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战争片俄罗斯2015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阿纳斯塔西娅·米库尔钦娜,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索菲娅·莱贝德娃,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叶卡婕琳娜·维尔科娃,阿纳托利·比利,达里娅·莫罗兹,马克西姆·德罗兹德,维克托·普罗斯库林,伊利娅·阿列克谢耶夫,本杰明·施皮勒,奥尔加·罗蒙诺索娃,斯蒂芬·韦尔克

导演:列纳特·达夫列吉亚罗夫

 剧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2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4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5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6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4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5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6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7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8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19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4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2年的夏天,瓦斯柯夫准尉(皮欧特·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带领着他的女机枪手们驻扎在一处偏远的村庄中,某日,班长丽达(阿纳斯塔西娅·米库齐娜 Anastasiya Mikulchina 饰)意外的撞破了两个德国士兵要袭击苏联重要军事基地的阴谋,她火速将这一消息带回了部队中。   瓦斯柯夫准尉带领着丽萨(索菲亚·列别杰娃 Sofya Lebedeva 饰)、迦尔卡(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 Kristina Asmus 饰)、索妮娅(雅戈尼娅·库兹涅佐娃 Agniya Kuznetsova 饰)、冉妮娅(叶夫根尼娅·马拉霍娃 Zhenya Malakhova 饰)和丽达,这五名部队里的精锐人员前往丛林之中一探究竟,等待着姑娘们的,除了狡猾的敌人外,还有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

 长篇影评

 1 ) “遗老”的情怀和“遗少”的诞生

看过一人写的游记,他似乎对中国的苏联印记很是不屑,讽刺苏联的东西在俄国都不受欢迎了,而在中国依然歌颂着“保尔”们。

那些年纪大的老一代人,他称之为遗老,而年轻的人们,他称之为遗少。

而我,就是一名“遗少”吧。

小时候我就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也在电视上多次掠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但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情怀,《钢》是学生必读名著,我津津有味的看完了,仅此而已。

喜欢苏联,大概是从音乐开始,继而发展到文学……

我是二十岁才看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是,这成为了第二本让我看哭的书。(第一本是《三国演义》)

我当然听过故事的大概情节,一名军官带领几个女兵,同德寇作战,最后壮烈牺牲。

即使有着一定的心理准备,书读完时,我仍是久久不能释怀。
我甚至完全记住所有人的名字,但我却看哭了。

都是些好姑娘,却都死了。特别是相对最不讨人喜的嘉尔卡的死,对我的冲击很大

热尼亚,丽达,死的多么壮烈;丽莎,索妮娅,死的多么让人惋惜。

嘉尔卡是个可耻的胆小鬼,搬弄是非,爱撒谎,但她也只是一个未成年孤女,胆怯了,死了。她没有对牺牲的觉悟,甚至没有多少对敌人的仇恨,连一颗子弹都没打出,大喊着根本不存在的“妈妈”,就被战争夺走了生命。

我并不会声讨她是自作自受,嘉尔卡的死,最最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看完小说之后,陆续补了72版的电影,05版的电视剧,纵然我已经对剧情了然于心,仍不免哽咽。

这大概就是我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情怀吧。

当知道2015新版上映的时候,我是高兴的,自然要去看,我在电影院看了两次。

有不少人吐槽没排片,想看都看不到,还好我这边电影院较多,不存在这个烦恼。

第一次看是在某大型豪华影院的贵宾厅,票价不菲,但这是我附近唯一一家排了IMAX的影厅。大约有十多名观众,已是比我想象的多了。

全程大家都是安静的看完,我也注意到有位大妈流下了眼泪,想必在场多数,都跟我一样,是冲着情怀来的吧。

不想和老版作过多的对比,即使无关情怀,美丽的风景和女兵,残酷真实的战争场面,也不失为一部快节奏的商业大片。

遗老说完了,现在说说遗少吧。在一周之后,我第二次走进电影院,冲着情怀去的。

时隔一周,本片估计也快下架了,排片的影院少了许多。但我发现一家影院,一天居然有八次排片,简直是好莱坞大片的待遇。

影院处于成都市中心的繁华地带,不像上次那家那么崭新豪华。这次是普通厅,一到影院门口,最显眼的位置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大幅宣传海报。

