻成了“文学银河中的璀璨群星”。而看到仙人们的形象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中国文化里对神仙的向往——那是脱离了具体的悲欢苦乐、琐碎庸常的人,风度翩然,气度潇洒,是“理想的人”的投射。想到这里就不免要拉踩一下当代的仙侠剧了,都当神仙了还要分高低贵贱,搞内卷竞争,审美太低了。这一段里还有一个小巧思,波涛翻涌的海浪中有一只鲸鱼,应该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从杜甫的诗中游出来的——“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其四》),他用“碧海擎鲸”来形容雄健的才力与阔大的气魄,当李白、杜甫、高适聚在一起,这条鲸鱼仿佛是他们自己的写照。

创作者们努力地想创造出一个细节到位的、扎实的唐代环境,在很多设计上也体现出了用心。比如唐代作为一个贵族社会对出身、门第的重视,当时便出现的唐人诗选集《河岳英灵集》等。还有一些有趣的设计,比如诗佛王维的形象直接用了菩萨的脸,马的形象几乎都仿照了韩干的《照夜白》。

但很多地方仍然逃脱不了“看图讲故事”这种想当然的模式,比如李白吟咏“床前明月光”的场景,与诗句中的思乡之情并不很贴合,很明显是为了引出这首诗而引出。最大的槽点可能是寻孟浩然所问之事了,若是在那样的问题下写出《黄鹤楼赠孟浩然之广陵》,哪可能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悠然韵致呢。

还有一个有些苛刻的想法,就是,唐诗为何美?当然,那些诗句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只要一念出来,我们便知道它很美。但只是吟咏两句、想象一下画面,创作者以此来感动观众,观众以此来感动自己,就太容易了。崔颢的《黄鹤楼》也许还好在歌行与律体的交融,《燕歌行》还好在高适的慷慨苍凉之气,而李白的“天才”也并非真的是上天直接塞进他脑子里的,他曾刻苦地模拟过六朝的作品,只是以极致的天才融汇了前人的成就而又自然天真如儿童语。相比于影片里高适稳健、睿智的形象,李白的“少年气”则显得过于轻浮了,他的“天才”也被诗句的简单朗诵而衬得过于轻巧了。事实上,天才李白与尘世的对峙,是一场精彩又残酷的人生啊。那是另一个过于难讲的故事,期待什么时候能有好的呈现。

片尾彩蛋,出现了许多写到长安的诗词,我也瞬间回到了曾在诗词中读到长安的记忆,“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王昌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贾岛),而片尾突然听到白居易的“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一句之间极速的人生变幻,简直让人当场堕泪。长安居,大不易,盛唐的故事并不都是灿烂的,什么时候能将这灿烂的浪漫与背后的幽暗、苦难一起讲得更好,《长安三万里》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6 ) 流动的诗人

前阵子,读了《杜甫的五城》,副标题叫“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这位唐史学者,是来自马来西亚的赖瑞和教授。赖教授在“人生旅程一半”之际(1990年前后),决意循着史料与论文,将对照了半辈子的唐朝疆域版图,化为后现代绿皮火车之旅上,一个个行脚处。千年既过,大明宫与唐陵一道作古。眼见为实,落得只有个“眼见”。哪怕眼见所得为“不实”,也是求实、结果的一种“实”。

赖教授从广州检票上火车,开口就问列车员,是到长安的吗。后来行程,还是多次把西安,口误为长安。原因多半,是同历史打交道太久,还有现实生活,远离大陆的缘故。今日的西安,就是改朝换代,一再缩水的长安。

长安引发旅人的乡愁,唐诗的风雨雪,覆盖了国人的童年,加持了记忆。童年一过,除了偶尔吟诵佳句名篇,寻常人不再有机会,频繁接触到唐诗。直到他们指导下一代,继续背起来唐诗。后来互联网,出现了一个名为“唐诗地图”的网站,追随诗人的人生步履,我才对唐诗,又有另一个直观的全景视角,不再以年长速朽的记忆力为衡量。再是读到了《通天之路》,我才发觉,人人会背李白,不等于大家都了解李白——哪怕是一个常识意义上的,生活在开元天宝,大唐盛世的李白。
得此背景前提,哪怕你看的《长安三万里》场次,出现小朋友小学生全场全程背唐诗,它依然是一部成人向的动画片。当然,成人向的动画片,小孩子也可以看。但我就会认为,一个35岁的观众,会比18岁的观众看《灌篮高手》剧场版,更多出许多人生感慨。更不必说,再对比8岁孩童,懵懵懂懂。过往十年,暑期档的动画片,大半是怪力乱神,西游改编,口号娱乐。《长安三万里》虽有一些加工杜撰,移花接木的改编戏作,但它呈现出来的严肃主题,是借高适向程公公,坦言与李白相识之人生前史,人生朝露,诗歌千秋,李龟年、岑夫子、丹丘生也要出来走过场,有大唐版群星闪耀的文人实录况味。