储物柜是《这》,地板是《这》,电梯是《这》,甚至连洗手间都是《这》。

相比之下,州长的终结者只有一张小小的海报,邓超的烈日灼心,也只有寥寥几张。

影院放着常石磊中文版的同名片尾曲,到点,大家入场,观众还真不少,百人大厅坐了六成,这已经远超我的预料了。(本片男主的另一部二战片《斯大林格勒》,我当初看的时候,差点包场)

第一次看的是俄语原版,这次则是配音版,也算是两种体验。

对于某些老观众吐槽的情节:被当局宣布为苏维埃敌人的丽莎一家和被契卡抓走父母的嘉尔卡,我倒是可以接受。

虽说这是“黑苏”情节,但由于电影的篇幅所限,这两个情节能快速交代身世,并让观众产生怜惜。

这次观众多了很多,有三五岁的小男孩,年轻情侣和父母,也有中年的大叔大妈。

当村民喊着“费多特·叶夫格拉维奇”时,他们会吐槽名字真长。

当女兵们调戏打趣的时候,他们也会发出小小的笑声。

我渐渐地认识到,许多人都不清楚故事情节,属于新观众,而不是前来寻找情怀的“遗老”,或许是因为这家影院对本片宣传给力吧。

当德军一个个出现,伴随着女兵们的数数,现场有了小小的骚动。

当索妮娅被刺死,有人惊呼;当嘉尔卡当了逃兵,有人发出“啊呀!”;当丽莎的遗物出现在镜头,有“唉”声。

这与我第一次看时,全场的安静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临近结束,有个年轻妈妈问儿子:“你看懂了没?”

过了一会,儿子说了句:“有个胆小鬼!”

我想,他是看懂了的,小孩的认知都很直接,嘉尔卡确实是个胆小鬼。

在Lube的歌声中默默离场,影院大厅内,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在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海报。

而在她的身旁,一个年轻父亲抱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指着海报似乎在问什么,而年轻父亲正在给他作答。

我想,也许他们当中,也会有“遗少”的诞生吧。

最后安利一下:本片宣传甚少,票房也较为惨淡,但小说原著十分强大,本片忠于原著,自然不会是烂片,值得一看。



 2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谁

这听起来是句废话,身体当然首先应该属于身体的主人,也就是自己,你看那么多“小妞电影”,满银幕关于性与爱的撕逼,归根结底都是小妞们纠结于对自己身体的安置——其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是一部“小妞电影”,从海报上都能看出来,五个美丽的俄罗斯姑娘,就那样望着你,她们的身体,即使在肥大红军服的笼罩下,也藏不住青春性感的活力。

战斗民族的小妞电影,就这样在2015的大银幕上对着国内观众呼啸而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过好几部,这部新版则诞生在被爆米花超级英雄、都市时尚撕逼、以及各种狗血桥段所包裹的影市环境里,那些扑面而来的金戈铁马,似乎让这部2015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初看起来并不合时宜,不过稍微静心片刻,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内里蕴含着某种残酷到悠远的静谧,诗意到永恒的浪漫。

小说原型其实是几位男兵,但作家瓦西里耶夫妙笔改为女兵,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电影摒弃了男主角多年后来到女兵墓碑前凭吊的情节,完全集中笔墨在这几位女兵壮烈牺牲的前因后果上——在卫国战争的大背景下,美丽动人的俄罗斯姑娘们也不得不拿起钢枪,于是,离过婚、文化程度不高的准尉瓦斯科夫麾下来了好几位女兵,一次对2个德军侦察兵的追击,瓦斯科夫遵命率五位女兵前去,未想到敌人却是整整16个武装到牙齿的党卫军伞兵(侦察兵),无法及时求援,接下来便是一场无法逃避的死战……

党卫军伞兵几乎是纳粹最精锐的部队了,姑娘们与他们作战,就是与最穷凶极恶的特种兵搏斗,这几位高射炮位上的柔弱女兵,却用女性的坚韧与敌人们周旋到底——她们用自己美丽的身体给凶悍的敌人掘了墓。

五朵金花,都在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凋零,而在战斗背后,姑娘们不同的个性、命运,都有着泾渭分明的描绘。羞怯的丽莎、内敛的丽达、机智的热妮娅、文弱的索妮娅、童真的嘉莉娅,她们的生命都在这一场短暂的遭遇战中迅速而热烈的绽放。女兵们曾在镜头前大胆展现过她们的身体,不管这一幕在国内公映版中还会不会体现,这一场景都是对“战地玫瑰”们最真实的惊鸿一瞥。俄国电影人的镜头里,战争中死亡的残酷从来挡不住青春身体中喷薄而出的浪漫,《第九连》里开赴阿富汗之前的士兵们与驻地的姑娘赤裸相见,《伊万的童年》里大尉与护士跨立在战壕上拥吻,苏俄的战争电影中,总是少不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浪漫光影。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她们自己,更属于她们所深爱的物事,也许这是女性的天性。为迷惑敌军,热妮娅大胆的褪下军装,在河中嬉笑,一头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热妮娅的身体无疑包裹着某种圣洁的美丽气息。

直陈爱国主义的义正言辞,恐怕也会被看作“不合时宜”,但在彼时彼刻,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里,确实有过那么一群姑娘,她们无畏的献出了自己,在静悄悄的白桦林里,在一言不发的河畔,这些年轻而美丽的身体就这样静悄悄的逝去。

不由得想起本片的中文版主题曲:“当黎明还披着轻轻的纱\当湖面上还燃烧着红霞\此刻的无声都喧哗\大地被光芒照得暖洋洋\成熟的苹果却一声不发\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词生意境,几组空镜的描摹,映照出那令人唏嘘的景象——薄纱、红霞、大地、苹果,这些美好的景象都在,但曾经鲜活的美丽身体不再,一切都变得静悄悄。

这些姑娘们啊,真是好姑娘。

 3 ) Тихие зори寂静黎明的情绪急转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场景转换。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4 ) 中国女兵作战能力完爆苏联女兵!!!

老毛子的女战士和中国抗日剧的女军人能力差得不是一星半点:1.兵器上是德式机枪、手雷对盒子炮、甚至是冷兵器弓箭;2.装备是苏联军装军靴对布衣草鞋;3.身体素质老毛女绝对完胜柔弱的中国女。

但是战绩悬殊:苏联5个女兵加1一个男兵对16个德国兵,在自己的熟悉的森林,5个女兵全军覆没;而中国3个女兵全歼日军一个加强排,不仅一个都不死,甚至连妆都不带花的……

从战斗过程中看,老毛子战前准备工作差得令人发指:老毛子机枪经常要换弹夹,说明战前根本没有上满子弹;半自动步枪每次只上六发子弹,生死关头老毛子都改不了粗心的毛病;而中国抗日剧里的士兵,一个盒子炮手枪一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子弹都打不完;更不用说弓箭了,战斗结束箭盒永远剩3支;3人小分队带的武器配给可以坚持斗争5天,还可以剩最后一个手榴弹。所以不能忽视战前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当年抗日为什么要苏联红军帮助?有没有大神可以答疑解惑?