如果只是读唐诗,高适会被归类到与岑参并列那边。千树万树,李白则与杜甫并驾,千古流芳。但作为电影人物,他们就会被建模,有直观印象:当高适和李白是青年,杜甫还是个小孩,当二者步入壮年,杜甫还是个小青年,诗篇没有选入《河岳英灵集》。
光有唐诗,依然无法解释贯穿《长安三万里》的强烈情绪,即李白的不遇与高适的憾事。二人都在自报家门四个字面前,抬不起头来。李白一生,当他写诗,那是绝顶聪明。当他不在写诗的状态中,又是糊涂透顶。他被入世与出世的两个狂热念想,活活撕裂。前者让他干谒,入翰林院,等待皇帝垂青。后者让他修仙得道,渴望长生不老,扶摇直上。亦官、亦隐,这两样事情在当时都不奇怪。满朝上下,许多人也在外显与内隐的两条路上行进。

信奉经世致用的高适,一直旁观冷眼,自问“我是他最好的朋友吗”。直抒胸臆的李白,爱喝酒,爱交天下朋友,他表述起来“最好的朋友”,大概是等于“这是我认识的一个人”。偏偏高适不是一个难得糊涂的人,他一再受挫(历史上一度沦落到乞食),认为人生到老,还是要下苦功夫。安史之乱一到,几百年的事情一起发生,他就征战沙场,官运亨通,一路达成了唐代诗人的高位成就。晚一轮的韩愈白居易,哪怕高中进士,同样在仕途道路上,并不如意(建议有兴趣者可以读赖教授专著《唐代基层文官》、《唐代中层文官》和《唐代高层文官》)。终唐一代,谪贬之路,也是漫长、晃悠的诗歌摇篮。像后来的白居易写道“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长安三万里》也一改《妖猫传》为李白鸣不平的说辞——即大唐有你才是了不起。电影里没有出现李隆基和杨玉环,也没有出现安禄山。李白低头认栽,他发现除了写诗这条路,其他路都不好走。电影严格限定在高适和李白二人相扑相连,诗人场域的史诗故事,在一个人人都会写诗的年代,“他们在大唐四处写诗”。高适的记忆(讲述)视角中,《长安三万里》点到他与李白相遇的生命时间节点,二十、三十、四十、五十,植入了长安、扬州(二十四桥)、江夏(黄鹤楼),多处地点的今昔对照。它们仿佛又被残垣断壁的梁园,一个更大的兴衰成败时空所包裹。曾仗剑四方的年轻气盛,到大了肚子,松弛了肌肉,掏干了精力体魄,鬓染风霜的中老年,可谓残忍,又得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激浪驰骋中,挣脱了肉身的枷锁。

说到底,《长安三万里》最吸引人的悬念,是一个观众有多熟悉李白的放纵邋遢,就对高适的功名封侯之路有多陌生。事实上,随着年岁流逝,就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相信走正气凛然的路会成功。人被时代裹挟的故事,很早就开始。而这一次的主人公,正巧是高适与李白。倘若说,高适苦于名门没落,李白囿于商贾之家,他们尚有捷径和时机可伺取等候,电影里安插了一个女扮男装的裴十二,她索性道出了女子无路可去的悲哀(唐史上也有鱼玄机般的奇女子,但还要在百年后,参见《唐朝豪放女》)。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长安三万里》以高适的功业显达,写李白的天纵不羁,这心心相印,当然不是正史流传,而是创作者付诸的心愿。相扑之类的欺诈环扣,用来渲染电影的场面动作,求精彩可看。如同我认为电影的闪亮,并非高适布局,妙计退敌,而是曲江池的斗诗游戏,黄河边的千古绝唱。

我在《通天之路》书评有写:

人们亦乐意,不把李白当凡人看待。如哈所说,李白其实有三重分身,如同他以李白,李太白,李十二,李翰林……通行于世。传记带给读者的,是他更接近「人」的,无法免除,浸泡在俗世的那一面。一甲子的,借来又错过,仿佛可以施展无限可能却终究未完成的人生时光。书中呈现的李白,彻底被世俗与宗教撕裂。他一辈子写诗,一辈子在漂泊,追求功名战绩,得道永生。然而,李白又绝非大唐异数,他未竟之心气,棱镜般折射在同时代其他诗人或追随者身上。如恬然又糊涂的孟浩然,连在世名都没有匀到的杜甫,还有晚年开运、达官厚禄的高适,等等等

所谓为人立传, 或者说,人这回事,就是“一起入世,饱三餐饭。一道荣损,随大时代。”很高兴,国产动画创作,有接近这种创作观念的电影出现了。反过来,如果有人觉得,电影把李白写得太惨,没有让高力士脱鞋之类的风流桥段,无法抗衡衰老与动乱的李白故事,确实不好看。条条大路通长安,这是一个关于李白被打败了的无情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李白如何活了千百年的追忆故事。这是一个假托高适之口讲述的诗人故事,也是观众伴高李同行,臂膀视角的唐人故事。

猛回头,惊觉人生旅程到一半,在三十五岁就沦为无用之人的当下时,再看《长安三万里》的诗篇,字字锥心。

 短评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知道 不是动画片就适合小孩子看 尤其是三个小时的动画

4分钟前
  • 姜涩琪开得胜
  • 推荐

全片最点醒我的一句话是高适对李白投靠永王的那句评价:“人生暮年,急中出错。”

7分钟前
  • Wukong
  • 力荐

那些年少时囫囵吞下的词句,却在某时某刻击中了你。

10分钟前
  • 苍月落西林
  • 推荐

高适像李白放在老家的糟糠妻。

14分钟前
  • 莫非雨
  • 还行

总体观感不错,8/10。高家枪法,只为上阵杀敌!长安三万里更像是高适个人传记,其青年中年老年的人生轨迹特别完整。虽然影片是以高适的视角,带来了盛唐诗人群像,但其实很多角色发挥空间有限。全片重点描绘的就是高适自己,感觉片方非常重视这个角色,反而李白的戏没那么精彩。168分钟,前两个小时比较平淡,高潮来的太晚也太短,高适这个人物塑造是最完整,最真实的,特别喜欢。片中融入的很多唐诗设计也不错,看得出片方下了很多功夫。将进酒那个段落以及高适战场部分非常震撼。

19分钟前
  • 轻屿繁尘
  • 推荐

终于懂了“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之情”不是简单的一个答案

23分钟前
  • 单身就很快乐啊
  • 力荐

国漫早该作这一曲绚烂诗篇,且《将进酒》一节,就满足了我对盛唐“浪漫主义”的全部幻想。

24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国内的动画电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风格,这几年已经在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上做出了中国特色,而《长安三万里》不仅在美学方面做了突破,剧本风格方面也开辟出一种不一样的中国叙事。它的叙事像是展开了一条长长的历史画卷,用传统故事片的方式,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不搞那些乱七八糟的类型片段子,就是专注于讲一个故事。故事主线是高适和李白长达一生的友情,以他俩为圆心,辐射出一众同一时期的文人墨客,勾出了大唐盛世的另一番景象。大唐盛世背后这一群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用两个半小时道尽人世沧桑人情冷暖。安史之乱之后,乱世带来了报国和晋升的机会,却也让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都葬送了性命。长安三万里,竟然是这样的长安!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们都是高适,天资平庸,相貌一般,无过人之才,学习也努力但成效不大,在人群里永远是默默无闻的角色,我们都爱李白,他们是天才,毫不费力就让我们无法企及,衣袖轻拂便风华绝代,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们只能轻叹一声,收起艳羡之心,压住青云之志,清修于梁园,静等内心锦绣喷薄而出的那一刻。我觉得这个电影主角不是李白,不是三万里长安,而是高适,一个天资最平庸的人做到了诗人最高的功业,但却普通人能达到之处,而李白、杜甫、王维,他们是耀眼的星辰,让我们赞叹宇宙的广阔无穷。

32分钟前
  • 落雪候鸟
  • 力荐

讲高适,讲李白,讲壮志难酬,讲家国情怀,更讲大唐陨落。(i人和e人数十年的友谊真的很好磕)