 5 ) 空有皮囊,情怀不再

原载澎湃新闻,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7661 那一年我刚刚开始学俄语,疯狂地搜罗能找到的各种苏俄电影资源。一个初夏的傍晚,花了3个多小时看1972版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紧接着找来原著一口气读完,前后用掉半包纸巾。不明白作者和导演怎么可以这么残酷,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撕碎给我看。 1942年夏天,驻守会让站的准尉瓦斯柯夫意外成了一批女机枪手的长官,她们英姿飒爽,个性鲜明。一天,班长丽达在树林中发现两个德国士兵计划偷袭。准尉带领5个姑娘搜索丛林,却大大低估了敌军力量和环境的艰险,在力量悬殊的周旋与交锋中,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 如此虐心的故事,好几年都没敢再看第二遍。直到今年5月,欧洲国家纪念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胜利日前夕,我带着重温经典的心情走进乌克兰基辅的一家电影院看这部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然而,俄罗斯爱国摇滚红歌组合柳拜欢快的片尾曲响起时,我满脑子都是忿忿不平——纸巾都准备好了,你就让我看这个?! 作为在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俄罗斯故事,《黎明》震撼了整整两代人。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小说发表于1969年,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导演的电影1972年一经上映就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改编话剧也多次被搬上舞台;2005年,央视与俄罗斯合拍的19集电视连续剧再次掀起热潮;今年8月25日,列纳特•达夫列吉亚洛夫导演的新版3D电影登陆内地,11月,国家大剧院还将上演原创同名歌剧,共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其中,公认最贴近原著精神的改编是1972年的苏联电影,大多主创人员都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因此无论剧本、演员、拍摄还是剪辑都难以复制。长达3个小时的细节铺垫和经典的角色刻画让该片早已深入人心。 因为熟悉,所以比较。早在今年4月,电影还未在俄罗斯首映便出现了抵制的声音。当年的女主角之一,扮演丽达的伊丽娜•舍夫丘克公开表示对这部翻拍作品完全没有兴趣。对此导演不断喊冤:“新电影不是翻拍之作,而是对原著小说的全新诠释。” 这种解释并没有太大说服力,因为许多镜头都与1972版十分雷同,甚至5位女主角的发型都差不多。而很多原著中不存在的片段被完全沿用下来,如1972版中冉妮娅之死可以说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她像一只矫健的鹿穿梭在林间,手上的冲锋枪怒吼着,一边把敌军从受伤的同伴身边引开,一边勇敢地放声高歌。 此前,导演达夫列吉亚洛夫只执导了为数不多的几部喜剧电影,主要从事的是制片工作。他很清楚自己擅长什么。他坦言,这部电影是用年轻人的语言拍摄的,希望他们不忘历史,铭记战争中脆弱却永恒的美。他自以为可以重塑那个经典的故事,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因为今天演员的神韵早已与那个时代相去甚远。 《黎明》的原著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作者有意将男兵改为女兵,以加强故事的悲剧性和感染力,通过战争和女性这一独特视角,塑造了饱满的人物形象。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有的干瘪瘦小,有的活泼健壮。她们虽为军人,也爱美爱八卦,也任性偷懒,也会胆小怯懦,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 可以理解,导演想要演绎战争背景下“美的毁灭”这一悲剧经典主题。然而新版电影里,我们看到的“美”是5个穿越回去的明星超模,清一色天使脸蛋魔鬼身材的洋娃娃,每一个都有大大的眼睛,纤细的腰身和丰满的胸部,她们机械地念着台词。她们太过相似,以至于那段著名的澡堂戏里,差点让人分不清在夸谁。 导演表示,挑选女演员着实费了一番工夫,于是,热情不羁,活泼勇敢的冉妮亚被导演的新婚妻子演成了一个看起来心机很重的冷美人,她在悬崖上走投无路,面对敌人忽然微笑着说“你们好”时,我已经完全出戏了。作为5个姑娘中最有战斗力的角色,演丽达的姑娘表达坚强隐忍的方式则是从头至尾板着脸。 《斯大林格勒》的男主角彼得•费奥多罗夫从一开始就是准尉角色的不二人选,然而他的表现只能勉强及格。原著中,准尉是个有经验的战士和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更像女兵们的父亲,而不应是个从头到尾使劲皱眉头,捏着嗓子吼人的楞头青。又忍不住提起1972版——当时的男主角安德烈•马尔迪诺夫年仅26岁,却将32岁的准尉拿捏得十分生动到位。 每一位主角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而两版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故事的叙述。1972版用虚幻的布景和彩色画面来表现女兵们曾经拥有或可能得到的幸福,再用黑白画面展示战斗生活。新版电影则现实地展示了角色各自的故事,剪辑紧凑,细节表现也较直观,可是伴随着每段回忆突兀响起的旁白和大同小异的煽情配乐,实在过于简单粗暴。 为了适应时代需要,剧情还做了一些意识形态的调整。丽莎的守林人父亲变成了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富农,秘密警察在光天化日之下带走了弃婴迦尔卡的母亲。用编剧的话来说,“尽管没有理由热爱苏联政权,她们依然走上前线,为国战斗”。原著中自然不会表现一丁点这种思想。 很遗憾,新版依然延续了对敌人的妖魔化,砍掉了原著对纳粹德军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他们在剧情中唯一的作用就是杀人和被杀,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众的仇恨。此外,新版结局被大刀阔斧地砍成了一个场景:会让站又调来了5个年轻女兵,准尉一抬头,眼前浮现的是5位刚刚牺牲的姑娘。似乎连传达的精神都变了味道。 不可否认的是,新版《黎明》拍得十分赏心悦目。影片摄制于俄罗斯西北部卡累利阿地区,镜头滑动,掠过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穿越沼泽的一段戏,镜头贴在水平面拍摄,观众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后半段丛林战节奏紧凑,动作真实,惊心动魄。伪装伐木女工阻拦敌军前行那场戏,冉妮亚脱下衣裙跳进湖中,美丽的背影,阴影中的德军,准尉的枪口,对岸的匕首,湖畔回荡着颤抖的《喀秋莎》,伐木声声如紧张的心跳。 不过话说回来,观影过程中,我最期待的要数“静悄悄”。电影一直试图模仿好莱坞战争片的配乐,或大气磅礴,或忧伤抒情。镜头在树林和湖泊间穿行,我却因为配乐串戏到了《指环王》……虽然单拎出来不难听,但重复过多,难以留下深刻印象。真正应该安静的时候,耳边依然音乐不断,实在难体会这里的黎明哪里静悄悄了。 总体来说,新版《黎明》的情节和对白都较为尊重原著,但两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容不下6个主要角色,导致铺垫不足,诸多细节和情感都难以层层展开。可导演却一再添加裸浴戏的噱头,也不考虑中国观众能不能看到。 平心而论,相比近年来俄罗斯出产的其他战争片(如前两年的抗德神剧《斯大林格勒》),新版《黎明》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之作了。凄美动人的故事,颜值爆表的5位女主,大气恢弘的美景,扣人心弦的丛林战,大片式的音效和配乐……然而这一切依然像一个漂亮的皮囊,包裹着单薄的人物和空洞的情感,怎么看都是别扭。真诚和情怀,大概是当代俄罗斯电影最缺乏的东西。 P.S.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乌克兰静悄悄地上映,静悄悄地下线。 胜利日前夕,首都基辅的电影院偌大的放映厅里只有不到十位观众。 自从去年俄乌两国关系僵化,乌克兰政府取消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至今,乌克兰的电影院里只能看到乌语配音的译制片,好在俄罗斯电影没这待遇,不过也配上了字幕。今年6月起,乌克兰更是开始禁播俄罗斯电影和电视节目,于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成了今年出现在乌克兰电影院里的最后一部俄罗斯电影。 然而,全乌近半数电影院拒绝上映该片。电影院对此的解释是,在乌克兰当今糟糕的经济局势下,该片无法带来商业盈利。其他同期上线的新片能贡献更多票房。 其实大家都心照不宣╮(╯_╰)╭ P.P.S. 有脸盲的同学反映分不清5个妹子也记不住名字,让我们来按出场顺序梳理一下: 暗恋准尉的西伯利亚小姑娘叫丽莎·布里奇金娜,跑回去报信的路上溺毙沼泽; 半夜回家看孩子,打下飞机的是丽达·奥夏宁娜,重伤后开枪自尽; 因为做小三被下放部队的大美妞是冉妮亚·喀梅莉科娃,中弹后坠崖(八卦一下,演员曾是乐队主唱,去年嫁给了本片导演,两人相差27岁); 俄罗斯诗歌爱好者,犹太小翻译索尼娅·古尔维奇,跑去帮准尉拿烟袋的路上第一个被敌人发现刺杀; (2015版中)看着母亲被带走,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迦丽娅·切特维塔克(迦尔卡),躲藏时因为害怕跑出时被枪杀,嘴里喊着妈妈(继续八卦,妹子就是《实习医生》里的瓦丽娅,拍这部戏的时候刚生完娃不久); 准尉同志姓瓦斯柯夫,通常用名+父称尊称为费多特·叶夫格拉维奇。