36分钟前
  • 自来卷momo
  • 力荐

诗在,书在,长安就在,只要我们一直阅读,一直流传,文脉在文化也就一直会存在,虽然剧情有些流水账,但最后拔高做得相当的戳心。高适和李白的每一次就此作别,以及三次相扑,都是两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友情的转折点。相比起此前华丽的特效,反而觉得这次平实了很多,最惊艳的是《将进酒》。一直觉得历史片的意义就在于,能让那些教科书上的字,不再是“全文背诵”的命令,而是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能让教科书上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不再只是上课时无聊打发时间涂涂画画的表情包插图,而是拍出鲜活的浪漫的,跨越再漫长的时间也能让我们共感的,成仙前的那个人。

38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高适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稳,半生不顺不自弃,掌权得势不欺人,处置站错队的老友忠义两全,在权利斗争的漩涡全身而退,追光这次用心写剧本了(但他家可以做的更好,光膀子摔跤一次就够够的了,究竟是谁想看两个小老头端着啤酒肚玩相扑?全员小短腿怎么回事?

40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不适合12岁以下类人观看,理由如下:1想象力丰富,墓前祭酒,指酒为尿;几人喝醉躺在地上,说人死了;李白大笑时大喊“跟疯子一样”。2热心,帮电影人物对诗、跟作者本人抢着背诗。3勤劳,随机挑选幸运观众提供背部按摩服务。4专注不足但精力旺盛,电影时长过长,注意力被榨干,于是后半截开始聊天、跑来跑去、玩游戏、大喊大叫。5不吝夸赞,每到炫酷镜头就是“好6啊”、“牛b”。以下为影评:略流水账,后半段比前半段好看,画面可以。几处伏笔收的不错,人物塑造有。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再多虚华在高适眼里始终是浮光掠影,然其被世事压制半生却不曾任命运裹挟,终大器晚成。以下为吐槽:人腿那么短,为啥马腿也那么短?!抢舞姬那段不适,把人当个物件。入赘把你委屈的,利用老婆求功名,你好清高好主贵?

45分钟前
  • Blue
  • 还行

若凡人大多有一个文人梦,那文人皆有一个大唐梦,大唐梦须得发生在长安。谁不想琴棋书画诗酒花,意气风发疾仰头策马。终于有一部动画电影,带你我回去这一段独属国人的惊艳而厚重的风流印记。它将浪漫主义渲染达了极致,将人生寄望抒发到了巅峰,将笑泪哀愁诠释进了心肠,也将抱负情怀展现出了深邃。快意少年终换白头,多少知己生老死别,那些熠熠发光的名字:高适、李白以及杜甫、王维们,永恒留于皎皎星河之中,便是值得。今人望见古时月,古意幽幽照今人。电影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况味,那便是即使人生如朝露转瞬即逝,即使人生艰难坎坷憾事处处,即使回忆一生无法做到落棋无悔,却仍落拓笑看凡躯老去,一路追寻心中信念且理想不灭。这大概是它想传递给今时你我的一种活法力量。

49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写作文,就多引用名人名言,电影把这一得分技巧体现的淋漓尽致。

50分钟前
  • Fahrenheit451
  • 还行

哥舒翰,未降。

51分钟前
  • lemoncookie
  • 力荐

片子很长,长到将近三个小时,长到身边有小朋友已经坐不住了,片子很短,短到王维张旭李龟年也只能匆匆一瞥,短到装不下李白高适以及盛唐灿烂的几十年,前半场鲜衣怒马少年郎与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盛唐,后半场前途困窘的中年人和高楼倾覆满目疮痍的河山,将进酒把片子推上的貌似是高潮,更是无限悲凉,好在悲凉后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5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这次应该不会有人再说追光剧本不行了吧 独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浪漫 这就是中国动画的新史诗

56分钟前
  • 北纬诗人
  • 力荐

难看的要命,混乱的叙事系统,时而像重温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青春期噩梦,时而像身处商务饭局被迫忍受中年男酒足饭饱后的吹捧说教,中间还穿插着黑皮体育土狗Vs文艺浪荡奶狗的擦边同人文,人物单一的性格面向被翻来覆去划重点,构成空洞的宏大叙事,令人呵欠连天坐立难安。

6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看了点映。长安三万里这一名字虽豪迈,却大篇幅都是讲述诗人们的怀才不遇,王朝的危亡衰落。希望家长谨慎带孩子来,六七岁的孩子还是很难懂得影片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影片可能对大部分普通人稍显乏味,很多成年观众都玩起了手机,大家谨慎观看。影厅内孩子朗诵诗篇的声音让我有些感动,希望这部影片能为他们埋下中国文化与诗词的种子吧!大中华便是我们的长安,诗词与中华文化便是华人一生的三万里长路。

1小时前
  • Ceala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