 6 ) 改变了对文学名著和主旋律题材的印象

就“电影”艺术作品本身来说,能把《百团大战》甩开一条街。有文学作品打底,散场后留在脑海里的不只是飞机大炮噼里啪啦,有过去、有胆怯、有错误,有情爱,英雄也是立体的。严重抗议广电总局对女战士沐浴那段拙劣的删节技术。中文字幕略显粗糙。
在不同的年代,每个人会面对不同的敌人,也许我们并没有力量去战胜,但当你发现自己还存有这种思考和挣扎的痛苦,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力。准备回去观摩72年的无删节版。俄文名字太难记了,瓦斯柯夫真是个暖男啊。

 短评

黎明演得真好,我都没认出来他演的谁。

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音乐、音效做得很好。少几分崇高,多几分细腻。摄像总是从下往上甩着摇,来提升崇高感,但是落幅总是不太好,或者剪辑有问题,有些镜头略瑕疵。老毛子死的时候都会来一句“Cолнце!”如果姑娘都能有这样的胸,以露点为噱头也值了。@卢米埃芳草地

8分钟前
  • 王恶
  • 推荐

剪辑狂魔,我还以为电影院卡带了。

11分钟前
  • 日向暁
  • 力荐

心疼那些美丽的苏联姑娘啊!期望世界和平

13分钟前
  • 獨孤求敗
  • 力荐

战争摧毁了美丽,但是却让美丽更加美丽,能体现如此的残酷和壮美,正是俄罗斯文学的伟大之处....

14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推荐

相信我,俄国的战争电影永远是最过瘾的,厚重、壮烈、有范儿,外加是这个名著改编作,所以甚至是性感而文艺的。就喜欢这种不如烟的往事描绘,比爱情更金贵的牺牲与勇气,女汉子们还个个美艳如花。

1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苏式主旋律电影,这个记忆很深,小说仍印象深刻,女战士们都很美,俄式战争片无疑都很壮烈,但这里把德军朔造的太蠢!

21分钟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一群文学爱好者重演了整部小说。

26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配乐很精彩,人物刻画地也比较细腻

27分钟前
  • 汴粱登徒赵氏
  • 力荐

一直有俄罗斯情节。《喀秋莎》真好听,配音真难听。

28分钟前
  • 金筱书
  • 推荐

作为一个俄语学渣,只知道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没看过原著,没看过老版,就是怀着学习的态度去看的,最大的观影感受是俄罗斯人真重视对下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观影的基本都是父母带着小学左右的孩子。说点题外话,简直不能再同意本页面第一条短评,几位颜值基本满意的俄妹女主的两场沐浴戏的确够亮点!

31分钟前
  • 留着好
  • 推荐

还真就是部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战争片经典的点面结合、以弱胜强桥段,精彩都在预告片里了。裸戏全部被生硬地剪掉,总局这是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啊...

36分钟前
  • m89
  • 还行

看看人家这抗德剧拍的,比我们的抗日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姑娘很美,森林风景不错,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38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 边哭边看....每一段闪回都难过得要死.

42分钟前
  • test
  • 力荐

兼顾娱乐性与主旋律,真心好看的老毛子电影,俄罗斯版的《孤独的幸存者》,赞!

4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一生不管经历多少离别,我依然习惯回到这里…”

4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相比72年版整整三个小时,这次在时间上有了大度缩减,让各个人物的厚重感不足,闪回处理上显得融合感不强;而且广电总局的一些神剪刀,让电影有明显的顿挫感。热妮亚弹唱的《家乡的思念》很棒,还有《喀秋莎》……但是片头片尾曲太差!另外,《小路》呢?

50分钟前
  • 随风的方向
  • 推荐

有枪有肉,有血有情!

53分钟前
  • 李大文
  • 力荐

五个不同个性,不同家庭背景的女子。却将生命付于了同一场战争。战争不曾让女人走开。她们更是女战士,她们美丽坚毅。看到最后不禁感动。

54分钟前
  • 霍离洛
  • 推荐

受邀参加首映礼,在俄罗斯大使馆,见到几个女主角主角,幕后工作人员及外交官,大使,国内大佬~酒会上就认识院线朋友,跟别人搭不上话,观影是影史首次露天3D全景声放映,爽嗨!影片很赞!

58分钟前
  • 职业刷分党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